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病房,来了一群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2-03-03 07:04:57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来源
赵璐|编辑
瑞雪|责编
2021年6月,27岁的玄芝创建了“暖阳幸福团”,带着小伙伴们走进安宁病房,陪伴处在人生旅途最后一段的老人。
病房里的“老宝贝”渐渐成为他们的情感羁绊。在无常面前,决定生命温度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与联结。
2022年1月22日,杭州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病房里,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准备拍照。
护工阿姨帮98岁的郑奶奶把头发梳理整齐,像打扮一位爱美的小姑娘。镜头前,郑奶奶手里捧着一束彩色玫瑰,暖金色的阳光打在她的脸上。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人老了呀,要拍些好看的照片。”
志愿者们还带上了打印机,现场把照片打印出来。郑奶奶看到自己在照片里的模样,开心地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谢谢。
郑奶奶在看自己拍出来的照片
另一位老人穿着帅气的翻领红夹克,斜持着花束,表情淡然而笃定。她捏着照片的手异常平稳,直愣愣盯住照片中的自己,眼神变得神采奕奕。
医生护士们还帮一对老夫妇设计了“浪漫送花”的场景。这对夫妇的女儿后来也再次找到志愿者,又特意请求给老人拍了单人照。
一对老人夫妻已经一起走过了67年
拍照对这些老人们而言有不太寻常的意义。
他们所在的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也不同于一般的病房,这里有40多名高龄老人,其中有20多位高危老人预期生存期在六个月以内。
这些病房为处在生命终末期的人开设,提升人在临终前的生活品质,帮助他们有尊严地离世。
他们正在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大部分时候,这里非常安静,爷爷奶奶们蜷着瘦小的身体,躺在轮椅上或者床上。
“好像通过拍照,他们焕发了更多的生命力。”带着志愿者们来拍照的是程序员玄芝,拍照的想法源于她读过的一篇报道《高二女生为癌症病人画画》。
此前她总在想:“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拍照时,病房里少有的开心氛围让她感动,她知道,他们特别希望留下自己的影像,被大家记住。
这已是他们第五次出现在安宁病房。玄芝和志愿者们跟随安宁陪护老师,经历过系统理论培训和模拟实践。
来到病房,他们通常陪伴老人聊天,做手工或者手指操。玄芝会轻轻握住老人的手,温柔地说话,“尽量和对方保持平视”。
对一些听力不好的老人,志愿者华熠靠近他们的耳朵。“不管老人讲了什么,我们都要保持耐心。”
“有的老人眼睛睁不开了,但很努力地想睁;有的没办法讲话,但嘴巴想动。”志愿者荆澜察觉到他们的热情,“他们知道我们来了,我握他们的手,他们会用力抓紧我。”
老人们紧张抓住志愿者的手
“把他们当成老小孩一样。去看望他们的次数多了,就好像看望自家的老人一样自然。”玄芝说。
有位可爱的大叔,身体康复得不错,要给志愿者们表演“倒着走”。他一边拉着床沿,一边扭头开心地看着他们,“你看,我好了。”他说:“你们来陪我聊天,我就很高兴。”奶奶们也朝他们比大拇指,这些都让玄芝开心,“他们开心,我们做的就有意义。”
华熠原本担心,仅仅探望对安宁病房的人们来说帮助不大,现在他笃定:“陪伴和沟通更重要,是他们真正渴望却缺乏的东西。”
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康复病区主任刘春华记得,“志愿者们隔一周不来,老人就忍不住念叨‘这些大孙子、大孙女怎么还没来?’”
在刘春华看来,有时医务人员工作特别繁忙,疫情期间,家属又不便来看望老人,“志愿者的陪伴刚好弥补了老人们的情感需求。”
2021年春天,玄芝入职公司10个月后,在公司内网写下一篇临终关怀志愿者招募帖,没想到不到两小时,帖子下就有了三十多条留言。
两周后,公益团队“暖阳幸福团”成立,很快成长为400人的志愿者团队。
玄芝的工牌上别着“暖阳幸福团”的徽章
3年前,还在大学念书的玄芝读到一篇《高二女生为癌症病人画画》,心里埋下了做临终关怀工作的种子。
“在我们身边,死亡教育是很匮乏的。如果能够真的了解死亡,是不是能够活得更豁达。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解救自己。”
每周末,志愿者们到颐养院组织高龄老人阳光陪伴活动,或到医院进行安宁陪护,在安宁病房陪护40多名高龄老人和高危老人。
玄芝一直被一句话鼓励着:“高龄老人是世界上的宝贝。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将来。”
截至2020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人已有19064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13.05%,中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院有510个。
老龄社会已然到来,临终关怀服务越来越受各界关注,玄芝和伙伴们也希望力所能及参与其中,为处在生命终末期的人提供关怀照顾,提升人在临终前的生活品质,帮助人有尊严地离世。
暖阳幸福团的志愿者们和医护人员在一起合影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照片做了打码处理。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注央视网读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