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夜思 | 父母子女之间,爱也要拘礼

发布时间:2022-02-28 07:28:11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从心理学上看,这类父母都有些“控制型”人格的特点。

把孩子的自由、权利交给孩子“爱也要拘礼”、有度,是很多父母要做的功课。

推荐给你,静夜思。

父母子女之间,爱也要拘礼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作者:彭小华

-01-

近日读到学者刘瑜《我在父母的爱中死里逃生》一文,非常感慨。她写出了父母那种充满了否定、操控的“爱”对子女的压抑和心理上的窒息。有类似感受的子女不在少数,值得为人父母者警惕。

譬如,着装本来是属于审美范畴的事。审美是主观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多父母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觉得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看,孩子(哪怕已经成年)就不能穿,否则就会对孩子施以各种贬损、打击。有位女士和她的服装设计师女儿衣品差异很大。她端庄、高雅,女儿随意、嬉皮。在她看来,女儿穿得像个“街妹”,从审美趣味上升到道德论断、人格攻击,引起剧烈的纷争。

很多父母也会干预孩子的发型、妆容、佩戴的饰物,臧否孩子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游戏……贬低甚至侮辱他们不喜欢的风格,严重伤害子女的自尊。饮食、起居、冷热之类纯属个人感受范围的事情,也是很多父母干预的范围,以至于“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的说法流行。

-02-

至于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学业、职业、婚恋之类的人生大事,我们就更不会置身事外了。

作为父母,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阅历丰富,见识深广,可以替孩子下判断、做决定。刘瑜就曾试图捍卫自己的趣味,告诉妈妈“你有你的审美眼光,我有我的审美眼光”。妈妈才不认,“用一种不容商量的口气断言说,‘审美眼光上,你还想跟我比?’”

有位妈妈更是迷之自信。虽然对儿子的专业和业务完全不懂,但不妨碍她对儿子的工作指手画脚,儿子表现出不耐烦,她甩出一句,“告诉你,你妈跟你说的都是真理!”

刘瑜如此描写父母的“爱”对她的影响:“就我自己来说,只要一和父母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退行——与成长相反。

-03-

心理学上把这类父母人格称为“控制型”人格。就其迫使子女在他们面前退化为“孩子”、不许长大的事实而言,这样的“爱”其实不是爱,而是一种操控,对孩子的自我形成遮蔽、吞噬。当然,父母觉得自己都是为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

很多父母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在孩子的世界横冲直撞,全然意识不到,这样的爱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困扰、伤害。我听过很多子女“控诉”父母的否定、控制,也听过不止一位子女诅咒父母,“只有她(他)死了,我这辈子才能翻身”。

是这些子女“不孝”吗?孔子说“父贤子孝,兄友弟恭”。关系都是相互的,而在子女与父母的冲突中,很多时候父母是主动进攻的一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常常源于其对子女自由、权利的争夺。

-04-

真正爱孩子,就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吧。真正爱孩子,就要区分爱和操控。真爱是无私的,操控则是把子女视为附庸,想让他们跟着自己的节奏起舞,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中间常常还涉及撒谎、欺骗——我们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

有朋友问如何可以避免和孩子的冲突。把孩子看成另外一个主体很难,不妨试着把他们当成房客,或者别人的孩子。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很难不把子女当成孩子。我们安放不了自己的焦虑,关心、操心、管得太多。如果把孩子视为房客、别人的孩子,就更容易在情感上抽离,这样,很多矛盾自然消解。

这是否意味着不可以对孩子的事情发表看法呢?当然不是。但不是为了说服、纠正,更不是软硬兼施逼迫孩子接受——否则就是操控。我们可以分享看法,但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把孩子的自由、权利交给孩子,“爱也要拘礼”、有度,是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父母要做的功课。

—THEEND—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系《最好的告别》译者,临终心理文化研究者)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邮件后请附联系方式)

睡不着,聊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