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旧趣录 | 侬吃过麦淇淋蛋糕吗
发布时间:2022-03-07 18:30:10来源:夜光杯
那些年过春节,麦淇淋蛋糕送到谁的家里,都不是终点。
春节里的一些往事,还是蛮有趣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些春节里,弄堂里向一些人走亲访友流行送蛋糕,那时买的都是“麦淇淋蛋糕”,是人造黄油做的,却也要十多元,几乎占了当时工人月工资的五分之一。麦淇淋蛋糕上裱出的龙凤、寿桃和花朵,以及用果酱写的“新年快乐”,让人觉得高大上。食品店里卖得很火,不少店干脆卸下门板搭成售卖台。
弄堂里有毛脚女婿上门,踏着自行车,龙头上挂着一只大蛋糕,在弄堂里穿梭也是蛮“扎台型”的。想当年,我年初三上门,临行,自行车上“冲锋枪”(火腿)“子弹”(凤凰牌香烟)“手榴弹”(七宝大曲)和一只“炸药包”(麦淇淋蛋糕),装备齐全。谁知踏到兆丰别墅门口,大铁门的凹道震松了包扎绳,蛋糕滚落在地,成了一摊烂糊状。我不舍得扔掉,就一把一把抓起“烂糊”装进蛋糕盒,拎到丈母娘家楼下的厨房间藏好,又奔出弄堂去愚园食品店重新买了一只。这只蛋糕,我是捧着走到丈母娘家的。晚上临别时,我还不忘那只“烂糊”蛋糕,夹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家,与弟弟当早饭吃掉了。
这种尴尬事不止我一个碰到。我家六合路的一个亲戚,拎着一只大尺寸的麦淇淋蛋糕上了20路电车,车上很挤,怕挤坏蛋糕,只好双手举过头顶托着。谁知,车行中一个急刹,蛋糕没托住,滚落到人家的肩膀上又掉在车厢的地上。穿着新衣裳的乘客肩上一摊奶油,亲戚掏出手绢忙不迭帮忙擦去,但留下的痕迹还是很清晰的。麦淇淋蛋糕自然也被人踩得一塌糊涂。好在那个人好说话,亲戚千谢万谢,总算没让赔新衣服。亲戚到我家时,一根漂亮的蛋糕盒绳居然还在手中。
那些年,弄堂的孩子几乎都没有吃过奶油蛋糕,看到麦淇淋蛋糕很稀奇,总想尝一口。有的人家大人外出走亲戚去了,孩子们就围着蛋糕想怎么打开“缺口”。扎蛋糕是门技术活,一般人打开后是扎不紧的,扎得不好拎在路上是要打翻的,面对这么结实的包装,自然一筹莫展。可也有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弄堂周家的三儿子是个典型的“馋痨坯”,他趁父母外出,偷偷打开蛋糕盒,用手指在蛋糕的底坯上抠了几只小洞尝了味道,又用舌头舔了点奶油,再用手指剥下旁边的蛋糕,一点点像补墙洞一样将洞“修补”好,心满意足了才将蛋糕盒盖上。他自以为天衣无缝了,可最后一关,绳子怎么也系不周全了。情急之下,他捧着蛋糕一路小跑到愚园食品店,让卖蛋糕的爷叔帮他重新扎好。这真叫“瞒天过海”了,不知道他家里后来发现了暗洞否?
麦淇淋蛋糕送到谁的家里,都不是终点。那年头买只蛋糕不容易,谁家都舍不得吃,又会拎着它再去走亲戚。蛋糕便会在亲戚、朋友,同事家兜来兜去……记得有一年,我家亲戚送了蛋糕,到了元宵节,亲戚也走得差不多了,准备打开来尝味了,却发现奶油已经发硬了,底板也硬邦邦的,更要命的是,蛋糕已经发霉了。母亲却舍不得扔掉,她把有霉点的地方一点点地抠掉,再切开来分给大家吃。吃在嘴里的“奶油”如同嚼蜡,一点味道也没有,可这是我吃的第一只大蛋糕!
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逆行者勇敢担当,智识者发声鼓劲,普通人自律坚韧、守望相助……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是英雄。“夜光杯”与读者朋友心意相通,以真实笔墨记录、陪伴,以真挚关切传递温暖与希望。
如今,我们从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的“夜光杯”稿件中,编选了74篇佳作,对应着“夜光杯”74岁,推出了《爱夜光杯爱上海·2020》。
本书文章通俗却不粗俗,轻松却不轻飘,深沉却不深奥,尖锐却不尖刻,传递着真诚、美好、温润与善意。这也是“夜光杯”坚守的定位、文风与态度。我们真诚希望,“夜光杯”能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润色、添彩。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购买本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点击下面篇目链接,可阅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2月高点击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