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 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创新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20 13:39:03来源:九卦金融圈
作者|李秀生(新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
来源|银行家杂志
编辑|武文
美编|杨文华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规划》指出,要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为商业银行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而数字技术的进步也为商业银行更好地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技术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加深金融服务的渗透率,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
普惠金融市场需求巨大,
进一步发展亟待破局
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贷款依旧保持较快增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2021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59万亿元,同比
增长27.4%。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信息显示,2021年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304万户,同比增长35%;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升,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17.8%,较2020年年末增长2.4%。
小微企业在我国市场主体中占比高,融资需求大,而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小微企业获取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来源。相关统计表明,国内小微金融市场需求量约为90万亿元,相较于目前18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仍有近八成的缺口未被满足。综合来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仍有巨大潜力等待商业银行进行开发。
然而,受多重因素困扰,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多掣肘。一方面,从业务经营角度看,在传统信贷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办理一笔小微业务需要进行大量的线下尽调工作,对企业的评估主要依靠财务、征信等传统数据,整个流程需要3~5个步骤才能完成,从申请到放款可能需要至少10个工作日,耗时长且效率低,再加上地域的高度分散,不但导致作业成本高,也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特点的资金使用需求。
另一方面,从风险识别角度看,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成体系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整的财务报表等数据,征信画像模糊,也没有抵押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识别难度大、评估风险高。此外,生存周期较短也是影响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一大原因。小微企业大多采取单一化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差,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都可能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强烈冲击。
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存周期不超过三年。多重因素的交织给作为风险管理者的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限制了它们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意愿。
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新网银行作为新一代数字原生银行,积极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优势,探索以创新方式践行数字普惠金融。
坚持“数字普惠”定位,做好主流银行的补位者。新网银行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以“普存小贷、移动互联、普惠补位、线上线下”为经营方针,长期专注普惠金融服务,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末端的长尾客户。自开业以来,在数字信贷、非接触服务、反欺诈等方面,已累计提交超400项技术专利申请,获批超90项。目前,新网银行99.6%的贷款都通过线上自动审批发放,且贷款不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重视信息科技能力建设,采用“技术驱动型”组织架构。新网银行坚持“技术立行”,十分注重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包括数据工程师、风控专家等在内的全行科技相关人员占比高达70%。为了适应服务入口虚拟化,确保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的不断优化,并能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运营和业务模式,新网银行选择采用具有大中台、重技术、扁平化特征的“技术驱动型”组织架构模式,有效提升机构运行效率。
创新数字风控能力,打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新网银行自主搭建了包括风险模型和指数体系、信贷策略体系、欺诈模型体系等在内的多重风险识别体系,使风险管理从基于财务数据的简单现金流模型拓展至高维变量决策模型,并利用人脸识别、生物探针、设备指纹、关联网络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小微业务“风险识别难”的问题,使普惠金融具备了“技术可行性”。同时,通过迁移学习技术手段,将C端风控较为成熟的各类模型迁移到B端场景中综合应用,进一步丰富了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价维度。
加强金融资源配置,优化内部激励机制。新网银行充分借鉴先进银行落实监管要求的普惠金融业务“五专”经营机制,在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方面,将资源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倾斜,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除不断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外,新网银行还提高了全行相关条线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分值权重,不折不扣落实“将普惠金融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增加至10%以上”的要求。
拓宽运营模式,产品由“无场景”向“有场景”升级。2021年,新网银行逐步进行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模式升级:
一是依靠自身平台,使用全自营、无场景的云授信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其“好商贷”产品;
二是使用基于经营数据的授信模式,依托包括税务、发票数据等在内的部分小微企业经营信息,精准定位小微企业需求,推出“好企e贷”产品;
三是使用基于交易场景的授信模式,深入不同数字产业场景,围绕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推出了“订货贷”、医疗供应链等产品,尝试以交易信用替代主体信用,让业务深度融入生态。
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金融业的数字生态建设源于数字中国的顶层规划,着眼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社会相融合。普惠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公平,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加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激励性政策供给、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普及金融知识等方面入手。
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进程日益加速,数据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与此同时,在数据应用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相关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打通,比如企业的税务、法务等数据仍需跨地区进行核实。为此,要进一步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功能,打破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与“数据竖井”,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数据的通畅性和使用率,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进行多元有益探索。要加大激励性政策供给,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内在动力。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就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可持续。同时,相比商业银行在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丰富经验,小微企业融资在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还是相对较少。因此,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从自身定位和特点出发,努力发掘更多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小微业务经营模式。
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涉及金融服务的具体落地层面,其具有两个着眼点:
▶一个是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进数字化建设。我国商业银行的体量和定位差异巨大,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既要做好线上线下的结合,又要在合规前提下,通过内外部的有效连接,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服务能力。
▶另一个是商业银行既要和生态场景、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合理借助外部力量提升自己,又要坚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定位和风控底线,特别是要把风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向普惠对象普及更多金融知识。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普惠对象。他们对金融知识缺乏系统性了解,出现融资需求时存在被非法高利贷等引诱的风险。通过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特别是加强是对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金融知识教育,增强普惠人群对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从安全、合规、合法的渠道获取普惠金融服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