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孙杨直播带货:离开赛场后的再就业困境与“体面”之解

发布时间:2022-03-11 07:20:21来源:知著网

「在产品推销之外,维持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体面,是孙杨的个人素养展示,也是观众们对孙杨的维护。」

>>>

2022年,孙杨进军直播带货行业。

自身的高知名度、世界冠军光环和禁赛争议无疑为孙杨的直播带来了天然的热度。据统计,仅1月14日、15日两天,孙杨便在抖音平台的直播间中卖出近5000万的销售额,一度夺得“带货榜第一名”。

抖音的带货榜

曾经,我们在屏幕前、赛场上观看他水中遨游之姿、奋力竞技之态。如今,我们在网上冲浪时进入他的带货直播间,又或许是在海南免税城购物时偶遇他的现场直播。

看到昔日的世界冠军认真讲解产品的样子,一时间,观众们不由感慨万千。

不少网友对他的际遇感到心酸、可惜,认为曾经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应该走更好的路”,而以加入直播带货大军为运动生涯的落幕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网友的评价

实际上,自从1月份孙杨正式在抖音开播以来,争议之声便此起彼伏。尽管评价声褒贬不一,但抛开孙杨的运动员经历和禁赛争议不谈,仅就直播带货而言,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讲解收获了不少好评。

然而,最近几日,孙杨直播间略显尴尬的营销策略招致了新的质疑和批判。

只见孙杨在镜头前举起了“人数到3万摘墨镜”、“人数到10万才说话”等字牌,一脸严肃地等待直播间人数达标,背后站立着两个同样一脸严肃的助播,还有赫然在目的一行字——“挑战沉浸式直播谁先出声算谁输”。

孙杨近期的直播

这一画面令观众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孙杨直播间的风评亦急转直下。在电商直播已然泛滥的当下,人们早已对直播带货的营销策略见怪不怪,但很难理解孙杨的“自甘堕落”。

众说纷纭中,值得思考的是,世界冠军转行直播带货,是否真的“跌下了神坛”?

角色转变的英雄,心情复杂的观众

从国家运动员到带货主播,孙杨正在经历自己的身份角色转变。

我们无从得知孙杨选择直播带货道路的真正缘由,只是,相比于孙杨在直播间讲解时的娴熟与从容,观众们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了难以适应。

似乎孙杨本人已经接受了角色的变化,身为局外人的观众,却还在为命运的诡谲而意难平。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中感叹对此“心情复杂”,更有直言“心疼”者。与之相对的,在“宇宙尽头是直播”的当代浪潮之下,也有观点认为孙杨只是顺应趋势,利用自己的知名度,选择了一条更赚钱的路。

网友的相关讨论

实际上,网友们的心酸更多是类似于英雄末路的惋惜,是对孙杨个体生命历程的感慨,毕竟命运本身就足以引起唏嘘。

3月4日,孙杨对禁令提出的最终上诉被驳回,这不仅表示他的禁赛期将持续到2024年5月底,也意味着他将无法得到任何资助与专业训练指导。

孙杨的个人成绩在中国游泳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相比于他辉煌、璀璨的过去,游泳事业的黯然暂停又为他增添了些许悲剧色彩。

夺冠的孙杨

只不过,正如另一种声音所言,“高收入面前,做主播有什么值得心疼的?”网友们感慨万千的另一原因在于,选择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孙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的角色期待和想象不符。

如果说竞技体育是大部分观众的陌生领域,观众崇拜并敬佩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所向披靡,乃至于在这一专业领域产生了对冠军的“神化”,那么当冠军们进入大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观众便产生了一种“英雄走下神坛”的落差感。

尤其是因其逐利本质和行业乱象而饱受批判的直播带货行业。

孙杨在免税城直播

鉴于带货主播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仍然备受争议,从世界冠军到带货主播的角色转变便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观众对孙杨的角色想象,甚至违背了他的“英雄”形象。

然而,完美的英雄人物从未存在,孙杨的角色转变亦是必然。

转行之后,“被理解”的直播带货

尽管观众们更想看到的是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意气风发,特别是不掺杂商业利益的纯粹体育精神和竞技魅力展示,但运动员转业困境的客观事实始终存在。

不难理解,在专业运动员时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于训练,其他技能和经验难以得到锻炼与积累,这必然使得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化问题成为忧虑。

做国家教练的机会毕竟是少数,坚持体育方向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我国退役运动员保障制度尚未完善之前,亚运会举重冠军才力病痛缠身,却因贫寒无法得到救治,年仅33岁便病逝。

多年过去,这一悲剧的警示却仍然存在。

离开赛场后,运动员又能何去何从呢?

王濛的访谈

“速滑大魔王”王濛创办了一家专门面向退役运动员的MCN机构,为退役运动们提供了台前和幕后两种就业选择,涉及直播带货、赛事解说、专业科普等多个领域,尤其是那些并非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无名之辈”。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这不仅体现在每一场比赛的竞争淘汰,也暗含在每一位运动员个体的运动周期中。

正如王濛对运动员们进入直播行业的看法,“他也需要生活,他也需要再去产出价值。”

当青春已逝,巅峰不在,身体伤痛和生活改变的无所适从同时袭来,如何在离开赛场后延续自己的个体价值、建立自我认同,或许是每一个运动员都在面临的难题。

网友对孙杨直播带货的支持

认识到运动员再就业的困境与无奈,近年来,大众对于专业运动员的“直播带货”选择表现出了更高的包容度。

秉承着“劳动最光荣、职业无贵贱”的态度,不少网友对孙杨的直播予以理解,逐渐适应了他的主播身份。尽管质疑尚存,但孙杨为中国游泳做出的贡献无可代替,人们对他个人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其直播事业的支持。

令人忧虑的是,不是每一位运动员都具备关注度和可迅速转化的商业价值,难道他们只能在退役后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吗?

当生存保障与生活质量困境尚未破解之时,我们对于运动员直播带货、签约解说的尝试所给予的包容,或许会是更深远意义上的鼓励。

闹剧上演:如何体面地再就业?

然而,新的问题又浮现在眼前。

尽管观众们支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但对于其再就业的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期待与审视,尤其是那些身披荣光、荣誉满身的冠军们。

正在观众们逐渐适应了孙杨的带货主播身份,其直播间的成交额与评价都较为稳定、可观之时,孙杨直播间改变了原先的风格,上演了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进入直播间,只见孙杨不苟言笑地在屏幕前举着“人数到3万摘墨镜”的牌子,待到观看人数到达3万时,他又将字牌逐步换成“人数到5万笑一下”、“人数到8万保持微笑”,“人数到10万才说话”。

孙杨备受批评的一场直播

这一以观看人数为行动标准的营销行为立刻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当孙杨在直播间打出了“沉浸式直播”的旗号之后,其冠军光环、转业无奈和认真带货积累下的观众好感极大地被消解,舆论风评也转向了严肃的批判。

实际上,孙杨直播间的热度和交易额都建立在观众对他个体形象的认可之上,而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孙杨个体形象的消耗。

于是,“沉浸式直播”的噱头转变成了略显低俗的营销手段,被群嘲为“绑架式直播”。

网友表示“很不理解”

在这之前,孙杨就因以“海南离岛免税产品”之名虚假宣传的问题引发不满。“沉浸式直播”的闹剧之后,观众对于明星艺人直播带货的反感卷土重来,孙杨直播间的境遇似乎岌岌可危。

目前,越来越多的明星艺人进入直播带货浪潮之中。随着头部主播薇娅因偷税漏税退居幕后,消费者们进一步意识到直播间内的巨额利益流动。

由此,人们对孙杨产生了同样的“赚快钱”质疑:曾为国争光的世界冠军,难道终究只是逐利的普通人吗?

事实上,在孙杨之前,包括杨倩、张继科在内的诸多运动员都进行了做主播带货的尝试,而他们在创造了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运动员过度商业化”的争议。

张继科的直播带货

既然转行做带货主播,哪怕是世界冠军也要表现出一名主播应有的专业素养。某种意义上,冠军身份也在无形中延续了观众的信任,而消费者对直播间的评判也暗含着更高的期待。

人们诧异的是,明明是积极的再就业尝试,为何选择以营销套路上演可笑闹剧,而不是以一种更为体面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可持续的良好信任关系。

在产品介绍与推销之外,维持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尊重与体面,是孙杨的个人素养展示,或许也是人们对孙杨的一种维护。

毕竟在全新的行业领域,观众才是真正的裁判。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36氪.运动员的尽头不应该是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