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那位为导弹安上“眼睛”的老院士,永远闭上了眼睛……

发布时间:2022-03-16 22:04:44来源:央视军事

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47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50年6月在上海交大电信研究生毕业。

他曾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为首枚国产地地导弹

研制导弹天线

1957年11月,陈敬熊来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从此开始从事他毕生热爱的航天科研事业。

陈敬熊接到的第一项重大任务是研制“1059”导弹的天线,这是导弹控制系统的关键装置,相当于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1059”导弹是仿制苏式导弹。陈敬熊发现,苏方提供的图纸并不完整,对关键技术守口如瓶。后来,苏方甚至撤走了专家。

陈敬熊院士生前阅读钻研(航天科工二院23所供资料图)

面对重重困难,陈敬熊不迷信权威,创造性地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大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弹上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解决了导弹天线的关键技术问题。

1960年11月5日,西北戈壁滩某试验场。“1059”导弹腾空而起,7分钟后落入预定目标区域,试验取得成功。

他带队攻克研制难题

国产导弹击落U-2侦察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台湾当局利用U-2侦察机肆意闯入大陆上空进行侦察活动。制造出国产地空导弹,建立一支拥有自主权的防空部队,刻不容缓。

白天做试验,晚上分析数据,陈敬熊带头攻克了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543”制导站的研制难题,该制导站应用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武器系统,承担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1967年6月27日,“红旗二号”导弹首次击落U-2侦察机。

一片丹心献给国防事业

穿上军装是他最自豪的事

那段岁月是陈敬熊最为之自豪的回忆,不光是因为“543”武器系统仿制圆满成功,还因为在这期间,他向组织提交了参军申请书。

一直以来,陈敬熊渴望为国防事业献出全部精力。他递交申请书不久,五院政治部下发了一份关于科技人员可以参军的文件,经过几个月考察,五院二分院正式批准陈敬熊参军。他把第一次身着戎装的照片珍藏了一辈子。

1970年,陈敬熊再次接到重要任务,为防御武器系统研制最核心的“101”雷达、“102”雷达、“715”相控阵雷达,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胸怀科技报国之志

他始终不忘初心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

从1954年起,一直到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5年入党路,陈敬熊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技救国信念、坚定科技报国初心。

他用一生的追求与探索,践行着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直到晚年依旧坚持学习和研究。在他家里,随处可见的是他的手稿和书籍……

如今,斯人已逝,思念长存。

送别,缅怀

陈敬熊院士

来源:央视军事综合光明日报、“中国航天科工”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监制丨马烨

主编丨徐蕾莹

编辑丨李军张聪王艺燃

©央视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