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首席经济学家对谈:现在的电动车不是真的新能源车,中国将出现几家万亿市值的新能源领域企业
发布时间:2022-03-12 20:34:12来源:腾讯财经
编者按:
3月6日晚上,央视网、腾讯新闻合作推出两会特别节目《两会C+时刻》,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王汉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一起进入央视网数字直播间,带你一“碳”究竟中国发展机遇。付鹏作为本场直播论坛的特邀嘉宾及主持,与三位首席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度对话。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张新也参与了连线。
四位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能源与“双碳”要点进行了深度解读。在他们的谈话中,还谈到了新旧能源转换对经济的影响、双碳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绿色机遇、以及读者关注的碳税、碳交易、2022年投资主线等问题。我们将分上下两期与读者分享专家精彩观点,本篇为下期。
现场视频请戳(下期)
摘要:
王汉锋:我对中国出现万亿市值的新能源车企或者电动车企充满信心。我们有最全的供应链,有最大的需求市场,这必然对应我们的生产成本是全球最低的,至少是最低之一,其他国外的厂商是很难跟中国竞争的。
钟正生:我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比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要短的多,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非常大的政府投入和引导。如果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好的制造体系,有效的市场再加上有为的政府,这是很多西方经济没有办法比邻的组合优势。
付鹏:新能源领域一定会出现万亿市值的企业,但是,车,不一定。我的关键词是车。我认为电力驱动车竞争的壁垒不是特别的强,后面一定要往产业链上游走,否则跟当年一样,中国有很多国产品牌,往上走、壁垒提高的就留下来了,不往上走的就淘汰了很多。
管清友:国内对于汽车产业,无论从长远来讲新能源车或者电动车发展,还是短期讲稳增长,我认为要逐渐把原来一些不太合理的限购政策放开。
“
央视网数字主持人小C:在双碳背景下有什么样的新绿色机遇呢?
管清友:新疆作为能源生产基地,在双碳目标实施的过程当中确实大有可为。现在看,我们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还是很艰巨的。从我自己的角度理解,我们既要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又要有能源结构的大变迁,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确实是非常难。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讨相关的问题,应对气侯变化的问题,我们说建设低碳社会,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展了。我自己理解主要是技术问题,即在储能技术包括风电、光伏的电力上网的问题上,可能需要重大的技术突破,如果没有技术突破,我们要完成双碳目标还是很难。
根据不同机构测算,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概在98到100亿吨,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大概是105亿吨排放量,也就是说,我们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因此到2030年之前这段时间,能够稳住总排放,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比较难的。现在我们的煤电占60%以上,而且一旦过于急迫的去实现所谓的减碳,就容易产生系统性紊乱。从目前的角度来看,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个人认为可能还是从技术上去解决,真正让绿电一步一步的去替代煤电,这一块可能不光有赖于绿电基地的建设,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技术上的突破。
“
付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从新能源角度来看,包括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源的情况,哪些可再生能源将来会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大家有没有一个预测?
王汉锋:我不是新能源方面的专家,但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直观感受,我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感觉这个问题是非常动态的,它是根据技术进步的情况来综合判断的。目前来看,中国的整个能源消费结构里,像电力、交通、石化、钢铁、建材等相关的一些产业,加在一起,占中国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80%甚至更高。也就是未来要完成降碳的工作,主要是盯准这些领域。
煤电的占比非常高,这里的降碳需要慢慢用更加清洁的能源的方式来替代,比如目前已经看到的光伏和氢能。但是正如刚才管博士讲到的,新的能源结构和老的能源结构,对整个能源的传输要求是不一样的,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整个电力电网系统要适应新的能源结构也要进行系统性改造和升级,这里面技术进步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从目前结构看,光伏看起来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它面临的是配套的电网改造升级的过程。未来我觉得氢能在特定领域可能会有比较好的运用空间,比如,航空市场要脱碳其实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事情,飞机目前基本使用的是航油,未来如果真的要降碳,飞机的驱动方式是不是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是不是可以用氢能飞机?这些我觉得是未来技术上需要去探讨和进一步研究的事。
另外,我觉得储能在新的能源结构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也是关键的技术。新的能源方式下,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能源变成了随时随地。如果能源要做到随时随地,储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初步的感觉是储能这一块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像光伏的大规模应用,太阳是分白天黑夜的,而火电厂一天24小时发电都没问题,不存在调峰的问题。但是光伏需要调节,这就需要有能源的时候储能,没有能源的时候释放能源,水电、风能也是类似的情况,具有不稳定性,所以需要储能来把波峰、波谷熨平。无论哪种新的能源方式发展,储能可能都是未来社会里面非常关键的技术,也是非常有前景的。
其他的可能更遥远的、和核能相关的、潜在的新能源方式,也都非常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这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要根据情况一步一步看。
总结一下,目前来看,光伏看起来是比较成熟的,在中国很多地方接近平价,有进行大规模推广的基础,在全球势头也非常猛,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第二个是储能在新的能源方式下应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第三个就是新能源使用对我们传统电网、输电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块如果技术进步我觉得未来也会有不错的需求空间,更多其他能源的方式依赖于技术进步,这是我粗浅的理解。
付鹏:去年中央财经工作委也提到了关于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刚才我们也讲到了,目前可再生能源中的光伏、风能等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对原有的电网架构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从绿电的产生端到绿电的应用端,这些年都已经在做,下一步我觉得中间要解决输送端和储能端,使得整个链条能够熨平一些问题,这也意味着后面新型的电力系统包括新的智能电网的创新很大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起到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果再加上储能,我觉得这条链基本上算是比较完整的新能源的链条。
钟正生:我非常赞成你的看法,真的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整个链条从电的生产、电的储存、电的传送、到电的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像挖家底一样都挖的清清楚楚,这里面光伏也比较成熟,大部分储能技术在突破,特高压线路、智能电网也需要突破。这里还有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绿色交通。远程飞机这块其实难度是最大的,实现一个零碳的运行就太难了,这块可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技术突破。技术突破有时候很难实现完全设计一个路径出来,这块政府可以发挥作用,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快基础研发,更多商用应用交给社会资本做,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可能也要做一个通盘管理,通盘规划。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有一个创造性的技术突破了,那个环节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技术类似于技术集群,如果有一个突破的技术,可能与它相关的一系列衍生技术会出来。刚才问到让我们去预测一下未来新能源还有哪些技术,其实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最需要突破的是哪些领域,但是我们真的不知道哪些领域会率先突破。
王汉锋:钟博士提示我,降碳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农业,大家知道养殖业其实是碳排放很重要的领域,绿色农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前几年海外的上市公司生产人造肉,这对碳减排也是一个贡献。提到相关的技术或者说提到相关的机会,我觉得绿色农业、绿色养殖这一块,未来如果技术有突破,它进一步发展空间应该也蛮大。
“
付鹏:转回管博的连线。现在老百姓可能在问,新能源车真的是新能源吗,这块你怎么看?
管清友:实事求是的讲,刚才几位探讨我也非常同意,我们自己算了一下,绿电真正替代原来的煤电怎么算其实都不够,这里面确实还是要依托我们现在无法预见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在智能电网和储能这两端,这些刚才几位提到了。
关于新能源车是不是新能源,其实在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前,印象当中在二十年前,我做博士后的时候就已经在讨论,我正好做的应对气侯变化的问题。当时讨论说新能源车上我们能看到的所谓智能化、绿电化、共享化这几个特点,本质上最后来自于电力,电力如果不能实现绿电,那你就很难称之为新能源。电力本身,即便是绿电也不能说是新能源。我们之所以说是新能源,无非是说整个汽车构造发生了变化,这个是相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来讲,即底层逻辑发生变化,比如原来是需要发动机,需要内燃机。
和BBA这些一线的老牌汽车比,我们确实是没法比,但是现在确实是换道超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新能源车确实是新的能源形式、新的构造、新的逻辑的一个行业,我也相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支持,特别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还是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的企业,能够帮助我们去实现绿电化,帮助我们实现减排降耗。当然这个真的是特别难遇见的,包括刚才举例提到的氢能,氢气能在大型运输车已经比较成熟,因为它相对固定,加氢容易,成本分摊方便,但是如果真正用到家用车,技术上是不成熟的。上市公司基本态度就是看到氢能发展态势,陆续把从燃油车挣到的钱、从电动车挣到的钱拿过来每年投入一点,在氢能技术出现重大突破的时候不要被落下。但真正比较成熟的、用于家用的氢能车目前还不行,各个上市公司对这个问题还有分歧。
我之前参加过几个上市公司关于氢能战略的发布,大家说这个非常有前景,可能有技术突破,但是大家在投资的时候都是特别谨慎的。当然很可喜,氢能在国家层面非常受重视,从国家战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技术。在氢能这一块,从企业盈利角度,我们要讲究能够商业化应用的前景。但是从国家战略技术储备讲,比如山东是全省的国家氢能示范区,搞了很多试点,做了很多相应的储备。我是希望我们的科学家、企业家能够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尽快实现相关技术领域的突破。
付鹏:我称之为电动车,因为它只是驱动方式发生变化了。如果能源来源没有完成新能源化,那它只能是一种驱动方式。源头仍然像内燃机车一样,驱动方式是内燃机,源头是油,虽然车的驱动方式是电机,但是底层资产没变。底层的电如果还是来自于煤电,这个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煤也好,还是油也好,其实没有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化。
但是每件事情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一端先发展变化,整个链条需要过程,车的驱动方式的改变属于最终底层的改变,先把驱动方式改变掉,再慢慢解决中间绿电到最后一环的打通,那个时候汽车就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了。
钟正生:我们相信会有一个逐渐倒逼的过程。
“
付鹏:对,它符合市场规律。早期一定是很贵、看起来不好用的,前端的投资者和后端的消费者在早期是要付出比较大的成本代价的,所以说普通老百姓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这个事有质疑是正常的,但这一步总要走出去,而过去十年这一步走出的挺快。
你们觉得在未来十年,光伏、新能源车这两个领域,你觉得中国会出现很多几万亿市值的企业吗?
王汉锋:我对这个比较乐观,在全球产业链条上中国已经有几家在新能源、新能源设备、以及相关的元器件领域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企业,其中有一家已经市值在万亿之上,我觉得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家,为什么呢?这里面非常关键的是中国的相对优势,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最根本的基础还是因为中国是一个14亿人的消费市场,我们是一个大的内需国家。当我们14亿人市场逐步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我们对应的生产规模必然是全球最大的,全球最大生产规模必然对应的全球最低生产成本。
钟正生:规模经济。
王汉锋:所以你会发现这个现象在很多制造业领域里面已经发生了,比如说手机。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用手机,当时可选的品牌好一点的是苹果、三星,国产的品牌很多不一定会用,占的比例在全球也很低。但是到了2020年,中国自己是全球最大手机消费国,也就有最大的生产规模,整个产业链中国做起来是最便宜的,自然而然的中国品牌的手机在全球的销量占到了50%-60%甚至更高的比例,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是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必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电动车也好,电网也好,其他新能源也好,中国应该至少是全球最大、最好的市场之一,这必然对应生产成本是全球最低的,至少是最低之一,这种情况下,很多其他国外的厂商是很难跟中国竞争的。
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很有意思,2019年是特斯拉很惨的一年,股票被做空,被SEC盯上,但是特斯拉上海工厂在上海2020年年初一投产,就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然后特斯拉股价出现拐点,中国的那家电池厂的龙头股价也出现拐点。实际上你会发现,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投产,结合其他的条件,就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拐点。这个原因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中国是一个大的内需市场,同时供给侧把全产业链供应的成本大幅降下来,所以你看Model3一开始在中国生产就开始降价,降价后它跟传统燃油车的这个价差就进一步缩窄、进一步平价化,消费者也就愿意去买,那这样需求也出来了。我们有最全的供应链,需求方是最大的市场,生产出来后降价,需求增多,全球新能源汽车迈入一个拐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中国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里面可能会出现几家万亿市值的公司,不只是一家,几家应该是有的。因为制造业的企业是非常周期性的,制造业的企业是非常依赖技术进步的,它达到万亿市值后,能不能保持万亿市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需要它能够持续的技术迭代,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够保持这一点,哪怕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在历史上都有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制造业本身就是非常动态的行业。我自己预测中国未来在新能源领域会出现几家万亿市值公司,但不是说那几家公司一直是几万亿市值,他可能先上去后下来,所以这是我补充的一点,整体上我持相对积极的看法。
钟正生:我也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我想补充一个视角,新能源这个赛道,大家都确定未来是完全值得拥有的。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我们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比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要短的多,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非常大的政府投入和引导,所以如果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好的制造体系,有效的市场再加上有为的政府,这是很多西方经济没有办法比邻的组合优势。所以可以多加一点,我们除了有有效市场,还有有为政府。
付鹏:我觉得新能源领域一定会出现万亿市值的企业,但是,车,不一定。我的关键词是车。我觉得新能源链条中核心的东西,实际上是越来越倾向于上游,跟我们产业链发展是一样的,最终端的需求端的使用其实是消费端,这也是最早开始内卷的,需要最早成长起来也需要最早进入到残酷的竞争关系上。我认为电力驱动车竞争的壁垒不是特别的强,后面一定要往产业链上游走,不往上游走,跟当年一样,中国有很多国产品牌,往上走、壁垒提高的就留下来了,不往上走的就淘汰了很多。
王汉锋:我的感觉是,中国出现万亿市值的车企,新能源车企或者说电动车企,我还是充满信心。假如汽车股给10倍估值,万亿市值就意味着千亿利润,中国现在大概卖2500万辆车,以后如果新能源车占比达到80%就是2000万辆左右,如果每台车单车利润是5000块钱,就已经是千亿利润了。因为电动车的技术更加标准化,以后一定会比传统车更集中,所以在市场上如果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我觉得中国市场大概率会出现万亿市值电动车企。
管清友:电动车启动更快,加油速度更快,而且整个车身比较轻。我在某一个上市公司的试车厂试驾,在试车赛道上开过,最快应该200多(迈),感觉还是非常好。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国内对于汽车产业,无论从长远来讲新能源车或者电动车发展,还是短期讲稳增长,其实要逐渐把我们原来一些不太合理的限购政策放开。
我非常同意几位刚才讲到的,我们可能会出现市值过万亿的车企,而且这两年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宣称能够把二氧化碳作为资源,能够成功处理二氧化碳,但实际上不是,技术达不到或者成本达不到。现在看到的无论是电动车还是混动车,也有可能在技术突变之下只是过渡形式,由于技术进步,原来的市场格局产业格局会被打破。
就像站在十年以前我们无法想象光伏行业会是今天这样的局面,我去光伏龙头企业交流问题,他们董事长讲他们前六七十年时间都是在打基础,非常艰难,也是最近三四年时间里突然得到了市场认可,而且成本大大的下降,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同行起起伏伏。大家都看到了,我相信在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迹象。
哪家公司过万亿不知道,但是一定会有中国整车企业过万亿市值,而且我觉得,因为中国明确在践行双碳目标,在政策的驱动之下,我们会有更多技术发展出来。尽管技术进步很难预测,但是我们始终要抱着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态度,我相信我们是能够搞出来的,也一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各个产业链条上成为龙头。这对中国而言,我觉得不仅仅是汽车的问题,还是制造业的问题,汽车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中国整个产业升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能够胜出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付鹏:新能源的赛道,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非常确认的,创新进步在未来二三十年有很大空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肯定赶上这班车了,所以说未来一定会有中国的企业在里面。双碳目标不是指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企业定的,它其实关系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低碳的社会。现在方式的改变从油到电只是第一步,整个从绿电、中间的传输、储能一直到应用端,未来可能还是有非常大的潜力和空间的,未来的这种新兴方式也会助力我们形成低碳的社会。
“
央视网数字主持人小C:牛的碳排放量是猪的八倍,以后吃牛肉是不是要交碳税?我们普通人和碳税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想请教各位老师。
钟正生:如果喜欢吃牛肉,你的味蕾不是那么的精致的话,吃人造牛肉没问题,而且未来我觉得它可以做的更精细。
王汉锋:我们现在更多从降碳角度讲人造食品,农业降碳也是整个降碳当中很重要的一环,这方面其实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尝试,资本市场也注意过相关的主题,未来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去尝试降碳。
我觉得咱们普通老百姓跟低碳最相关的就是改变生活方式,我们每天生活当中都能做到节能降耗的事情,包括循环再利用,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从日常生活中推进节能降碳社会可以做的。
付鹏:老百姓对于个人和碳税之间的关系,会认为是不是呼吸也要交碳税,你要知道个人所谓的碳税,是一个间接性的,通过碳环保的溢价体现出来的,其实更多的体现在工业部门中征收的碳税,消费者的消费溢价,间接的也在交碳税。
钟正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哪个商品哪个环节交了碳税根本没有概念,但是你会实在的感受到,因为传统能源相对价格会上升。并且大家本身对于绿色生活这一块有一个意识逐渐普及的过程,例如垃圾分类,现在大家没这个概念,但是垃圾分类其实是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每个人可能只需要一点点的时间成本,就可以做好这件事情。未来其实也一样,理论上来说,比如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算碳足迹,衣食住行什么时候实现净零排放,这个对普通人来说不胜其烦。但是这个大方向是对的,我们需要更多人自觉的行动,然后政府的财税手段或者金融手段更多的去引导和推动,形成合力,慢慢往这个方向迈进。
“
央视网数字主持人小C:碳交易市场未来是风口吗?普通人在这当中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呢?个人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参与到碳交易市场当中,从中能够挣钱?
付鹏:我之前遇到过很多江浙沪的投资人,基本上普遍是在证券市场上做投资的,他们对这个事情非常关注,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关心碳交易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更关心的是它会不会向某一类的金融资产一样,可以从中挣钱。当时我还跟他们解释,说这个不是像你们理解的金融资产一样可以去里边炒一把。这就是理解偏了,碳交易本质上设立的初衷不是为了这个。
钟正生:既然提了这个问题,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止境的,另外如果要去赚钱,我们看市场策略这一块,我觉得还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投资机构做会更好,大部分人没有能力、没有精力做这么专业的交易,这一块我觉得要求的专业还是太高了。如果真的需要拉长时间维度来算性价比的话,大多数是不划算的,与其这样不如看好一个赛道,选择一个不错的专业投资机构去打理,然后你自己轻松的过一些绿色生活。
王汉锋:我很同意这个建议,现在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即使像我们这样天天研究金融市场,研究资产价格波动的人很多时候都是云里雾里的。我倒不是说大家不能这么做,至少资产是需要一定专业门槛的,是需要时间投入的,所以在金融市场向碳市场去搏杀,可能更好的方式是交给专业人士处理。
“
央视网数字主持人小C:近期的国际冲突造成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是不是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很长时间的冲击?最近能源相关板块也是一路逆势上涨,是不是今年的投资主线就是能源?
钟正生:地缘冲突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可控的。因为俄罗斯全球经济占比只有2%,对整个全球经济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可能代表的是近期价格上涨,可能会造成全球通胀进一步上行,造成海外的央行货币政策更紧,这是更加需要关注的。
对于中国,地缘政治冲击造成全球经济影响需要关注这几个点。首先还是要关注流动性收紧的问题。举个例子,大概是前年(2020年)三月份,当时出现了美元融资荒,市场机构动荡,大家非常恐慌,到处找可以变现,可以快速出一手的资产,那个时候很容易造成流动性紧张。(这次)不排除这一块,有可能有流动性紧张的问题,这块需要做好应对。
第二个假设美联储转向转的更快,其实也是一种全球流动性收紧,对我们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是一个掣肘。
第三个很重要的,投资者做投资组合会关注个别国家的国别风险,资本市场有市值管理的说法,作为国家宏观管理者,怎么让自己国家账表、金融市场看起来非常稳健,这是下一步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我们觉得,不管怎么动荡,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新兴市场里面完全是一枝独秀的存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算新兴市场经济体吗?这可能都需要去再追问一下。
另外如果大家在看最近的全球资本配置的情况的话,对于人民币资产都是欠配,配制人民币资产意愿都是在稳定增加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也应该有点正能量,多一点自信,中国的资产、中国的资本市场从全球资产配制大局看还是值得拥有的。
王汉锋:我觉得最近传统能源的价格上涨紧扣今天的主题“双碳”,我觉得(传统能源的上涨)会加速双碳落地,加速新能源转型,从市场层面、板块层面上看,这些新能源相关的领域,短线不好说,从中线角度即三年五年的角度,前景还是比较积极的。我觉得全球应对气侯的变化,应对保护整个地球村的努力,是全球的趋势,不只是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的国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这样的情况之下,往新能源的转型可能只是在起步阶段而已,尽管我们好像也做了很多年,但是真正到最近这些年才有实质性进展。电动车产业其实已经发展很多年,第一辆特斯拉真正商业化已经快10年前了,但是真正大规模电动车的普及、渗透率开始明显提升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情。其实大的趋势才刚刚开始,老的能源价格上涨,无论因为这样的原因还是那样的原因,客观上会加速脱离老能源往新能源的转型。所以从板块上看,我觉得老能源的涨价,一个直观含义就是会加速全社会往新能源方向的转型。
付鹏:我补充一点,因为这一轮的全球能源危机,从某种角度上也暴露了一个问题,也是平衡的一个过程。它一方面会促进大家更加加速奔向对传统能源危机的摆脱,也就是新能源的方向,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这一次的政府工作会议报告中也提到了,即有序推进,意味着在未来短期内也就是三到五年的时间,我觉得传统能源会迎来一小拨比较好的周期,这个周期其实更多像是一个纠偏,它对过去六七年时间里对传统能源投资出现的意识不足(进行纠正),即在积极波动中间出现某种反噬。
我看有些市场在讨论,未来三到五年,两个路径可能会同时出现,旧能源投资增速会上来一些,弥补一下以平衡,当然终极方向还是往新能源方向去。说到新能源方向,双碳发展,除了刚才的投资机会,其实对我们的生活也会带来非常大的机会。
“
央视网数字主持人小C:现在都在提倡新能源,互联网等之前热门的行业都在收缩,是不是意味着年轻人以后的职业选择要选择新能源相关领域?各位专家能否为即将面临就业或者为还没有选择专业的众多学子给出一些建议呢?
钟正生:我们刚才说的绿色转型对我们整个产业是一个系统的重置过程,谈不上哪个行业绝对离新能源很远,哪个行业离新能源很近。比如说煤炭清洁的利用,如果有朝一日技术突破了,煤炭发电也可以是零碳电力的话,那这个行业是算新能源行业还是传统能源行业?举这个例子是说明(行业不是)泾渭分明的。
对于普通年轻人可以说两件事情,第一件还是身体力行,提升自己的绿色意识,碳足迹我个人觉得比较夸张,但是意识可以培养,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对这块接受速度很快。第二块,如果真的发自内心的接受,你就应该愿意支付一些绿色溢价,新能源产品比传统能源产品更贵,如果不是贵的离谱,你要愿意接受它。因为只有你支付了适当的溢价之后,大家才会生产新能源的产品,提供新能源的服务,你才有钱可赚,才会有更多的资源进来,有更多的企业来尝试,有更多的技术引进。否则大家都不买,谁来第一个吃螃蟹,不能全靠政府,如果你真的往这里发展,你要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多花一点钱支持这个产业。
王汉锋:第一个就是碳中和大势之下,我发现学环境经济学的人越来越多,我记得我自己早些年读大学的时候,环境经济学可能还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行业,但是最近这些年很受追捧,相应的专业方向越来越有用武之地了。我们去年也做了一些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我们后续还会把它推进,所以我们需要相关的人才,你会发现这方面我们的人才其实是越来越多了。
第二个就是现在全球的金融行业都在讲ESG,我自己感觉ESG相关的工作未来会像债券评级一样普及,我们会做ESG评级,类似于债券评级。未来我觉得ESG评级不一定会比传统信用评级规模小,ESG相关研究和储备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这个在全球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还是处于一个相对早期的阶段,未来可能还会有很大的完善的空间。
付鹏:双碳目标可以和金融直接挂钩,我们未来需要这样的人才。双碳背景下,未来的低碳生活靠什么?肯定靠技术,所以原则上来讲我们需要大量储备技术和技术人才,就业肯定是非常繁荣的市场。
责任编辑|徐昙
策划|张仲浩、郭昕妤
编辑|郭昕妤、实习生鲁永琪
视频剪辑|实习生周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