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R超33% 这家国家级VC基金晒出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2-03-21 12:54:15来源:投中网
成立六年,命中了中国创投行业的一系列第一。
文丨陶辉东
来源丨投中网
2016年,一家崭新的“国”字号VC国中资本在深圳启航。六年之后,国中资本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一二期基金累计投出173个项目,20个IPO,另外还有10个项目并购退出,一期基金IRR超过33%。
期间,国中资本命中了中国创投行业的一系列第一:曾经排名创业板市值第一的迈瑞医疗,科创板第一批上市公司之一的嘉元科技,A股第一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泽璟制药……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国中资本投出了众多关键领域的关键企业:国内半导体EDA工具龙头企业华大九天、光刻机核心部件企业华卓精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国产OLED核心发光材料企业莱特光电……很多都是中国在相关产业的NO.1甚至是“OnlyOne”。
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向投中网透露,目前国中资本还有10余个项目在排队审核中,预计在未来两年还将有数十家企业申报上市,“国中资本一二期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法已经得到资本市场的验证”。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首支实体基金60亿元规模,采取全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招募管理人。这支国家级的VC基金开了一个历史先河——它是国内首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国家级基金,也是第一支由财政部直接当LP的基金,其示范意义不言而喻。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新成立的国中资本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
施安平回忆道,2016年1月26日,首支实体基金在深圳正式揭牌的时候,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五个部委领导出席了仪式。这大概是创投行业内规格最高的一次新机构成立仪式了。
2020年,国中资本又以第一名的成绩,继续中标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二期基金,规模40亿元,这让国中资本的管理规模达到了100亿元。
承担如此重要使命的国中资本,核心团队是出自老牌创投机构深创投集团的精兵强将。施安平本人在深创投集团工作了二十余年,曾任深创投集团副总裁。包括施安平在内的四位管理合伙人,互相之间有长达15年左右的合作经历。国中资本的团队成员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及工业软件、半导体、先进制造、新材料、新消费、医疗健康等不同的赛道各有专精,而且大家投资理念相近,有多年合作的默契。这是一支拉出来立刻就可以战斗的队伍。
施安平粗略估算,国中资本的创始团队先后参与各类投资项目决策达800余个,其中仅施安平本人参与决策投资的项目中,就已经跑出100多个IPO。国中资本称得上是中国“开枪”次数最多的投资团队之一了。
作为一位经历了20余年资本市场风风雨雨的投资老兵,施安平对“什么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有自己的坚持。在搭建国中资本团队的过程中,施安平尤其关注一点,那就是投资理念的一致性。施安平告诉投中网:“我总结了国中的‘12345’,这是国中创始团队一致认同和共同追求的投资理念,志同才能道合。”
而所谓的“12345”,其核心就是价值投资。国中资本理解的价值投资也很朴素,其内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中资本投的任何一个企业,要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为社会创造就业,为国家贡献税收,为产业贡献一个引领细分行业的龙头。或者也可以举一些反面的例子来理解它,比如国中资本不投依靠不断输血才能生存的企业,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击鼓传花;国中资本也不追求高估值或者独角兽,因为估值是可以造出来的。“估值是一个短暂瞬间的事情,企业永远要追求最终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施安平表示。
起步就是国家队,国中资本从成立之时就有着很强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也被带入了投资之中。
施安平表示,国家成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是希望能够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中资本作为受托管理国家首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VC机构,当然应该紧密的配合国家的要求,持续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本和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018年,国中资本独投了大普微的A轮融资。大普微由海外归国团队创立,目前已经是国内企业级SSD主控芯片赛道的翘楚,打造出世界首创的数据存储处理器芯片及智能SSD产品,2021年8月已完成了D+轮融资。
在2018年国中资本投资之时,大普微还在发展早期,用施安平的话来说“还是一张白纸”。不过很快,大普微的第一款产品就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巨头的采购,于是一炮而红,好几家海外芯片厂商找上门来提出要高价收购。这对当时的大普微来说诱惑是很大的,按它们的报价,不但大普微的创始团队能够大赚一笔,国中资本亦能获得好几倍的回报。但是,施安平却一点退出的念头都没有。
施安平回忆道,当时他还故意激将式的问大普微创始人杨亚飞:“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杨亚飞毫不犹豫的回答:“多少钱我都不卖,我在美国待遇也很好,回国不是为了挣钱,是要把我的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社会普遍应用的一种技术。”
于国中资本而言,短期的回报也并不重要。前面提到的国中资本“12345”中,有一条就是“不着急、不眼红”。施安平表示,国中资本追求的是为社会创造一家有价值的企业,而不是一时的IRR有多高。在施安平看来,像大普微杨亚飞这样的创业者,正是国中资本希望支持的有使命感、有承担使命的动力的创业者。
此后大普微从A轮融到D+轮,国中资本不但没有退出,还继续加注了三轮。2022年1月,其三款PCIe4.0SSD产品获得PCI-SIG组织的官方认证,为国内首次。PCI-SIG是全球PCIe领域的绝对权威,全球企业在采购PCIe设备都会参考它的认证。目前全球一流的数据中心基本都在采购大普微的产品,施安平预言大普微将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国中资本还投过一个当时被一些同行嘲笑的项目,那就是目前已经通过创业板上市委审议、即将上市的华大九天。华大九天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EDA企业。EDA是一种芯片设计必不可少的软件工具,素有“芯片之母”之称,没有EDA芯片设计就无从下手。然而,因为极高的技术壁垒,中国EDA长期被海外公司垄断,华大九天则是打破这一垄断的先锋。
但在2017年国中资本投资华大九天之时,却有很多人对施安平表示不解:“你们不就相当于投了一个国产的‘windows’吗?”他们的意思是,工业软件市场当时的状况就像微软的Windows一样盗版横行,正版软件根本卖不动。况且,美国公司占据了全球EDA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中国公司已经几乎不可能挑战它们。因此EDA看起来完全不是一个好赛道。
事实上,当时华大九天的融资很不顺利,施安平回忆,直到遇到国中资本,我们坚定地认为这个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国中资本的逻辑是,中国人手里如果没有自己的EDA,一旦未来遭遇了技术封锁,那就意味着产业停摆。施安平形容道:“这是民族的希望,一定要保一棵苗。”最终,国中资本的这笔投资让华大九天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久之后,在海外EDA产品断供的情况下,华大九天果然顶了上来。
当然,国中资本的前瞻性投资带来财务上的回报也是非常喜人的。在投资之后,大普微和华大九天的收入均实现可喜的增长。招股书显示,华大九天2021年营收已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61%。大普微的营收据悉也已达数亿元,目前也在筹备上市中。
在医药的数据化推广领域,国中资本也有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诺信创联目前已经成长为医药大数据推广领域的知名企业。而在创立之初,这家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还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微企业。国中资本基于对医药行业和大数据行业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利用新型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医药推广创新模式的新机遇,在A轮时便果断投资了诺信创联。四年多来的发展,诺信创联在国中资本的加持之下一跃到了行业前列,用其CEO阮伟的话来讲,企业发展的最早期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国中资本的信任和付出至关重要。阮伟曾与施安平多次探讨企业发展的理念,未来资本运作的方向,而在这深入的交流中,国中资本也更加坚定了对这匹黑马的支持,连续三轮加码投资。如今的诺信创联,在国中资本投资以后,红杉、腾讯、经纬、字节跳动、五源等头部机构相继追加投资,估值已经高达近五十亿元,而最初国中资本投资时这家企业的估值还不足一亿元。短短数年,账面回报已经相当可观。
六年多以来,国中资本一、二期基金已经投出去173个项目,投资额约70亿元。论出手频次和规模,国中资本当之无愧是中国最活跃的VC之一,在低碳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产业链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布局。
在国中资本成立之初,施安平思考国中资本的定位,曾提出“四象限论”。施安平认为,中国的VC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外资机构,即所谓的美元基金;第二象限是内资机构;第三象限是国有机构;第四象限是民营机构。国中资本的性质较为特殊,它一方面管理着一只“国家队”基金,另一方面则是一家由团队控股的市场化机构。
要在强手如云的创投市场上站稳脚跟,国中资本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把外资的前瞻和内资的接地气结合起来,把国资的规范、严谨和民营机构的灵活、高效结合起来。把这一组“既要…又要…”落实到具体的打法上,国中资本提炼出的投资策略叫做“研究先行、投研结合,按产业链布局”。
从一开始,国中资本就要求所有的前台投资经理人手一份投资图谱,每个人还必须根据投资图谱制定个人的投资手册,力求做到的效果是主动上门找项目,而不是被动的被FA推项目。另外,国中资本不喜欢单打独斗式的散点投资,一旦吃透了某条产业链,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同时布局,形成协同。
就拿半导体产业来说,国中资本不仅投了前面提到的EDA龙头华大九天和企业级SSD龙头大普微,还投了做光刻机双工件台的企业华卓精科(科创板已过会)、功率半导体企业东微半导(科创板已上市)等等。施安平告诉投中网,国中资本目前已经布局的项目涵盖了上游的设计工具、新材料,半导体制造的关键设备,以及下游的半导体设计、应用等各个环节,在镀膜设备、清洗设备、检测设备、自动化巡线设备、光芯片、模拟芯片、数字芯片等等细分方向都有投资。这种系统性的完整布局在整个创投行业都是相当罕见的。
回首国中资本刚成立之时,“断供”尚未发生,半导体还不是一个热门赛道,少数长期关注半导体的机构也多把目光集中在芯片设计这一环节。但国中资本却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产业链布局的思路。
施安平向投中网表示:“当时我们思考半导体产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对此必须着眼于长远。当时还没有去想‘卡脖子’的事情,我们考虑的出发点是,国外垄断企业随意提价给下游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成本负担,如果实现进口替代、降低成本,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总结而言就是,国中资本认准了,长远来看中国不可能把巨大的半导体产业拱手让人。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的方式往往能够带来“1+1>2”的效果。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嘉元科技,是国中资本2017年初投资的一个项目,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嘉元科技的主要产品是高性能电解铜箔,这是锂电池负极的关键材料之一。国中资本之所以能够发现嘉元科技,是因为此前投资的一家锂电池厂商是它的重要客户。
国中资本团队从2016年开始就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展开布局,投资的项目包括动力电池,以及电池检测系统、电池自动化生产线,乃至激光切割、自动化巡线设备等。在这个赛道大热之前,国中资本就已经初步完成了布局,并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
具体到嘉元科技,当时投资团队对新能源车进行了层层拆分,一直拆解到锂电池的负极,发现其中的铜箔材料非常依赖进口,于是把这一环节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节点标注出来,然后再全国范围内通过各种上下游关系寻找标的,可以说是按图索骥找到了它。
而且,国中资本的产业链资源不只是在sourcing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投资之后,也对嘉元科技提供了重要的赋能。施安平回忆,当时嘉元科技面临着产能不足、依赖委外加工的问题,于是国中资本帮助它通过资本运作,完成了对生产基地的收购。此外,国中资本还帮助它梳理股权结构,梳理供应链,以及设计走向资本市场的路径。嘉元科技能够跻身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与国中资本提供的这些服务和资源整合是分不开的。
当下中国创投市场“内卷”严重,在激烈的竞争之下,VC们要保持定力也愈发困难,抱团式投资、跟风式投资屡见不鲜。而深厚的产业链布局,成为国中资本不参与“内卷”的资本。施安平表示,深创投时期的800多个项目再加上现在投资的近200个项目,国中资本的团队已经投下去将近1000个项目,这种产业链的积累是用时间“熬出来”的,其门槛不是短期内可以用钱烧出来的。
归根结底,施安平认为创业投资这一行只能靠时间积累,没有捷径可走。这个行业发展越久,越会体现出专业投资能力和丰富投资经验的作用。
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
(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
随手点赞,戳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