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车企该造手机吗?

发布时间:2022-03-19 09:19:37来源:建约车评

大概在2019年,《建约车评》在与业界朋友交流时,判断手机企业造车已成定局,期间,有一个朋友提出,既然手机企业会造车,那么车企为何不造手机呢?

若干年以后,这样的“提议”成为了现实。

最早宣布明确要造手机的车企是吉利控股。

2021年9月26日,李书福在湖北武汉设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湖北星纪),李书福亲任董事长,吉利控股旗下另一家重要的子公司亿咖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沈子瑜为湖北星纪的第二大股东,占比达30%,任董事兼总经理。

2021年9月28日,原中兴通讯副总裁、华硕电脑中国区副总王勇接替沈子瑜任董事兼总经理。

同日,吉利控股方面与武汉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投资100亿元进军手机制造业,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一款高端智能手机。

2021年12月16日,湖北星纪的注册资本金从8000万增加到65000万元。

2022年1月10日,武汉经开区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对湖北星纪进行了一轮增资,湖北星纪的注册资本金从65000万元增加到了71500万元,武汉经开区方面的占比为9.09%。

种种迹象表明,亿咖通已成为吉利控股方面做手机的主力,大量的业务骨干已被抽调到智能手机业务。

在这期间,甚至还传出了吉利拟收购魅族的消息。

特斯拉被传造手机的声音甚至比吉利更早。

2021年3月4日,专业汽车媒体TorqueNews在“油管”上发布了一段关于特斯拉概念手机Modelπ的视频。

据称,该款手机后置四摄模组,能够在夜晚拍出清晰的星空,支持太阳能充电,也是特斯拉汽车的车钥匙,可以使用Starlink的卫星网络服务,还可以连接Neuralink的脑机接口系统,甚至于还能够支持“挖矿”。

手机“挖矿”是一件超级无厘头的事情,但这是一款充满想象的特斯拉“概念机”。

此后,关于特斯拉手机Modelπ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

喜爱在社媒上不断释放消息的马斯克尚未对制造手机的传言置评。

但一些汽车行业人士倾向于相信,特斯拉会推进手机制造业务。

蔚来是第三家被传言正在进军手机制造业务的车企。

2022年2月22日,36氪曝料原美图总裁尹水军加盟蔚来汽车负责手机业务。

该媒体从招聘网站获悉,蔚来汽车正在发布和招聘大量与手机制造相关的工作岗位。

自媒体“E车汇”在次日给出进一步的消息,称蔚来汽车手机业务团队base在深圳前海卓越大厦,年后已发出100多份offer,还将继续招聘200多名研发人员。

蔚来方面没有回应36氪的置评请求,称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可供披露。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公关部而言,这是一个特别“含蓄”的表态,不禁令人遐想连篇。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加上华为、小米和苹果,市面上会出现比较多既有汽车业务又有手机业务的企业。

车企造手机似乎正在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

车企造手机的逻辑是什么?

李书福方面的解释是,为了打造生态圈,为了车机一体化,为了建设软件能力,为了让智能汽车更有竞争力。

这个解释隐含着以下几层意思:

1.打造能力。

吉利认为,汽车企业需要手机制造企业相关的软件、芯片、电子等方面的能力,造手机可以建设这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可以应用于手机也可以应用于汽车。

2.打造生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相关企业认为,手机和汽车的应用生态可以共用和拉通,发挥协同作用。

3.手机与汽车的互联互通。

比较典型的应用是华为AITO与华为手机的互联网,一方面,华为手机上的内容可以无缝推送到AITO车型,比如日历、通信录、娱乐内容等。另一方面,AITO车型与华为手机的通信能力变得非常强。应用场景包括视频电话、手机钥匙等,体验非常流畅。

基于手机与汽车的互联,吉利认为,智能电动车是一个智能终端,但由于便携性因素,手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是人们智能生活闭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设备,在用户触点、数据获取和体验的一致性上不可替代。

此外,还有一些支持车企造手机的理由包括:

从造手机的难度上看,由于芯片和OS已经被标准化,对于像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造手机的难度和造车相比,其实是比较低的。

从吉利的角度看,智能手机产业是一个成熟产业,市面上有大量成熟人才的供应,组建团队和研发产品的挑战可控。

无论是吉利,还是蔚来,产生造手机想法的一个重要动机,恐怕是竞争驱动的。

手机企业苹果、华为、小米的造车计划,对于吉利和蔚来而言,显然会促使他们思考如何与之展开竞争?

蔚来的品牌主要定位于高端,尽管眼前正在与BBA展开激烈竞争,但从该公司内部的视角看,苹果是一个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

一定程度上,蔚来也会担忧,当蔚来的车型在与苹果手机互联时,是否会被对方选择性“歧视”,而破坏用户体验。

蔚来造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恐怕是一种“防守型”的战略。

特斯拉造手机如果能够成行,会是另外一个维度的动机。

SpaceX的Starlink是重要的原因。

截至2022年1月16日,Starlink已经拥有了1469颗进入运行轨道的通信卫星,还有272颗即将进入运行轨道。

这张卫星网络,正在给全球25个国家提供通信服务。当然了,Starlink的目标不仅是为地球提供通信服务,而是在星际范畴提供通信服务。

SpaceX正在世界各地成立通信子公司,并正在开发相应的通信终端。

随着Starlink卫星数量的增加,特斯拉开发一款手机正在具备现实意义。

一定程度上看,吉利控股造手机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吉利科技也在运营自己的卫星通信业务。

特斯拉车型产品的数字化会是另外一个考虑的角度。

此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虽然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但由于采用Linux作为汽车操作系统,使得应用生态的丰富程度不如采用Android系统的中国友商。

然而,随着特斯拉销售规模的逐步扩大,该公司打造自有应用生态事宜正在提上日程,特斯拉版AppStore的相关消息正在甚嚣尘上。

当然了,特斯拉汽车的计算平台与目前手机计算平台截然不同,汽车采用的即将升级的Hardware4.0和已经搭载的AMD锐龙芯片。

特斯拉的汽车,可以支持3A游戏大作,而目前的Android和高通平台只能支持“轻量化”的移动游戏。

如果要打造手机,特斯拉需要打造自己的OS,既能支持适合于手机的应用生态,也能支持适用于汽车的应用生态,同时还能够支持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另外一种思路是,特斯拉汽车OS,除了能够支持下一代交互之外,还具备很强的互联互通性,使得智能手机成为特斯拉汽车的一个AIoT设备。

车企该不该造手机?

不同的车企,由于造手机的目的各不相同,核心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关于是否要造手机的结论显然会不一样。

从制造手机的原因看,我们认为一些值得商榷的理由包括:

1.造智能手机与造车在软件和芯片上的能力一致,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这个观点,在现阶段是成立的;但对于下一个阶段的智能电动车而言,恐怕是不成立的。

在现阶段,智能电动车在座舱的主芯片是高通的8155,OS以Android为主,核心应用生态来自于手机。

在下一个阶段,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的主计算单元将逐步迭代为以NPU和GPU为主,计算核心的变化,将会带来整个信息产业链的变化。

包括核心软件能力会转变为AI能力,OS的交互逻辑也将会与当初的安卓大不相同,将会从当初的移动OS演进为后续的空间OS,交互方式会从当初的触控到未来的智能交付、沉浸式交互和自然交互。

当汽车的数字化开始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时候,手机团队的能力体系和汽车团队的能力体系,将会变得截然不同。

越到后来会越痛苦。

2.手机的生态和汽车的生态可以协同。

这个判断和第一个判断一样,在短期看起来答案是yes,中长期看,答案是no。

以特斯拉现阶段的计算平台为例,使用的AMD锐龙芯片,CPU为4核,功耗达到了45W,GPU的浮点算力达到10TFLOPS,功耗高达130W;通常而言,由于电池续航的原因,手机计算平台的功耗需要控制在5W左右。

在计算平台能力的数量级差异,导致了特斯拉可以在汽车上打造大型3A游戏,体验甚至可以媲美专业主机。

这对于手机应用生态而言,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家车企,如果想让手机与汽车的生态能够兼容,只能让汽车的生态“将就”手机生态,也将会影响智能电动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应用生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车企造手机会有一个巨大的副作用——汽车生态会被手机生态“绑架”,难以独立发展。

3.造车的手机企业,出于竞争的原因,限制竞争对手的车型与自有手机的互联功能。

一个可能的例子是,AITO为了与理想展开竞争,让华为手机在与理想L9的互联效果变差,使得一些“手机钥匙”的功能无法使用。

其实这样的“小动作”意义不大。

对于一个用户而言,理想L9的售价在45-50万元,如果他喜欢这款车,不会因为一个几千元的手机的互联功能而放弃购车。

此外,华为手机为了汽车业务的竞争,放弃对其他汽车品牌的互联支持,将会损害手机业务的竞争力,即让自有手机用户在购车时,失去选择。同时,这样做其实对汽车业务也没有什么帮助。

这也会涉及不公平竞争。

需要承认的是,在开始的时候,手机企业造车,在手机与车机的互联体验会做得更加极致。

但是,对于智能电动车产品而言,汽车和手机互联,尤其是将一些手机上的“杀手级应用”移植到汽车上,现在看来并没有击中真正意义上的用户痛点。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车载版微信在车上的使用率非常之低。

现在看来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即人们在开车时聊微信不是一个刚需,这个用户体验还不如直接用手机。

相同的道理,AITO汽车可以与华为手机视频电话,这也是一个缺乏场景的应用,因为开着车的时候进行视频电话挺疯狂的,语音电话的用户友好度更大。

将手机上的信息无缝流转到车机上,只有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是成立的,这取决于产品经理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度洞察。

手机钥匙确实是个好体验。

个人认为,智能电动车显然会成为一个计算和能源的核心节点,围绕着智能电动车,尤其是车内的空间,将会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AIoT智能硬件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中,智能手机会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但这个生态,还需要解决高性能算力如何高速物物传输的问题。

当然了,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手机,似乎又不是那么理由充分。

造手机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作为最典型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这个产业有很强的规模效应。

一方面,用户规模越大、数据越多,越能够提升一些基础的数字化能力,越具有营销价值;另一方面,在供应链端越强势;在营销端的广告价值也越显著,成本越低。

智能手机行业,在经过长时间的拼杀之后,头部集中的趋势已经非常显著,在全球范围之内,只剩下了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和vivo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

后来者进入造手机,需要在研发投入、产品、品牌、营销、渠道、供应链等核心领域与剩下的巨头鏖战,这并不轻松。

直观地从人员规模上看,几百人的团队与数万人的团队打,逆袭的概率太低了。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讲了他自己进入一个新业务领域的原则:他首先会看竞争对手是谁?其次他会考虑在亲自上阵且全力以赴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比已有的企业做得更好,有没有可能成为第一。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为什么要做呢?

对一些企业而言,原先设想的,这个业务能够养人且能够培养团队能力的设想,比较大的概率难以实现。

走向反面的概率并不低,即启动新业务之后,需要往里面源源不断地投入资源,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于会影响对主营业务的投资。

还有一个后果是,车企造手机之后,其他品牌的手机与自有汽车品牌的适配也许会出现问题。

鉴于此,车企造手机事宜,还是要三思。

当然了,如果车企同时还把自己定位为一家通信公司,在制造智能手机方面还拥有一些目前手机企业不具备的核心能力,能够从另外一个维度颠覆这个市场,那也是一件值得期待之事。

车企造手机的“冲动”,一定程度上,恐怕是由于对智能终端演进的规律和节奏不熟悉所致。

先下一个结论:手机企业造车是不得不做,而车企造手机的必要性则没有那么强。

核心原因在于:智能手机是第二代智能终端,智能电动车是第三代智能终端。

计算机(计算终端),是人们利用计算的工具,而人们利用计算的方式其实是通过应用程序,即生态系统。

计算方式,是区别不同代际计算终端的核心要素。

PC机,是个人计算,本质上解决的是将人类的平面信息和知识数字化的问题。

智能手机,是移动个人计算,和PC相比,在本质上是同源计算,但解决了计算获得的便利性问题,将人类利用计算设备的程度推到了一个新高。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是同一代际的产品,无论是计算方式,还是便利性上,并无本质区别。此外,智能手表是IoT,而不是AIoT,这是由算力决定的。

智能电动车,是高性能并行计算,和PC及智能手机相比,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本质上是将现实世界数字化,并将会为全新一代的信息产业奠定基础。

在智能电动车之后,将会是人形机器人,再之后才是可穿戴设备。他们的计算力是同源的,但在计算获得的便利性上将会大幅提高。那个时代的可穿戴设备,会在终端搭载高性能计算芯片,我们可以称之为AIoT。

高性能计算获得便利性的提升,需要依托于高精密制造的技术不断突破物理极限,比如高性能计算芯片越来越小,电池能量密度越来越高,这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元宇宙会先在智能电动车上实现,而不是在可穿戴设备上。在安卓和高通平台之上,不会长出新一代的互联网体验。

不同代际的智能终端,在信息产业链中的所有关键节点,均存在不同,即不同智能终端之间,计算、通信、储存、输入、输出、OS、交互和生态都有代差。

比如,智能电动车“看见”的外部世界,是一个三维世界,而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看到”的世界是二维平面世界。

智能电动车最基础的信息格式是“矢量空间”,而智能手机和PC处理的基础信息是标量符号。

基础信息格式的不同,会让输入、输出设施、计算平台、存储、信息传输设施变得截然不同。

以计算为例,GPU和NPU更适合处理“矢量空间”,而CPU更适合处理标量信息。

从输出的角度看,将一个“矢量空间”瞬移,本质上就是将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平移到你面前,这不就是AR吗?带上VR眼镜,让人进入到“矢量空间”就是VR。

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进入到“矢量空间”,则意味着输出设备的分辨率和帧率都需要大幅提升,这将会从根本性上颠覆现有显示设备的格局。

相同的事情会发生在输入、通信、云计算、存储等方方面面,这是为何特斯拉需要打造自己的Dojo。

基于新一代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会有新一代的OS;基于新一代OS,会有全新的交互和互联网生态。

在新一代互联网中,娱乐、通信、教育、电商、新闻等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将会重做一遍,互联网的格局也将重构。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编程方式也将会截然不同。

这些代际之间的不同,会使得打造智能电动车这个智能终端所需要的能力体系、硬件产业链和应用生态都会与打造智能手机所需的截然不同。

第一代智能终端向第二代智能终端跃迁时,PC制造商如不进入智能手机的业务会变得非常被动;而智能手机的强者,是否要进入PC制造行业则无关紧要。

第二代智能终端向第三代智能终端跃迁时,对于任何一个手机制造商而言,如果不能跟上这样的一个浪潮,就会被迫“滞留”在上一个时代。在多年之后,这家公司将会变得不再性感。

当然了,智能手机由于在便捷性方面的优势,相信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会存在;直到最终被新一代的可穿戴设备所取代。

对于一家普通的智能电动车制造商而言,是不是要造智能手机,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后续的人形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该如何布局?

因为,作为一家智能终端的制造公司,你并不需要关心是否要打造上一代设备,而是要关心是否会在下一代设备的竞争中失败。

总结

当智能电动车企业对上述数字化的终局形成共识的时候,造手机其实就会变成一个不是那么关键的事项。

发展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核心能力,则会变得更为迫切。

一孔之见,也不排除这里还会有其他的逻辑。

如何获得《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报(2022)》已发布,正式售价为:12万元

温馨提示:购买《年报》获得更多权益,包括:免费获得两个季度《季报》和参与线下趋势沙龙。【】

购买报告联系或咨询:

蔚苗微信:13646207353

石颖微信:13552299966

往期内容参考:

建约车评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