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这部电影,让全场女观众笑疯了!

发布时间:2022-03-13 14:37:49来源:幕味儿

奇爱葛格按:

在去年的北影节,我们曾为大家带来一部讲述“剩女”题材的纪录片《“炼”爱》。这个片名一方面和“恋爱”同音,指明了影片讨论的主题;而使用“炼”字,让创作者的心思更加明晰:即为什么在今天,女性在面对爱情与婚姻时需要经历如此多的“修炼”。

就像我们预期中的那样,在电影节上这部纪录片果真“爆了”。我还记得,在美嘉三里屯影院放映的当晚,影院很早便座无虚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观众——而在观影过程中,席间更是不时发出一阵阵爆笑,甚至热烈鼓掌。

坦白说,《“炼”爱》并不是喜剧片。在爆笑和鼓掌中,作为策展人,我听到的是女性观众的共鸣,以及共鸣之后自我表达的冲动。因此,在电影结束后,当我和导演董雪莹、监制陈玲珍老师对谈时,我发现她们交流互动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活动结束后,依旧有大批影迷把主创人员层层包围起来。

女性的身份觉醒,对自我利益的关切,主体性的凸显,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不光中国如此,世界也是这般。欧洲“三大”把金棕榈、金狮、金熊都一股脑给了80后女性导演,一样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她们不光作品过硬,对于女性议题的发声,更是勇敢,令人钦佩。

所以,在《“炼”爱》北影节放映后,我们便和主创团队商议,等影片公映的时候,一定再请她们来资料馆艺术影院坐一次客,给出充沛的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之后我们就等啊等啊,明晚7点,她们终于要来了。感兴趣的影迷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次“迎爱而上”的机会哦!

在此,先和大家分享我馆研究员周夏老师的文章。明晚艺术影院,不见不散哦。

文|周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上,有两部中国影片入选“女性之声”单元。很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把镜头都对准了中青年女性的婚恋焦虑上。

《珍珠》是一部故事片,讲述了一位广州电台女主播在40岁来临之际的相亲记;《“炼”爱》是一部纪录片,跟拍了五位都市大龄女性的寻爱之旅。

这唤起了我很大的共鸣感,因为,这种心理焦虑、矛盾和困惑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记忆犹新,感触颇深。

同时,这也是许许多多30+单身女性普遍感同身受的社会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80、90后一直到未来的00后女性,面对“婚姻”这道坎儿,似乎谁都逃不过这张传统习俗的大网。

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我曾在《拯救与困惑》这本书里写道:

在对女性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就发现了一个从青春期开始就对女生起作用的社会定律:即女性化与社会成就彼此不相容。这一定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从青春期开始,社会对女生的奖惩系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青春期之前,女孩的竞争性受到鼓励,使女孩处处拔尖,变得优秀。在青春期之后,奖惩系统发生了改变,女性的竞争意识遭到了贬损,而女性化定向以及女性走向家庭的行为受到了鼓励和嘉奖。如果女生一味追求成就、力争上进而忽视了女性化的过程,就会受到父母和社会舆论的指责。女生的优越已不在于是否能在成就上超过男生,而在于能否吸引男生,获得爱情和婚姻,继而是如何成为贤妻良母,做一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这就是为什么女性到了一定年龄还未出嫁就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21世纪的当代社会依然会造一个词“剩女”将其污名化,使大龄未婚女性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珍珠》电影剧照

这在纪录片《中国剩女》和《“炼”爱》中都有着集中典型化的体现。比如《剩女》中的女律师邵华梅虽然经济独立,品质优秀,但在山东农村的父母眼里是“不正常的”、“学傻了”;在姐姐眼里是“没有婚姻,再幸福也不是幸福”;在赤裸裸的婚姻市场里,律师的强悍身份,吓退了一帮老太太。

《“炼”爱》中,同样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都市白领红梅也渴望爱情和婚姻,但在和父亲、哥哥、媒人、相亲对象的交流中也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待字闺中的红梅和离异的哥哥是父亲口中的“两个失败者”。就连故事片《珍珠》里女主人公的母亲也会撒谎自己得了癌症,变相逼迫女儿相亲成婚。

“剩”代表了社会对大龄未婚女性的歧视,触及了敏感的婚恋、生育问题,不仅当事人本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连同她的家人也一起承受着社会普遍性的歧视。所以在两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当代女性与传统父辈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传统社会的观念里,女性为人妻母是最大的职责,但在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加速度发展的当代社会,女性越来越要求独立和自在,有更丰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而不是固守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里。

《剩女》电影剧照

这种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新理念与女性传统定位产生了巨大的割裂和鸿沟,而老一辈却试图用陈年积淀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绑架子女,否则就是不忠不孝。这无形中对大龄女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就如邵华梅噙着眼泪向心理医生诉苦:“面对的是千军万马,一个人对抗很孤单。”

庆幸的是,华梅最终坚持了自我,“逃”到了法国,继续读研,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人生。《“炼”爱》中的职场精英女性Maggie选择飞到美国冻卵,单亲妈妈李桃最终等到了自己的爱情。《珍珠》中,珍珠最终放弃了和男士们的约会,选择忠于自我,在天台上和闺蜜们庆祝了自己四十岁的生日。

《珍珠》电影剧照

这些可爱、勇敢、优秀的女性让人激赏,这个社会在新旧观念中博弈变化,这些影片的社会学意义就在于沟通彼此,达成理解:父一辈与子一辈,女性与男性,个体与社会……

虽然这一切都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之中,但固化的性别观念已经开始松动,而且是全球性的,我们并不孤单。它让我们懂得:虽然生活不易,现实骨感,但还是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心怀理想,依然向前。要改变社会,那么就从我们自身做起。

真假虚实之间

从一个女性、三个女性到五个女性,相对于故事片《珍珠》的个体探索,纪录片《“炼”爱》和《中国剩女》更像社会学样本,她们的创作都经过了长期的社会调研,最终选择了差异性和典型性的个体组合。

《剩女》英文名是LeftoverWomen,是以色列女导演对中国社会特有现象的好奇和观察。而《“炼”爱》据导演董雪莹阐释是取“浴火重生”之意,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后者。

因为雪莹作为80后单身女性,除了导演身份,还是纪录片中隐藏的第六位主人公,和五位被拍摄主体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也曾奔赴各个相亲聚会,有过一样的恨嫁心理,这使影片具有了更强的同理心和深度挖掘的可能性。

前者以他者眼光观察,对婚俗嫁娶显然有更多的猎奇心理。当然,带着对中国当代女性“如何在传统文化中走出自我人生”的问题切入,有距离的审视和思考,也呈现出第三方旁观者的客观和理性。

《剩女》电影剧照

《珍珠》虽然是虚构的剧情片,但也有真实的底色。《珍珠》里的女主演胡向真本身就是广州电台的一位DJ,片中出现的两位闺蜜也都是她在生活中真实的闺蜜,所以流露出来的情绪、交谈的语言都是私密无间、大胆直白的。导演李云波虽然是位男性,但他坦言,人与人面对困境的那种孤独感是一样的。

影片在纪实和写意之间来回穿插,有机位不变的静止单镜头,也有跟拍的灵动长镜头。珍珠在夜色都市中游走,迷幻的电子配乐响起,有时会让我联想起毕赣电影中那种游荡的气质,好像一个灵魂脱离了现实的躯壳,释放自我,自由奔跑……喜欢夜空中那个闪闪发亮的“珍珠”镜头,还有珍珠后颈上那朵莲花纹身,也许,这就是她内心所坚持的吧。

《“炼”爱》虽然是纪录片,但是片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戏剧性。观影过程中,观众爆笑很多次,也有沉思感动的瞬间,观影氛围很好,映后讨论热烈。作为观众,我谈到:“生活本身永远比编的故事更精彩,真实生动,丰富多样,有笑点有泪点。”

《“炼”爱》电影剧照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主创在后期剪辑中下了很大功夫,叙事的技巧不仅是故事片的功课,同样,在纪录片中,面对300个小时的影像素材,如何选取、提炼、组接是关键点。

它代表了主创对这部纪录片的态度,以及对纪录片中出现的人物的态度。哪些是想传达给公众的信息,哪些是要保护受访人的隐私,都要做恰当的处理。

所以,在“真实”的程度上,永远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底儿,这涉及到另一层的人性话题和伦理命题。

《“炼”爱》映后交流现场

总之,在当下女性议题越来越被关注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影片,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最大可能性地呈现了都市职业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的所思所想,有困惑有挣扎,也有喜悦和成长。

“她们”被看见,不是以漂亮的花瓶形象,不是被献祭的道德榜样,而是真实的个体的自我表达。

重磅活动|明天3月14日19:00,《“炼”爱》将在艺术影院举行超前点映活动,导演董雪莹将出席映后交流。还有少量余票,机会不容错过。

线上购票平台:淘票票、中国电影资料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