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适用主观题解题的“三个转化”
发布时间:2022-03-23 22:55:15来源:思政好教师
在第三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正转移到教学改革上,而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在“深化”上做文章。但如何让教学改革走向“深化”?申继亮用“三句话”分享了他的看法。
一节课上完了,怎么来看待这节课?这既是一个比较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此,和大家探讨三个“转化”是否实现了。
第一个“转化”是指我们的课本和现实之间是否实现了相互转化,即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也实现这样的学习成效。
就像我们学科学的目的无非是用科学去解释一个现象、去描述一个现象。比如学了地理,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可以用地球自转来解释昼夜交替,用公转和自转解释四季交替。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达到控制现象、改变现象的最高层次。我们在课堂上学了半天时间,目的就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时,能够对现实社会做出解释、预测和改变,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从现实回到课本里,看我们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经历,变成教育的资源和手段。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现实中是否能概括规律、找出规律,而不是简单地学完知识就万事大吉。这就是课本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二个“转化”是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化。
小朋友刚入学时,一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进行形象化的教学。但是,单纯的形象化教学并非我们教学的目的。我们谈论思维型教学,那么思维最根本的特质是什么?是概括。
所以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现象、事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学到的抽象概念、用案例对现象予以解释。换句话说,小朋友学了一个概念后,能不能用他的话或凭借他的生活经验讲给别人听。
在此,我要提一个需要重视的事情——数字化。刚才提到标准化不能被泛化,其实数字化也不能被泛化。当下教师使用的很多教学手段,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由具体到抽象阶段的思考过程。过去,孩子可能需要想象,而现在,若我们直接把过程展示出来,孩子就没有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了。如果过度用媒体手段来助力教学,我觉得是有一定风险的。
但我不是反对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我们融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去认知世界、去思考,而不是替代孩子,压缩他的思考过程。所以我们要注意实现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转化。
第三个“转化”是问题和答案的相互转化。
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如果仅限于此,科学创新就会失去原动力。为什么?因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当下而言更关键。
反思当前教学,我们常说“三多三少”:
解决其他人提的问题多,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少;
解决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多,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少;
解决单一要素或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多,解决条件不良的或者条件不确定的问题少。
面对“三多三少”,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合的循环——由问题解决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问题。这才是我们培养能力,落实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表现。
教育教学是艺术,贵在创新。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TheEnd—
来源|网络,本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分享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