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虎妈砸钱百万,养出了一个废柴儿子:最好的教育,是热爱!

发布时间:2022-03-09 13:54:07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芒来小姐

ID:kaishujianggushi

来源:凯叔讲故事

朋友圈里一对“精英父母”朋友,

最近在给儿子办理转学。

我问转到哪里?

孩子妈说:

老家一个三、四线城市。

这对父母有着高学历、高收入,

也很舍得砸钱“鸡娃”,

可儿子中考却只考了400多分。

从那之后,

他们就一直在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

“我花了近百万,

让儿子报各种学习班、培训班,

没想到养出一个‘废柴’。”

孩子妈苦笑着说,

“我这才知道,当年只顾着逼孩子,

现在儿子对学习的热爱几乎为零。”

为了孩子,他们决定辞职回老家。

一是为了多陪陪孩子,补偿过去因为忙于工作、疏忽了的陪伴;

二是因为孩子喜欢踢足球,老家的少儿足球队觉得他条件很好。

孩子不爱读书,

逼也逼不成材,

那就给他追求热爱的自由。

这对父母的决定,不失为明智。

作为父母,

我们很难给孩子留下受用一生的东西;

可一旦帮助孩子投身热爱,

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他们就可以终身受益。

1

一份自发的热爱

补偿了童年的缺爱

哈佛大学耗时75年、剖析数千人,

得出结论:

热爱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

儿童时期,

心怀热爱的孩子会显现三个特质:

专注,乐观,合群。

研究对象亚当,

童年遭遇父母的虐待和家暴,

性格孤僻,没有一个朋友。

但他热爱科学,

为了钻研兴趣,自己打工赚学费,

进入医学院学习生物统计学。

二战结束后,

亚当热衷于核武器研究;

32岁加入美国航天局,

并组建了一个多达50人的部门。

对科学的热爱,改变了他的一生。

其实,

亚当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原本充满了自卑和怀疑。

可随着年龄增长,

他对科学的热爱,

逐渐转变为对自己的热爱。

研究者认为:

童年时期,孩子是否有为之投入热情的事情,更重要。

因为这揭示了孩子是否能克服自卑,

在专注中变得自信。

另一位研究对象查尔斯,

人生也很坎坷。

他中年离婚,

妻离子散,生活一塌糊涂。

研究者却称赞他是“所有研究对象中最智慧的一个人”。

因为,

他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有一种“近乎盲目的乐观”。

小时候母亲为了惩罚,

将他关在柜子里,

漆黑孤独的环境中,

查尔斯能做到自娱自乐;

成年后他在婚姻里被伤害,

他感恩地说:

婚姻让我学会了谦虚、宽容与爱。

对热爱玩耍的查尔斯来说,

生活很有趣。

别人眼里的酸柠檬,

是他眼里可口的柠檬汁。

他热爱这样的生活,

直到79岁,

依然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平安幸福。

除了专注和乐观,

热爱还会使人更懂得建立亲密关系。

16岁的奇普爱上了一个女孩,

他花了几年时间,

让女孩也爱上了他,并且走入婚姻。

两人都是彼此的初恋,

虽然涉世未深,

但奇普很懂得配合妻子。

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但奇普夫妇每年都会去划一次独木舟;

他们热衷于探索彼此的灵魂深度,

同时又给予对方做自己的自由。

75岁的奇普接受研究员采访,

谈到维持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

我的妻子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而我越来越擅长适应她的自信。

研究员感叹:

奇普恐怕是研究对象中最幸福的男人了。

他的热爱对象是“人”。

无论友情还是爱情,他都能轻易做到:

发自肺腑投入到一段关系里,

与人亲密,同时不让人感到被打扰。

以上三个故事,

都来自同一份研究。

研究者整理了近2000人的“热爱”,

得出了一个结论:

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艺水平和未来成就,

不一定成正比;

但如果他心怀热爱,

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未来很可能会脱颖而出。

就像比尔.盖茨说的:

父母唯一该为孩子做的事情,

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

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2

一份言传身教的热爱

胜过百次强塞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孩子是一面镜子,会诚实地映出父母的样子。

父母笑,孩子就快乐;

父母勤奋,孩子就上进;

父母心怀热爱,孩子就自律自持。

我有一个姐妹,

孩子小升初,

每晚丢掉书包就看电视、打游戏,

对学习一点也不上心。

姐妹很着急,

说了孩子很多次,不听,索性不说了。

某天她从书店回来,

拿着书在沙发上阅读。

抬起头来时,发现电视不知何时静音了。

孩子拿着书,

坐在她对面,正津津有味地阅读。

一个人最快乐、最自觉、最积极的时候,

是做自己热爱之事的时候。

若你焦虑于孩子不自律,

其实是因为他不够热爱眼前这件事。

当父母放下焦虑,做自己热爱的事;

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投身兴趣所在。

可能很多父母要说:

我的孩子只热爱打游戏,怎么办?

回答之前,我想先问问这些父母:

你陪孩子打过游戏吗?

你和孩子分享过投身热爱的快乐吗?

我有一位朋友,

每天会陪孩子打一小时游戏。

她要求自己:

无论多好玩、多无聊,都要打一小时,然后准时下线。

之所以这样做,是想以身作则告诉孩子:

“热爱”和“上瘾”是两码事。

一件事再好玩,也不必马上做完,

这世上没有错的兴趣,

只有错误的追求方式。

若你此刻正困惑于: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不妨参考这个答案:

父母挖空心思教育孩子,不如引导孩子正确追求热爱。

别剪断孩子的翅膀,

而是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翅膀上,

他自然能看得更高、更远、更广。

3

热爱不能缺席

请记住这三件事

培养热爱是一件长期的事,

想要正确引导孩子,不妨参考以下三个办法:

首先,戒掉控制,允许孩子多多尝试。

我身边有一位“海淀鸡娃母亲”,

总爱说:

“孩子想学足球?

我先看看高考加不加分,不加分就不学”;

“孩子想打羽毛球?我给他报个培训班,要打就要打出水平”;

“孩子想交朋友?那些人都是竞争对手,少去跟他们接触!”

进入高中后,

她的孩子抑郁情绪严重,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她想让孩子改,孩子就冲她吼:

“你总是控制我!

什么都是你说了算,

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不同年龄的孩子,

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

6岁之前,

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

做事摸不着门道,

这个时候,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是“玩”。

父母尽可能多地允许孩子玩这个、玩那个,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6岁之后,

孩子就会自然发展出热爱的能力。

而这份能力,

又会带来专注、积极、自律等附加美德。

小时候天性得到满足、少受控制的孩子,

长大后反而更勤奋自律。

因为,他们早就在追求热爱中,

学会了如何正确做好一件事。

然后,

接纳负面,

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科学家发现:

孩子的大脑尚未成熟,处理情绪的区域非常薄弱。

当父母要求孩子“不许闹”“听话”,

他们会更加委屈、愤怒。

这些情绪压抑在孩子心里,

久了会形成症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最终,

导致孩子情感封闭,

做什么都索然无趣。

父母要意识到:

孩子想打游戏,

却不能打,

闹脾气是顺理成章的。

坚持说“不可以”,

同时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给予温柔的拥抱、抚摸。

孩子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意识到:

“这件事真的不可以,但父母依然爱我”。

最后,看见优势,

肯定孩子的所思所长。

孩子的每一次突破,

在父母看来都是小事。

能够自己捡球、学会系鞋带、新学了几个字……

但在孩子看来,这些就是热爱的源头。

他们在突破中获得成就感,

父母的鼓励,又带来了自信心。

收到正面反馈后,

他们会继续尝试各种感兴趣的事。

那些总是能带来成就感的事,

就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热爱。

若你的孩子爱玩、爱闹、多动,

那真的不是坏事。

童年时期投身热爱中得到的快乐,

直到成年后,都会持续滋养他;

若你的孩子安静、内向、沉闷,

也不必特别担心。

只要他有主见、有兴趣、有坚持,

内心就无限丰富、缤纷多彩。

如同那句脍炙人口的话:

孩子的世界原本一片黑暗,父母的“看见”为他点了灯;

这盏灯陪伴孩子找到热爱,

最终成为了心里永恒不灭的光。

即使你的孩子此刻平平无奇,

也请给他做自己的自由,

或许将来某一天,

他内心的热爱就会打开一扇窗,助力他飞黄腾达。

父母期望如何,

无法左右孩子的未来;

孩子热爱什么,

才能决定他会走什么路。

别忘了文末【点赞】

并把文章【转发】给更多的父母。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37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