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小场地的大课间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18 21:20:30来源:青少年运动
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于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不高的现状,“阳光体育”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大课间作为落实“阳光体育”的重要途径,可最大限度缓解学习疲劳,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小空间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还面临诸多问题,难以保障大课间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必须要结合小空间、小场地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大课间模式,真正落实阳光体育的理念,不断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结合当前青少年的体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需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已经在学校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恰恰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关键途径。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相比,阳光体育大课间内容更加丰富、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可促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力量、耐力、协调性等,最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二,是构建体育文化的需求。校园体育活动是以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等共同组成的活动。其中,大课间则是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从其内涵来说,大课间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体育文化。因为大课间的内容、形式比较丰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最大限度缓解学生的疲劳现象,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放松心态、改变不良情绪等,真正实现学生的劳逸结合。另外,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文化,真正实现和谐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目标。
第三,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中小学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了体质、锻炼了身体,真正实现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空间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策略分析
(一)依据场地,合理规划体育器材
体育场地是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体育器材则恰恰是开展体育大课间的重要条件。在小空间、小场地的前提下,如何对体育器材进行合理地规划,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合理地划分。基于小空间、小场所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必须将学校内外各种体育场所进行整合、改造,对其进行科学划分,将其规划成为多个体育活动区域,包括公共通道、教学楼拐角处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依据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布置相关的体育活动器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同时,在布置体育活动器材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加强体育活动器材的管理工作,指导学生将其有序存放、摆放整齐,以免出现乱摆乱放、占据空间的现状。
(二)结合小场地特点,设计丰富的大课间内容。
在小场地、小空间的情况下,中学在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保大课间活动的高品质展开。首先,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对学校重复性的课间体操不甚感兴趣,教师应立足于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武术操、健美操、啦啦操等内容,将其作为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其次,还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等,选择与其运动规律相适应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再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内容。部分中学生基于场地小、体育设备缺乏等现状,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的过程中,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最后,在选择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过程中,结合场地小的现状,应尽量选择轮换的方式,避免体育器材出现匮乏的现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需求。
(三)因材施教,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
基于小场地、小空间内的体育大课间现状,为了不断提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品质,必须要对大课间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与小场地、小空间的需求相适应。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第一,构建“立体式”大课间活动模式。“立体式”大课间活动模式与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相适应,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小、班级多、人数多而设计的体育课间活动形式。具体来说,这一体育大课间的主要形式是将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充分的利用,包括操场、教室、走廊、安全空地等,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同时运用的大课间活动体系。同时,在这一模式下的大课间活动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也从原来的广播体操进行转变,使其成为学生喜欢的武术操、健身操等,并引导学生在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内进行活动,真正适应了小场地、小空间的体育活动需求。第二,构建“循环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基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小、空间小的现状,可借助循环式的体育活动模式,指导每一个年级的学生在每天不同时段参与不同的体育课间活动。第三,构建“小场地立体循环式”大课间模式。基于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学校在创新体育课间活动形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将“立体式”和“循环式”结合起来,借助体育活动场地、时间、内容循环利用,努力构建一套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
(四)因地制宜,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
基于小场地、小空间内的体育大课间开展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升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品质,学校在对其进行优化和更新的过程中,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体育大课间活动。第一,年级分开活动。面对小场地、小空间的特点,教师在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锻炼需求,对体育课间活动进行调整。第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体育课间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学校的台阶,指导学生开展跳台阶训练,发展和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还可以借助楼道的走廊等,指导学生开展俯卧撑训练,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第三,结合不同的场所,创新不同的体育课间活动内容。基于学校场地小、空间小的现状,在提升体育大课间活动品质的过程中,可结合具体的活动环境,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方式。
(五)强化管理、优化大课间活动品质
实践证明,面对小空间、小场地的现状,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品质,学校应全面加强体育大课间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大课间管理工作进行划分,使其成为区域管理、跟班管理等。在进行区域管理的过程中,可将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几个合理的区域,并分别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引导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特定的活动区域内展开相应的体育活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学生在体育课件活动中,出现乱占位置、影响其他班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象。跟班管理则是在学生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安全、有序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展开管理。
三、结语
小空间、小场地是制约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关键性因素,直接降低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质量,难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阳光体育”的理念,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要紧紧围绕空间小、场地小的现状,对体育器材进行合理规划、丰富体育大课间内容、创新体育大课间形式、因地制宜开展大课间活动、强化管理等,不断提升大课间活动的品质,并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发表《学周刊》2022年第3期
作者:查胜山,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青少年运动投稿邮箱:jsc@jsc.org.cn
相关推荐
青少年运动(JuniorSportsCenter)是由睿泽体育创立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我们倡导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传播最新的体育教育资讯,分享青少年体育教育经验,并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教练提供专项教学培训和指导。
点击在看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