搜索

影视聚合站

为了不让孩子下地狱,美国家长决定“杀死”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

发布时间:2022-04-02 07:53:10来源:游民星空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reddit论坛的DND圈子里在讨论一件非常离谱的事:如何向家长证明自己玩的《龙与地下城》(简称DND),不是召唤撒旦的秘密仪式。

这是一位DND玩家发的求助帖,希望能找到一篇文章向朋友的父母证明DND是无害的,让自己的朋友脱离苦海。许多网友都赶来表示同情和慰问,然而对于他的问题,获赞数最高的老哥却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给出了让人绝望的回答——放弃吧。

虽然后来改口了,但后来给出的建议听上去更像是安慰

这位老哥的言辞中带着些心灰意冷,大概是因为在部分心怀成见的人眼里,DND的恶名早就扎下了根,类似的故事已经上演过无数次。

万物皆可撒旦崇拜

被指控为撒旦崇拜的DND,是一款历史悠久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从某种程度上和过家家有些类似,核心玩法在于扮演,只是扮演的角色从爸爸妈妈变成了骑士、巫师和盗贼等。

不过作为“过家家plus威力增强版”,DND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详尽的规则设定,从精灵、矮人等各个种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具体分工,到战斗中宝剑和烧火棍各自能打出多少伤害等一应俱全。

在这套规则下,玩家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剧本”中扮演自己捏的角色进行冒险,你可以当个锄强扶弱的正义骑士,也能当个见门就踹的蛮子或者执着于扔火球的神经质法师,大家在一起互飙演技。

看过《生活大爆炸》的朋友想必对它并不陌生

所以,一款看似人畜无害的桌游,怎么就跟撒旦崇拜扯上关系了?

这个原因说起来有些荒诞,甚至听上去像碰瓷——因为DND中有魔法、巫术和各式怪物、恶魔等一系列被《圣经》里认为邪恶、不洁的东西,按上帝他老人家的说法,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下地狱。

具体到DND上,我们可以从一个名为《黑暗地牢》的反DND漫画中,看到宗教保守人士对它的认知离谱到了什么程度。

当游戏中的角色死亡后,玩家会歇斯底里、精神崩溃,最终上吊自杀。

在角色到达一定等级时,会有人把玩家悄咪咪地拉倒一边,问他有没有准备好学习“真正的力量”。虽然从图上能看出他准备教授高深的黑魔法,但行为方式却让人想起天桥下卖盗版光碟的大叔。

你已经8级了,是时候学习一下真正的魔法了

众所周知,西方一部分人口中的撒旦就像个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劳模,不仅找DND的茬,《哈利波特》也曾因为类似的理由被保守人士抵制,就连《宝可梦》都被扣上了撒旦崇拜的帽子,因为游戏中精灵的进化设定被他们认为是夹带私货宣扬进化论,是反基督教的。

不止是个笑话

虽然内容可谓是脑洞大开,然而将DND说成是撒旦崇拜还真不能被简单地当做是个笑话。

这其实是一场几十年前的悲剧引发的蝴蝶效应,并且几乎波及了整个美国,影响力远非一般谣言所能望其项背。

1979年,密歇根州立大学一个学生失踪了,令他父母担忧的是,平日里邋里邋遢的詹姆斯离开后的宿舍异常整洁,柜子里的衣服被洗净、熨平后叠了起来,书籍按大小依次排列整齐,就连墙上的海报也取下来卷成一个整齐的纸筒。

这些异常都比不过一张纸条上的话让人不安:如果有人发现我的尸体,我希望能被火化。

一时间“天才大学生在校失踪”的报道引来了许多吃瓜群众,这位学生的父母还请来了一个私家侦探和学校一起寻找他的下落。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员们了解到他是个DND玩家,在对这款游戏粗略了解了一下之后,调查员们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这个失踪的学生应该是把学校的地下通道当成了游戏里的地下城,去玩现实版的DND时出了什么意外,并把这个推测当成最新进展告知了媒体。

这个结论不说是神机妙算,也只能说是异想天开,这位学生的失踪跟DND毫无关联,调查员们也没能像预想的那样在地下通道里找到他。几周后,反倒是失踪学生自己联系到了那名私家侦探并道出了实情:他一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当时原本打算吃安眠药自杀,失败后就一直躲在朋友家里。

因为学生本人要求侦探隐瞒了这件事的真相,所以他就以“玩DND把自己玩没了”的形象消失在公众视野里。

一名作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事件,将其改编成了小说《迷宫与怪物》,不久后这本书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主演是当时在电视剧里小有名气的汤姆汉克斯。这部电影对DND表现出了很深的成见,把玩DND的主角塑造成了一个沉溺于幻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会飞的魔法师,差点就从世贸大楼上跳了下来......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主角正准备从楼顶“飞”下来

这部电影的播出进一步促进这个案件的传播,恰逢当时的美国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撒旦热”,经常能看到有人指控某个幼儿园背地里虐待儿童,进行撒旦的秘密仪式之类博眼球的事件,即便这些指控大多都只是一面之词,许多媒体仍然刊载了这些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因此在媒体把DND和失踪事件联系起来以后,报纸对这一新兴游戏进行批评和攻击开始越来越魔幻,像青少年沉迷其中、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观点已经算是理性言论,说游戏中的咒语能够直接召唤恶魔的砖家也大有人在。在愈演愈烈的批斗中,DND成了一系列青少年犯罪和自杀事件的替罪羊。

“幻想游戏走入致命现实”

一档名为《60分钟》的电视节目就曾对此大书特书,用“理性客观”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了这次争议,一方面是DND的制作公司如何据理力争说明这只是一款幻想游戏,一方面是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泪流满面地哭诉自己的孩子如何在游戏里被人诅咒而死。最后一个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专家引用一系列统计数字说明DND对青少年成长可能潜藏着什么危害,哪个案例中家长亲眼目击到了孩子用游戏里的咒语召唤出了恶魔......

顺带一提,虽然这个节目里的专家的确是在胡扯,但那个哭诉的母亲是真的认为自己儿子的自杀就是受了游戏的诅咒,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反DND组织,目的就是苦口婆心劝诫他人珍爱生命、远离传播撒旦思想的DND,呼吁各州政府、学校和图书馆取缔这个游戏。

更离谱的是,这种游说在部分地区还真的成功了,甚至她还成了执法部门在游戏方面的顾问。

从结果上来看,媒体和家长们的批判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DND的销量不减反增,在青少年中成为了流行娱乐,一跃成为了全美最畅销的角色扮演游戏,深刻影响了欧美RPG的发展,许多早期CRPG在数值设计上都参考了DND规则,从《魔法门》等古早作品,到后来声名大噪的《博德之门》《异域镇魂曲》中也不难看到DND的影子。

尚处于EA阶段的《博德之门3》就以回归传统DND桌游体验为特色

随着DND玩家群体的扩大,“DND搞撒旦崇拜”的声音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这种言论在媒体上逐渐消失,但遗憾的是,人们在媒体的影响下塑造的观念却没那么容易改变。

在DND玩家中,因为家长认为玩DND会下地狱而被下了游戏禁令的孩子不在少数。并且许多家长的做法相当粗暴,比如冲进孩子们的聚会现场大吼着把游戏卡统统撕碎,或者把藏在床底下的DND收藏品当着孩子的面扔进火里焚烧,指责他把魔鬼带进了家门。

一些玩家试图说服家长,想通过向他们解释真实的DND是什么,或者带家长玩一次来消除误会,甚至有些人想让社区里比较开明的牧师帮自己游说顽固的家长。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讲道理,那些无法与父母沟通的玩家只能在背地里打游击,盼望着能够早日独立离开家,过上不用把爱好藏着掖着的生活。

历史是个圈?

在国内不信神鬼的年轻人看来,这段历史的确是个乐子,但这些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古早事件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电脑游戏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里面有一句出名的话:“整天在游戏室里的孩子,只有一个结果,男孩子最后变成抢劫犯,小偷,女孩子最后变成三陪小姐”,如今看来这句话跟把DND说成是撒旦崇拜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当年全民“战网魔”的那段时间里,也有语出惊人的专家、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游戏的家长、靠极端言论吸引眼球的媒体、家长高压之下叛逆的孩子,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发生的事情本身却让人有种莫名的既视感。

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的车轮在无声中又转了一圈。

你还可以关注游民星空的视频号

我们会每天推送好康的~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和游民老哥聊天吹水!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