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说】年龄不大,为啥早早成了“老干部”?
发布时间:2022-03-15 19:25:31来源:学习小组
近来,“躺平”成了基层一些年轻干部的口头禅。戏谑调侃背后,更多是面对困难压力的自我纾解,但也有人真的在工作中“躺平”了。
年轻干部本应朝气蓬勃,有些人对待工作却缺乏热情、得过且过,遇到任务左躲右闪、能推就推,表现出一副“无欲无求”“波澜不惊”的态度。不想干事、不愿干事,年龄不大、心态却老,有人将这类干部称作新型“老干部”。
图源:网络
一
“一半人在干,一半人在看。干的总是那几个,看的也总是那几个。”在基层采访,常听干部抱怨,同一个单位,忙的忙死,闲的闲死,哪怕入职没多久的年轻人,有的竟也早早“躺平”了。
职场“老油条”并不鲜见,年轻干部咋也“未老先衰”?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大致勾勒出新型“老干部”画像:领导不安排,绝对不动弹,即便有安排,也得拖上三五天;不争取评优进步,也不主动干活,反正端上了“铁饭碗”,干脆当个“甩手掌柜”;意志松动、斗志消减,情愿守着“一亩三分地”,“摸鱼”混日子……
人非机器,年轻干部也有情绪波动,偶尔调整工作节奏、舒缓身心压力,无可厚非。可如果有了“躺平”心态,很容易陷入“温水煮青蛙”式的安逸陷阱,年纪轻轻丧失了动力和活力。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一些年轻干部生怕自己的特长被领导发现,基层单位为了物色办公室主任、工作站站长人选,“还要局长提前请吃饭,做通了思想工作,他们才肯来”。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年轻干部想干事,却无奈跟着“躺平”。笔者在基层采访发现,有的单位领导“躺平”,带着整个部门集体“躺平”。“我早就拿出了工作方案,领导迟迟不批复,去催他还发脾气。”一位年轻干部说,“想做件实事,同事不仅不支持,反而说风凉话甚至使绊子。”可见,“躺平”不仅消磨人的意志,还污染工作氛围。
客观地说,笔者接触到的年轻干部大都工作认真。有的人哪怕病了累了,也想在自己岗位上干出点样子;遇到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急活重活,大家更是毫不含糊。年轻干部的勤勉程度呈现橄榄型,始终力争上游和一直甘居人后的都是少数。
尽管年轻干部“躺平”并非普遍现象,但苗头不能不引起重视。
图源:网络
二
新型“老干部”,为啥早早“躺平”?一句话,混日子太容易,想干事比较难。更何况,“躺平”很有诱惑力,而且十分“上瘾”。
在体制内,由于绩效考核“大锅饭”,同级干部不管忙闲轻重,彼此收入差距不大。这么看,“躺平”不仅不吃亏,还可能占便宜,毕竟“混日子不用费功夫”。而且,许多年轻干部家庭条件不错,也有一种“不求高薪、但求自在”的工作心态。
不过,年轻干部真的不想有所作为吗?恐怕并非如此。许多年轻干部有想法、有干劲,但也有“多干多错”的思想包袱。笔者在基层采访发现,有的重要岗位,三四任领导都背了处分,有的班子成员人手一个处分。“越是关键岗位,越可能受到处分。”有干部直言,“问责时,没做事的‘高高挂起’,做事的却面临各种麻烦,谁还愿主动干事呢?”
不少年轻干部都有类似心态。从入职之初恨不得住在单位抢活干,到后来一下班先把手机调静音,某市文旅局一位“90后”科员称自己选择“半躺平”。他告诉笔者:“工作两年多,真切感受到‘不会甩锅锅不断,学会甩锅是真香’。除了晋升慢一点,也没什么别的影响。”
年轻干部“躺平”还有各种原因。有干部反映,上级安排工作脱离实际,基层财力物力不匹配,反正完不成,不如“躺平”;有的干部每天工作就是开会填表报材料,被当作“工具人”,索性“躺平”;有的干部能力不足,短时间又不知咋提升,只好“躺平”……时间久了,工作热情逐渐消退,年轻人也有了职业倦怠感。
图源:网络
三
如何点燃新型“老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首先还得治“心病”。笔者同基层年轻干部交流时发现,一些人有时会陷入“虚无”状态,认为生活没意义、工作没价值。也有年轻人觉得,“形式主义”磨灭了自己干事创业的激情。“如果干得有成就感,我累些也无妨,但很多工作感觉意义不大。”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位年轻干部选择离职,彻底“躺平”一段时间。“我们几乎变成‘材料型单位’,为了好听好看硬编文字,浪费许多时间精力。”
从这个角度看,对年轻干部“躺平”不能光是批评,还要俯下身倾心交流,帮助其树立理想信念、锚定人生方向,从而在工作中找到方向感和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要给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搭建平台。这几年,容错纠错机制不断完善,但实践案例相对不多。要激励年轻干部甩开膀子做事,还需调适试错容错空间,做到精准容错、及时纠错。有基层干部表示:“我们干事不图提拔,只求把容错纠错落到实处,不要多干多错。”
采访中,一位年轻干部说:“刚参加工作时,谁不是意气风发、想好好干一番呢?”对这样的壮志豪情,需要更多制度保障加以呵护。
文/又一理
编辑/钟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