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姚洋、刘元春等:5.5%GDP目标增速并不低,是高基数上的高质量、中高速增长
发布时间:2022-03-09 20:54:11来源:腾讯财经
编者按:
3月5日下午,央视网、腾讯新闻合作推出两会特别节目《两会C+进行时》,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姚洋,与特邀嘉宾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一起进入央视网数字直播间,共同“沉浸式”解读中国经济。
在四位专家的对话中,他们谈论到为何GDP增长目标设为5.5%、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的应对之道、以及读者关心的个税、住房、就业等问题。我们将分上下两期与读者分享专家精彩观点,本篇为上期。
现场视频请戳(上期)
摘要:
汤敏:2021年,意大利全年的GDP是2.2万亿美元左右,加拿大全年的GDP是2.0-2.1万亿美元,即2021年中国一年新增的GDP等于一个意大利或者等于一个加拿大。
姚洋:政府工作报告把我们的增长速度定在5.5%,事实上至少是我计算的潜在增长力的低线,今年我觉得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刘元春:在短期复苏和经济下行压力里,需求减弱、需求不振依然是我们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抓住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进行解决。我们在思考扩消费上,要有中长期的战略视角,而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王文:请问三位老师觉得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印象最深刻的点在哪里?
汤敏:作为国务院参事,我们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旁听了总理的讲话,对我来说,最关注的是2022年经济增长国家定的目标是5.5%左右。5.5%从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看,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数据,但是跟过去两年平均5.1%的增速来比,今年还是比过去两年的平均数高的。那为什么是5.5%呢?总理介绍说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在这个基础上增长5.5%,跟过去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增长9%、10%,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202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8.1%,即2020年到2021年我们整个GDP总量增加了2.2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2021年,意大利全年的GDP是2.2万亿美元左右,加拿大全年的GDP是2.0-2.1万亿美元,即2021年中国一年新增的GDP等于一个意大利或者等于一个加拿大。从GDP来说,意大利和加拿大是全世界排名第九、第十的国家,中国2021年的增长其实是很多的。中国的经济基数很大,在基数大的基础上实现高速增长力是很不容易的,所以5.5%要经过很大的努力,同时5.5%是现在高质量、中高速发展的比较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往往计划的时候还会比较保守一点,我觉得今年可能会比5.5%稍微高一些。
刘元春: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个是全面贯彻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抓住我们当前的核心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对于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目标,政策进行了全面的细化,也就是说要做出在当年能够落地的看法。
第三个很重要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将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七个方面的政策进行聚合,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比如说第一个重要的议题,宏观整体的稳定,这个稳定从更加提效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等等这些来进行全面的组合;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保持市场经济主体和保就业上面,进行了一揽子的方案;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实践和重大理论问题,经济工作会议对这五大问题进行了一些破解,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所以,我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政府工作报告定了方向和标准,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全面的落地,而落地的这些方案与我们广大的民众和市场主体息息相关,这些相关的部分,是我们可能要重点把握、重点体会的一些内容。
姚洋:第一个印象深刻的还是增长目标的选定,因为在此之前,市场上普遍的预期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今年可能是在5%-5.5%区间,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是定了一个市场预期的高线,这个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往年我们政府定的目标会适当取市场预期的中值或者低值,今年刚好反过来,我觉得这是很有新意的一个地方。
另外补充一下上面两位老师说的,我觉得这次定发展目标对减排说的比较多,一方面强调了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减排,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要适当,有弹性,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用到的原料都进入减排范围之内,这个是有利于纠正过去一段时间减排运动式的过程。我们的减排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但是我们做过计算,发现只要按照既定的步骤减下去,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这次我也是比较欣喜地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在这方面比较多的提及。
“
王文:克强总理讲到,2021年国务院推出了2030碳达峰工作方案,工作报告中大量提出如何更好的实现低碳高质量的增长,外媒也非常关注。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压力很大,更重要的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低碳同样也有经济增长的压力,对这样的压力三位老师怎么看?
汤敏:压力也是动力,现在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大家看的很清楚,疫情还在肆虐、美国在加息、最近的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外部挑战非常大。内部同样是这个问题,经过两年的抗疫,而且现在(疫情)还在不断散发,一些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都会有所减弱。在这个情况下,怎么推动整个的经济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的,叫稳字当头。
我觉得在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特别重视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我们现在的市场主体一共是1.5亿,其中超过5000万是企业,剩下的1亿还多一点是个体工商户,平均一个个体工商户大概雇2点几个人,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就业里,有将近2.7亿的人是在个体工商户里,在这些特别小微的企业里工作。咱们整个城市的就业才4亿,这2.7亿有一部分是农村,起码占了半壁江山。克强总理的报告里有很多强调,在激发市场主体时特别强调了小微企业,减税也专门为小微企业即在今年年收入在100万到300万之间的企业,它的所得税要再减半,这是在已经不断减的基础上再减半。另外要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去年大型的国有银行给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增加了40%。今年的政策上非常关注这些,都是要稳就业,要保民生,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措施。
刘元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这三重压力是非常客观也是非常科学的,但是我们可能在认识当前中国的这三重压力时,应该把视角拉长。
首先是要看到整个世界从2008年以来面临的四大逆风向,导致整个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停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长期停滞现象。世界目前因为收入分配、两级分化、人口老龄化、债务奇高、技术贡献的速度下降等因素,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从传统的4%左右下降到3%。当然,更为重要的,我们面临百年未有的世界疫情冲击,所以整个世界趋势就是长期停滞,叠加疫情,这界定了我们整个的外部环境。而这个外部环境在2022年又叠加了一些复杂的因素,这个复杂因素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现在全面进入加速期,也就是说地缘政治的恶化和带来的挑战,对于金融经济的一些冲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所以这个程度来看,中国面临三重压力的增长,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拉长视角,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面临着几大转型,第一个就是刚才姚老师谈到的绿色转型,首先是成本概念而不是收益概念;第二个要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投资驱动型转换成科技创新驱动,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科技大转型,也就是我们如何突破卡脖子问题;第三个很重要的转型,也就是我们经济支撑的房地产和土地财政,面临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营转型,这个转型不是轻飘飘过去的,而是地动山摇;第四个很重要的转型,是我们要两头在外,向新发展格局与国内大型为主体的布局进行转型。这几大转型目前叠加,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不仅仅是疫情这个冲突面临着一些周期性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的结构性、长期性的问题,所以我想,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三重压力在目前具有它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第三个很重要的认识角度就是,从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我们的政策进行再定位,对于重大问题、实践问题的形成新的共识,对预期进行了很好的调整。这两个月以来我们看到很多的参数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第一个,PMI指数两个月出现回升,第二个我们看到各方面的投资速度开始大踏步前进,第三个我们也看到目前所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小微发展指数等这两个月已经开始突破红线,这说明我们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基本方向、基本举措是正确的。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沿着这样的路子,结合新的情况,我们想今年5.5%的增长目标,5.1%的失业率等宏观目标,应该能很好的达成,所以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三重压力。
姚洋:欧美去年的恢复算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美联储加息还有货币政策的推出,全世界的预期开始转弱,再加上俄乌冲突,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我想这个判断应该是非常准确的。但是我觉得中国经济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有足够的耐受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怎么应对这个问题。说到三重压力,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压力还是预期转弱和需求收缩,但是预期问题从过去两个月里看来,好转的非常快,刚才元春副校长也说了,这是PMI已经过了荣枯线,说明我们企业向好的预期开始转变。今年我们恐怕面临更大的压力,还是需求问题,我们怎么把国内的有效需求调动起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给地方政府3.6万多亿地方债额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另一方面是消费端,恐怕我们还要再发一些力,这方面如果能够再起来,我想今年实现5.5%的目标还是非常有可能的。我自己做过初步的计算,我们潜在增长速度仍然是在5.5%到6%之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工作报告把我们的增长速度定在5.5%,事实上至少是我计算的潜在增长力的低线,今年我觉得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
王文:克强总理的报告第二部分频繁提到一个关键词,几乎句句提到企业,他讲到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助企业疏困等等,刚才汤老师您也讲了大量企业的相关的一些事宜,您觉得今年对于企业来讲,政府政策端应该如何服务于企业?
汤敏: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无非是两个重要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
从财政来说,2022年减少企业的负担,特别是财税负担,去年减了1万亿,今年要减2.75万亿,但是这个2.75万亿不是全部减税,还是减1万亿,但是另外的1.75万亿叫做留置退税。这个是什么概念?增值税本身是企业卖了多少钱,扣除成本以后,这一部分要交增值税,即纯收入这部分叫增值税。假如企业今年进了很多原材料,原材料成本比收入还高的时候,所得税就不好抵了,这一部分留到明年抵消税机,在这里面,很多企业积累了很大一笔钱,就要今年在6月之前把这笔钱全部退给企业,这个给企业减少了很大负担。
第二个,从我们支持企业来说,对特别小的、占了中国的城市就业的一半的微小企业,要给他所得税减免100到300万年收入的,让他的所得税减半。
第三个,我们鼓励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所以今年企业的研发经费,特别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不但不交税,而且还可以研发每投入1块钱,我们在别的地方拿1块钱给他减税,所以这些都是从税收的角度来帮助企业来发展的。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说,实际上现在我们应该更灵活地对小微企业贷款。整个社会融资的总量都在快速增加,我们不能等到经济已经下滑了,有很大问题了才出政策。现在很多政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在金融上采取,还有很多帮助企业、增加企业投资、激励企业的政策,我觉得这些都是帮助企业能够应对目前比较困难或者宏观的环境的足够好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已经有一定显现了。刚元春副校长说我们的PMI已经超过了荣枯线,未来几个月情况会更好一些,因为这些政策都在不断的发力。
刘元春:全世界可能都达成一个很重要的共识,就是保居民收入还是保企业的稳定运行?那么中国最为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保企业主体的运行。也就是说六保里面,最核心的一保就是保市场主体。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全面体现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市场支柱、市场核心以及宏观调控、微观基础核心的一个焦点,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很重要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在这些年里面得出的很重要的成就。
当然这里面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宏观调控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即政府比较擅长从供给侧入手,从投资、税费等这些供给侧层面进行调控。我觉得这次里面有几个亮点可能要关注的,就是保市场主体,将我们的各项政策的这一个落脚点放在企业身上。
第一个就是分类施策,对于大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制造业、科技型企业进行不同的政策扶持,我觉得这种分类施策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会看到目前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过去一个季度以来的扩投资和扩基建等一些扩张中间已经全面出现了回缓,同时很多大型企业并没有受到过去大中商品价格的下行冲击,反而是得利。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于这些大型国企和金融企业的利润加强了上缴,而上缴的力度用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基层的直接转移支付。这个可能是很多人没有重点关注的,即我们怎么能够保证2022年财政能大幅度增长。不仅是我们的国债债务率达到2.8%左右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总的支出额能够提升2万亿以上,因为提升2万亿以上,可以算一下,GDP5.5%的增长速度,民营物价水平3%-4%,民营GDP增长速度差不多可以在8%-9%,那么我们的财政增长速度应该是在7%-8%,7%-8%是很重要的,这里面增长的预算内财政收入是1500亿,其他的就靠平准基金和大型企业,对大型企业,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他们获得大量定单。
第二个就是对于小微,这是一个重点,这里面除了减税降费,同时政府消费的订单对他们也很重要。因为对于很多的小微来讲,他对减税的感知度不是太大,对降费感知度很大。所以我们会看到,从去年底开始,政府采购里的支出金额,要求不低于30%用于小微的采购,这个举措依然是很重要的。对于小微的资金问题,除了我们通常讲的普惠金融之外,今年对于预付款、应收账款等做了一个重点的关注。这些举措能够解决小微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小微预期,对于我们稳就业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要以企业为主体,作为落脚点。
第三个很重要的是聚焦了一批当前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一体性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亮点。当然我们国家不同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有一些行业现在蒸蒸日上,比如说高新技术,但是有一些行业如服务业,特别是餐饮行业,可能分化比较厉害。如何进行分类施策,实际上是要考验我们相关部门如何在其中运行,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随着未来的发展,一些短期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异,一些中长期问题可能还会出现叠加,那么这对我们政策的方向性、对于预期的调整效果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验。
姚洋:我非常同意元春副校长的看法,我们国家比较擅长做企业的工作,因为我们这一路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搞生产、搞供给我们是非常在行的,而且手中的工具也是非常多的,所以说这次提出来全年退税减税2.5万亿。我们财政收入20万亿,去年(退税减税)1万亿,今年到了2.5万亿是非常大的数,这个显示了我们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决心。这两年下来政府收入比较紧张,所以总理也说过紧日子,要求政府过紧日子,另一方面要给企业减税,的的确确是显示了政府扩大生产保就业的决心。我想这也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举措,就是要减轻企业的负担,然后让企业能够不仅活下来,还要能够提供更好的就业。
另一方面,我想我们也要比较理性的、客观的来看减税对于刺激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因为经济是一个闭环,刺激供给端重要,但是消费端也很重要,如果消费端落后于供给端,那么供给端效果不会那么明显,所以我想两头发力,供给端发力,消费端更要发力。
“
王文: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内需问题说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另外也提出适度的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内需和投资作为经济生产动力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支柱,三位老师怎么看待它们?
汤敏:内需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现在谈双循环,内需的重要性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内需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老百姓的消费的需求,另一部分是企业的投资需求,从现在情况看,这两种需求都不是特别强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有压力。
一方面,从老百姓的需求来看,因为疫情的影响,老百姓类似旅游的需求都不能满足。另一方面,从企业的投资需求来看,就像刚才姚洋老师说的,企业东西卖不出去,所以不太愿意投资。如何激活这些需求,我觉得中央有几点可以做。
第一个是政府来投资,不仅是传统基础设施,还包括新基础设施,包括现在扩大的专项债,提前把专项债用出去,通过政府的投资来带动消费,带动企业。
第二个就是要尽量提出共同富裕,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老百姓收入,老百姓收入跟就业有关,会不会就业,会不会失业,就业以后它的收入能不能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最后把企业做好,所以它是一环扣一环的。
目前从国家做的减税、激活企业活力和货币政策的放松来说,都是要把需求推上去。这个当然要有一个过程,因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现在我们国家的通货膨胀还不是很高,我们推动消费的增长,推进需求这方面的,应该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刘元春:目前来讲,刚才姚洋老师和汤老师谈到,在短期复苏和经济下行压力里,需求减弱、需求不振依然是我们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抓住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进行解决。
疫情的冲击和各种其他中长期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企业的投资预期出现了全面的回落,即支撑整个短期稳定中间的投资稳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会看到目前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稳投资依然是今年宏观稳定的核心抓手。
从经济工作会议到目前各个省市出台的投资规划已经非常充足,我认为是足以完成我们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相关的目标的。比如说中央政府现在计划的是6400亿,但是北京市和相关的一些省市提出的投资规模都是超过万亿,全国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了30万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宏观调控在稳增长上,就宏观需求扩大来讲,我们有我们的强项,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短板,即扩消费。消费是一个慢变量,同时消费是一个基础性的又涉及到一些深层次(内容)的问题,它不是因为短期的波动,如我们每天吃饭少一些,吃穿住行会出现大范围收缩。所以我们看到这一轮里提出的扩内需,不是简单的一年短期的扩内需,而是扩内需战略,这要求我们在短期,在中期结构性,在长期基础性改革上面要有所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扩内需最重要的就是多途径、千方百计地扩大居民的收入,这实际上是我们经常讲的,老百姓愿不愿意消费,能不能消费,最重要的是口袋里面有没有钱,我们怎么来做?这是我们在十四五规划里面要解决的,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短期的宏观政策要有所呼应,也就是说今年老百姓增收的增长要上来,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增长上去了,我们企业的利润,政府的财政,居民的收入才能上去。
第二个很重要,就是怎么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要破题,特别是改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里面过低的状况,这个要破题。
第三个,如何精准对一些贫困人群,受疫情冲击很大的人群的收入破题,然后才是在一些扩消费的技术层面来进行。比如说我们提出来的家电下乡、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消费券等等,我觉得我们在思考扩消费上,要有中长期的战略视角,而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一下把消费扩的很厉害,结果明年就不行了。我们过去曾经就出现过,比如说我们在汽车上面,通过购置税的减免,使某一两年的汽车销售上升的很快,但是这个政策一消失,马上出现一个断崖期,所以我觉得消费的平缓性和消费决策的理性,要求我们思考消费战略,当然我们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上面应该体现了这样一些原理。
姚洋:提前下放地方政府专项债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月PMI提升这么快,我估计和这个地方政府投资加快速度是有关系的。现在看来,各地政府在投资方面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刚才元春副校长说了,把各个省加起来都是30万亿元,可以看到地方政府投资额度远远超过地方给他的专项债的额度,所以他要到市场上举债,这方面我个人对地方政府投资持有一些警惕,每一次地方政府投资上来之后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当然这个债务如果是健康的,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我们从中央政府的层面来说,它实际上两边都得抓,一方面用投资来促进我们有效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得控制地方政府投资过多所造成的未来债务问题,这两边都要抓,要取得一个平衡。
所以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消费端多花一点力气恐怕是更加重要的,刚才元春副校长说了,我们各地政府还有中央政府在消费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消费券、汽车下乡,但是还是有改进的空间,这个改进空间对我们经济学家来说是总是期望政策是全面的、一视同仁的政策,这样会使得这个政策适用性比较广泛,力度比较强大,而且具有持久性,不会出现刚才元春副校长提出来的刺激汽车的增长,但是第二年速度就下来了的情况。所以我想总的方向上,总理报告里说的非常明确,但是在消费这一端,我们更加准确的、更加科学的进行刺激,可能还是有改进的意义。
策划|张仲浩、郭昕妤、越宁
编辑|郭昕妤、实习生鲁永琪
视频剪辑|实习生周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