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委员|这三个艺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视
发布时间:2022-03-09 13:54:40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
这三个艺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视
中国艺术报记者张悦
实现文化强国需要人才辈出,年轻一代的成长需要给予他们空间和机会。对于年轻人,要让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有老一辈艺术家作为榜样,有好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氛围,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会成为德艺双馨的好演员。”今年两会期间,一直关注艺术教育、关心青年人才成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教育部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中,艺术课程的内容从原来的音乐、美术课程扩展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个艺术门类,戏剧作为艺术课程的一部分,正式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戏剧是冯远征的老本行,他对此十分关注,认真履职、深入调研、细致思考,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他郑重交出了有关艺术教育的三份提案。
戏剧课程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
在冯远征看来,将戏剧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开展中小学生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从小培养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同时他也表示,戏剧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必然会在中小学的课程建设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没有能够引导戏剧教育发展的相应组织,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缺少统筹、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需要国家不同部门共同努力,统筹推进,才能保证戏剧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真正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冯远征因此建议:建立具有引领学科发展的教育学会。目前,中国教育学会并没有相应的戏剧教育的二级学会存在。在学科发展的最初阶段,需要有力的资源给予辅助。建议中国教育学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戏剧教育的相关部门强强联手,将中国教育学会的影响力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资源相结合,建立戏剧教育学会,引导中小学戏剧课程的学科建设。加强戏剧教师队伍建设。当前中小学艺术教师基本为音乐、美术教师,没有戏剧教师;由于语文课设有专门的剧本单元,有的学校便采用由语文教师担任戏剧选修教师的方式开展戏剧教育。而部分大学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设有戏剧教育系,旨在培养能从事中小学戏剧教育工作,组织校园演艺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但受限于择业渠道不畅等因素,戏剧教育系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了表演相关工作。可见,用人需求与育人成果形成脱节。建议建立戏剧教师定向培养机制,可参考以往音乐、美术师范学校定向培养的相关方案,出台促进戏剧教师培养的方案,由育人院校对口为中小学培养专业戏剧教师,确保对口专业就业率。完善戏剧教师培养和岗位设置的相关政策。建议将“戏剧教育系”纳入师范类专业管理,学生享受师范生减免学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履行师范生必须从事教师工作的义务,避免人才流失。同时,为中小学校设置戏剧教师专业岗位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中小学戏剧教师的队伍。开展国家层面的中小学戏剧展演活动。可通过高级别的、具有导向的中小学戏剧展演活动,为中小学戏剧教育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并鼓励适合中小学生表演的戏剧作品的创作,形成戏剧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
让导演老师进剧组,表演老师上舞台
对艺术类专业院校而言,特别是表演、导演等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深厚的创作实践。而目前,这一类师资队伍与艺术从业一线存在断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冯远征表示,“在当前艺术类院校从事导演、表演等学科教学的老师,多是大学毕业留校读研、读博,当讲师、当教授,在这个过程中此类教师没有真正参与创作实践的经历,或者此类经验较少。对于表演、导演专业而言,舞台实践是重中之重,没有在实践中收获过创作感悟的教师,无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艺术创作的正确指导,更无法从创作实际出发,引领学生理解剧本、分析角色,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与对手演员沟通,如何从生活中进行创作积累等等。可以说教师的实践能力薄弱,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
冯远征对此深有感慨,他建议:艺术院校可与地方院团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为在校教师搭建实践平台,让导演老师进剧组,表演老师上舞台,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规律与流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教学与实践互相助力的模式。通过教师提交“实践报告”等形式,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校掌握学生培养的供需情况,把握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规划的正确方向。同时,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将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学生应试与就业适应能力。建议对教师参与艺术实践的时间、内容、标准进行行业规范,保证每位教师每5年应至少有6到8个月的时间能够在艺术生产一线实践,参与实践的质量将与考核等制度挂钩,确保执行到位。
拓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校园是孕育时代新人的摇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冯远征认为,在大中小学校校园内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必要,“抓住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到祖国未来建设者的血脉之中”。
冯远征因此建议: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特点,明确传统文化培养目标,循循善诱制定分级教学计划,开设涵盖传统礼仪、习俗、书法、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并确保传统文化课程占有一定学时。应结合学校日常教学,丰富“实践学时”和实践教学方式。例如开展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文化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应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固有的语文课、历史课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课有机结合,注重在文化课、艺术课的教学中嵌入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知识。应“请进来、走出去”,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一方面,可以邀请文化社团的专家学者、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举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和现场展示;另一方面,可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实地探访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故居,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历史文化,通过生动的实践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