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风声|60%老师反映“双减”后负担变重,加工资就能解决吗?

发布时间:2022-03-07 20:30:41来源:风声OPINION

凤凰网原创不能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老师,不断给学校教育做加法,这会让学校变为“无限责任”。

3月2日在京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双减”进一步落地仍面临挑战。比如,60.3%的受访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受访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负担、压力反而增大,这一问题已引起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据媒体报道,民进中央表示,“双减”背景下,教师面临工作压力增大和综合能力提升要求的双重困境,建议减轻教师负担,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

老师全年一直处在加班状态?

事实上,“双减”工作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反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大这一问题,教育部负责人在去年底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已作出回应,表示由于很多老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客观上确实给老师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这是现实。

那么,该如何给教师减负呢?

在笔者看来,深入推进“双减”,必须各司其职,不能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老师,不断给学校教育做加法,这会让学校变为“无限责任”学校,而必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给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双减”要求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保留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也不得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开展培训,那么学生到哪里去?到学校去,似乎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如学校可以推迟放学,开展课后服务;可以开展晚自习,晚自习后学生才回家;双休日也可以开放校园,学生可到学校去;寒暑假推出托管服务,等等。

但是,这必然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越来越多,把以前校外培训机构,甚至家庭教育要履行的职责,都揽过来;

二是学生接受的教育全部来自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前一个问题,具体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校时间延长。很多班主任形容,自己被绑在了校园中。对于这一问题,当前考虑最多的是,怎样加强对课后服务经费的保障,让参加课后服务的老师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当然很重要,可是,即便解决了报酬问题,让教师全年一直处在加班状态,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会让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与减负的初衷渐行渐远。

后一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一些人片面认为,教师应该有奉献精神,还有人建议,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后,中小学教师的寒暑假可以取消,孩子寒暑假都可以在学校里度过。这不但不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也不尊重教育与学生的成长规律。

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社会教育

对于开展课后服务,从让学校履行更多教育职责,解决部分家长的接送难题角度看,值得肯定,可是“全覆盖”会带来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问题——因为学生放学后的时间,本应该属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

过于强化学校教育,必定导致其他教育弱化,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假期托管服务也是如此,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托管服务,可以利用学校现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假期的去处,可是,放寒暑假是为了让学生有自主成长,接触社会的机会和空间,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托管服务,却进一步延伸学校教育,挤占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不少人只是从减轻家庭的负担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履行更多的职责,但这犯了两个基本的常识错误:

一是父母陪伴孩子,不应是家庭的负担,而是家庭的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父母(监护人)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至于有家长没时间陪伴孩子,这要从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把责任推给学校着手;

二是学生接受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些教育要形成合力,互相促进,而不是替代或挤占。

我国社会在“双减”中之所以存在强化学校教育这样的走向,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严重应试化的环境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围绕学校教育转,崇尚知识教育,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长演变为“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社会教育则集中表现为“校外培训”,学生在社区中没有合适的发展自身兴趣的去处。

推进“双减”的根本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扭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围着学校教育转这一扭曲现象。

遗憾的是,非但没有扭转,反而把学生基本都交给学校,这是无法实现“双减”目标的。

根本方向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好在已有积极变化的迹象。如对于课后服务,就有代表提出,引入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而最近上海市教委会印发的《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可引入校外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校外资源来源广泛,包括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系统外资源如社区、企事业单位,还包括经遴选符合相应要求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这就把课后服务建设为社会教育平台,而非学校教育平台。

“双减”要取得实效,就要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这一方面要坚持教育规律,清晰界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职责,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则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缓解家长的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不但有教师反映“双减”后更累,还有不少家长也反映更累了,这是因为在总竞争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原来被培训机构“分担”的“压力”一部分转给了教师,另一部分转给了家长。

如此一来,学生负担没减轻多少,家长和老师的负担也会增加。要为学生、家长、老师减负,就必须从减轻总负担入手,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多元的成才选择。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图源:视觉中国。转载事宜请联系风声君微信:formatkay

推荐阅读

作者|熊丙奇

编辑丨萧轶

运营丨格式

主编丨萧轶

▽打开阅读原文,一起“就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