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洼地”,浴火重生!
发布时间:2022-03-21 12:55:24来源:青塔
新晋“双一流”高校中,山西大学,是唯一入选2个一流学科的高校。这所饱经风霜的百年学府,终于以漂亮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身。
与211名额遗憾擦肩后,为了赢得属于自己的“国家队”入场券,山西大学默默耕耘了20多年。而回顾近年来山西省频繁的高教动作,就会发现,强势突围的山西大学,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昔日荣光
1902年,山西大学堂创建,成为近代最早创办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
创立之初,山西大学人才荟萃、大师云集,开设文学、数学、物理学等新式科目,尽显中西融合之风格,一度代表国内高等教育的领先水平。
山西大学地质系创办者、瑞典地质学家新常富,在他的回忆录中自豪地写道,“山西大学被认为是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
此时,煤炭仍是我国北方工业的唯一血液,山西则被评为民国时期的教育经济模范省。
19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山西大学的文、法、工、医等学院被拆分,充实或新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初步形成了山西高等教育“四梁八柱”的局面。被抽调过多师资力量的山西大学,元气大伤。
图丨山西大学
而时代变迁、资源诅咒之下,山西曾引以为傲的黑金产业,渐渐褪去鲜艳的色彩,开始面临经济转型的阵痛。山西的高等教育,由于经济落后、投入不足等因素,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截至2021年6月,山西全省仅有82所本专科院校,与云南并列全国第17位,其中仅34所为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占比达到58.5%。
这不足百所的院校中,半数集中在太原市,其余的10城,高校数量均为个位数。直到山西科技学院、山西工学院先后成功转设,晋城、朔州两地,才实现本科高校的覆盖。
此外,长期以来,山西仅有太原理工大学1所211、“双一流”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省无一学科获评A类。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稀缺,成为山西高教发展中的痛点。
从坐拥曾居亚洲前三的百年学府山西大学,到人们口中的“二河二西”、“高教洼地”,山西高教从顶峰到低谷的陷落,令人扼腕。
自救之路
就在很多人以为山西高教就此沉寂的时候,穷且益坚的山西和山西大学,以惊人的韧劲和魄力,开始了漫长的自救之路。
从四处谈判拜访,在2005年成功升级省部共建高校,到2012年顺利加入“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再到2016年入选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Z14)、2018年成为部省合建高校……
于峭壁中拔节的山西大学,紧紧抓住了每一个机遇,始终在为自身的发展寻求生存空间。
“有名分比什么都重要。然后自己争气一点、干好些。慢慢的,再争取更多支持和资源”。时任山西大学校长、1982届校友贾锁堂如是说。
为了改变高等教育实力薄弱的局面,知耻后勇的山西,也开始奋起直追。
201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接“双一流”建设,强势推出“1331工程”,实施非均衡战略,遴选支持山西大学物理学、哲学,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余个学科,每年投入3亿元,进行重点建设。
图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工程”的意见
此后几年间,山西锚定布局结构、学科学院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频频出手,对高校、学科进行调整优化:
撤停、间招、缓招“错位过剩低质”专业,同时新增新兴急需应用型专业;
安排近70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置换高校债务,成为山西历史上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规模投入;
2018年,与C9高校开展合作座谈会,确立清华大学支持太原理工、北京大学支持山西大学的协议;
图丨山西省与C9高校战略合作座谈会
2020年,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亲自率队,奔赴千里,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荐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再次拉来强援;
引进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仰麟、北京大学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桂田,分别担任山西大学党政“一把手”后,又将太原理工大学托付给原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明星学者郑强;
给予人才、资金等各方面倾斜政策,集中力量与资源,明确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率先发展,创建“双一流”大学……
咬紧牙关掏出家底、大刀阔斧改革的山西省,可谓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发展决心。
扬眉吐气
滴水穿石,磨杵成针。山西省近年来的持续投入与改革,在5年的蛰伏与等待中,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按照“2+4+X”的建设思路,山西大学聚焦物理学、哲学两个学科,挑起了冲击“一流学科”的大梁。
2018年来,山西大学接连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围绕物理学、哲学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为山西大学冲击“双一流”提供了重要帮助。
图丨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哲学学科合作签约仪式
与此同时,山西大学引援不断,引进江怡、赵华章、邱泽奇、任定成等多位顶尖学者,为学校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这5年,蓄积已久的山西大学,在平台、项目、成果等方面接连突破,开始了它的爆发。
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物理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迈入国家第一梯队;
牵头组建“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项目投入建设,国家超算(太原)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黄河实验室揭牌……山西大学的发展,越发有声有色。
图丨山西大学张靖教授团队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事实证明,山西重点支持2-3所大学的非均衡战略,是行之有效的。苦苦坚守、埋头建设的山西大学,也从未辜负每一分期待。
2月14日,山西大学以唯一入选2个一流学科的惊艳表现,一举逆袭,阔步走进“国家队”。在120岁生日来临之际,山西大学,终于扬眉吐气!
而新增1所“双一流”之后,山西省的每千万人口拥有的“双一流”高校数,由原先的0.29增加到了0.57,跃升至全国第19位。山西省在撕掉“弱省”标签的征途上,又进一步。
裂变与崛起
对山西大学来说,入选“双一流”,不仅意味着实力受到国家认可、有更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而对于长期缺少一批领头高校的山西省来说,山西大学的强势突围,可谓“久旱逢甘霖”。
2021年,历经转型的山西经济,开始逆势增长,GDP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同比增长9.1%,非煤工业增速14.5%,明显快于煤炭工业。
如今,经济有所起色、重燃提振高教水平信心的山西省,排兵布阵上更为大胆。长期积弱的山西高教,在重点支持省内头部高校率先发展的基础上,瞄准第二梯队的补强与培育,卯足了劲。
2021年,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
今后5年,重点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3所高校率先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重点加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建设,力争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等。
图丨山西省《关于推动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教育十四五中,同样提到,“积极举办填补山西省办学类型空白的艺术类、外语类本科高等学校。办名办优综合类大学,做强做优理工类大学。深化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完成山西师范大学迁建工作,加快提升办学实力”。
眼下,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横跨太原和晋中,山西农业大学办学注册地落户太原,与山西医科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老八校”齐聚省会,一套文理工法医财师军农的高教底子已雏形初现。
图丨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
而随着太原理工大学党政全面搬迁至晋中明向校区,晋中市正成为山西的第二个高教聚集地。原本举全省之力支持太原高教发展、跛足而行的山西,另一条腿逐渐有力。
雷厉风行的改革和不断增加的资源投入之下,对比此前“保二争三”的目标,山西已经基本完成任务,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顺利进入第二轮“双一流”,中北大学,也正潜心发展、迎头赶上。
未来的山西,能否保持充足的发展后劲,并形成“裂变效应”,涌现出更多的黑马,实现弯道超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