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从空难处置看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发布时间:2022-03-26 11:10:26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杨文佳段相宇侯颗报道“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救援现场搜救仍在继续,消防救援、武警、公安、民兵等多方力量加紧地毯式搜寻。截至25日下午,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总计出动7000余人次、200余台车辆,5架直升机及一批搜寻救援设备。

  

事故发生后各方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加紧地毯式搜寻,不放弃任何救人的希望

  科学、有序开展救援是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的关键。此次事故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依据《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成立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部成员单位包括:民航局、公安部、卫健委、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民政部、网信办、中宣部、国资委、地方人民政府等。民航局于事故当天派出工作组抵达现场,指导协助当地现场救援、善后处置。

  对照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五个工作组,包括搜寻救援、善后处置、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等。自治区和梧州市、藤县三级党委、政府全力组织开展现场救援,广西派出的消防救援、武警、公安、民兵等1400多名救援人员,以及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驻防广西队伍、广东队伍678名人员,积极有序开展现场救援。同时,做好雨鞋、铁铲、冲锋衣等现场救援物资保障,协调电力、通信等部门,安排3辆应急电源车,调运6台应急发电机到现场,架设应急通讯设备,确保救援现场电力保障有力和基站通信畅通。

  《搜救96小时:各路救援力量集结,千余人次保供电……》(视频发布于3月25日)

  南部战区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梧州军分区、武警梧州支队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赶赴事故现场展开救援。陆军某陆航旅、某合成旅、某空中突击旅,空军某运搜旅,武警驻事发地周边力量等迅速完成备勤。事故发生当天16时15分,武警梧州支队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对接,派出30余名官兵携铁铲、救生绳、救援包等物资先期出发,于17时40分抵达救援现场,开展封控、搜救、清理现场等工作。

  梧州当地也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紧急抽调2000余名工作人员,协助开展搜寻救援、后勤保障和事故善后工作。3月25日,当地共组织调集救援力量2248人、各类车辆装备180余台(套),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争分夺秒开展搜救。除了继续在原有核心区域开展搜救外,目前已将搜索范围扩大到近20万平方米。

  3月25日,在“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核心现场,搜救人员正在搬运飞机残骸。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在医疗保障方面,广西、广东等地卫生健康委组织多名重症、烧伤、骨外科、创伤等专家赶赴当地开展医学救援工作。在现场设立救护点,安排好一、二线救治医院,设立快速通道,并准备血液及各类抢救物资和设备。梧州当地启用一家定点医院,组建200多人的专科队伍做好应急救治准备。梧州市民踊跃无偿献血,为救援工作提供血液保障。同时,组织70名心理医生待命,随时准备对到梧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并安排志愿者对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3000余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近100支国家专业救援队伍、3.4万支地方专业力量,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急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加。传统领域,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新兴领域,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一些以前“想不到、管得少”的风险逐渐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应急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加强,初步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从组建应急管理部,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体制,为防灾减灾救灾、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应急管理有关的法律、条例、办法等达400多项,一批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正抓紧制定修订,规范化法治化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法律、条例、办法、预案、规定、通知、指南等达400多项,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突发事件类别,已经初步建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项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目前来看,安全生产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整,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正在抓紧制定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介绍说,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应急管理领域的立法修法动作颇为密集。

  作为应急法律研究学者,林鸿潮参与了应急救援组织和国家消防救援人员等多部法律案的起草工作。他告诉记者,实践中应急管理立法呈现出“启动多完成少”的特点,即启动立法、修法工作多,已经完成的较少。对此,林鸿潮解释说,应急管理领域的立法修法很多是为了跟体制机制改革配套,必须充分考虑跨部门统筹协调以及法律间协同问题。“比如关于应急救援组织的立法,我们的应急救援队伍种类很多,涵盖综合性、专业性和社会类救援队伍,全国达数百万人,在建设、管理、指挥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需要充分处理好。”

  

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打通基层应急救援“末梢”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各层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而且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这些都为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带来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新形势,要重视解决哪些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认为,一方面要处理好“防”与“救”的关系。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了综合应急管理部门,可以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上的集中统筹、资源整合等问题,形成救援合力,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损失。但不同的专业部门在不同领域应急工作上仍可以有所作为,对各类灾害事故都要有相应的力量实现灭早灭小,防止事态扩大。

  我国首个将36颗遥感低轨小卫星用于自然灾害和城市应急监测与预警服务的项目“36天罡星群”,形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救援网络系统,为我国灾害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及时更精确的遥感大数据服务。(图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另一方面,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开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开放。“高效运行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需要政府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各层级政府的资源共享,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薛澜指出,目前很多政府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数据的“部门墙”和“行业墙”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情况较为普遍。

  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唐琮沅表示,“十四五”期间会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国家风险监测感知与预警平台。同时,升级覆盖安全生产重点企业的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完善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一网统管”,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从地方应急部门实际情况看,不少基层站所相关人员和职能还没有整合,应急工作不同程度存在人员少质效低的问题。为建立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力量体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介绍,“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和规范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建设,推动设立社区、村应急服务站。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版内容

编辑:吴宇轩

校对:张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