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乌克兰的作家诗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2-25 15:48:02来源:中国诗歌网

▲关注中国诗歌网,让诗歌点亮生活

"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相遇之处,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乌克兰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无数的俄罗斯文豪、艺术家拥有深厚的乌克兰情结。

“普希金年轻时被流放在克里米亚,果戈理是乌克兰人,柴可夫斯基在基辅郊外度过了少年时光(柴可夫斯基有多部作品有浓厚的乌克兰民歌元素),列夫·托尔斯泰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服了几年的兵役(这几年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契诃夫年轻时在克里米亚生活了多年,绘画大师列宾是乌克兰人、米格的创始人之一格列维奇是乌克兰人,苏联连续两任领导人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克兰长大成人……乌克兰之于俄罗斯,正如中原的长安洛阳之于中国。”

战争是对文明最残暴的践踏,而文学,是在废墟上播种玫瑰。

今天,一起来阅读那些生命中与乌克兰密不可分的诗人作家们。

"

塔拉斯·谢甫琴科(1814–1861年,中文也译作舍甫琴科)是乌克兰伟大诗人、画家,生于乌克兰基辅省兹维尼戈罗德县莫林采村的一个农奴家庭,其诗歌及画作主要反映乌克兰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乌克兰文学具有重要影响。谢甫琴科是公认的乌克兰现代文学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建立者,是乌克兰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也是乌克兰民族反抗俄罗斯统治的象征。他的作品于上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都曾翻译过其作品,翻译家戈宝权翻译并出版了《谢甫琴科诗集》。

遗嘱

谢甫琴科

当我死了的时候,

把我在坟墓里深深地埋葬,

在那辽阔的草原中间,

在我那亲爱的乌克兰故乡,

好让我能看得见一望无边的田野,

滚滚的第聂伯河,还有峭壁悬崖;

好让我能听得见奔腾的河水

日日夜夜在喧吼流荡。

当河水把敌人的污血

从乌克兰冲向蔚蓝的海洋……

只有那时候,我才会离开

祖国的田野和山岗——

我要一直飞向

上帝所在的地方,

但在这样的日子到来以前,

我绝不会祈祷上苍。

把我埋葬以后,大家要一致奋起,

把奴役的锁链粉碎得精光,

并且用敌人的污血

来浇灌自由的花朵。

在伟大的新家庭里,

在自由的新家庭里,

愿大家不要把我遗忘,

常用亲切温暖的话语将我回想。

1845年12月25日于佩列雅斯拉夫利

(戈宝权译)

这首诗是谢甫琴科1845年12月25日在乌兰克的古城佩列雅斯拉夫利卧病时写成的。在他的《三年诗集》(1843年至1845年)抄本中原诗没有标题,1859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普希金和谢甫琴科新诗集》中取名为《歌》(杜姆卡),1867年重编谢甫琴科的《科布扎歌手》诗集时,由于诗人在这首独白的诗里写出了他死后的遗志,因此取名为《遗嘱》,一直沿用至今。这首诗曾由很多乌克兰作曲家谱成歌曲。

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学学习法律,但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著名诗人古米廖夫结婚,周游许多国家。曾加入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诗集《黄昏》,1914年诗集《念珠》问世。20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和《AnnoDominiMcmxxl》(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1,1922)。她以爱情诗闻名,有“俄罗斯的萨福”之称。40年代曾被斥为“颓废”、“色情”诗人,50年代中期恢复名誉。晚年以深沉的哲理抒情诗反思时代和个人命运。后期的代表作有《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和《安魂曲》。

安魂曲(1935-1940)

不,我不躲在异国的天空下,

也不求他人翅膀的保护——

那时我和我的人民共命运,

和我的不幸的人民在一处。

1916年

代序

叶若夫迫害猖獗的年代,我在列宁格勒的监狱外排过十七个月的队。有一次,有个人把我“认了出来”。当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位嘴唇发青的女人——她当然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从我们习以为常的麻木状态中惊醒,扒在我耳边(那里每个人都是小声讲话的)问道:

“您能描写这个场面吗?”

我说:

“能。”

当时,像是一丝微笑掠过曾经是她的那张脸庞。

献词

面对这般悲痛,高山也得低头,

大河也得断流,

但是,狱门锁得牢而又牢,

“犯人的窝”就在铁门后,

那里还有要人命的忧愁。

夕阳为某些人映辉,

清风为某些人吹拂——

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哪儿都无所谓,

我们只听到厌恶的钥匙声碎,

还有士兵们沉重的脚步。

我们晨起像是去做祈祷,

穿过野蛮化了的故都街巷,

到了那儿,见上一面,如同见过死人一样,

太阳下沉,涅瓦河上烟雾缭绕,

而希望,仍然在远方歌唱。

一声判决……泪水顿时盈眶,

从此便和众人天各一方,

仿佛从心里狠狠地夺走了生命,

仿佛被人无情地打翻在地上,

可是她移动着脚步……一个人……摇摇晃晃。

在我发疯的两个年头的岁月里,

那些丧失自由的姐妹们去了何地?

她们会有什么幻想,冒着西伯利亚风雪,

圆圆的明月下,她们又能望见什么奇迹?

现在,让我把告别的问候,给她们寄去。

(高莽译)

《安魂曲》由十四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在未曾平反的岁月里为悼念那些在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被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人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人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前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前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俄国批判主义作家,1809年,果戈理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素罗庆采镇。孩提时期果戈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1831年5月,他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相继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部。1835年相继出版的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密尔格拉得》中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1836年发表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42年出版小说《死魂灵》。1852年,果戈理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不久后去世。

“夏日多么醉人,多么美好!晌午在一片静谧和暑热之中闪着异彩,广袤无垠的蓝天伸开色迷迷的穹隆俯身拥着大地,似乎已甜然入睡,把一个美人儿紧搂在轻盈的怀抱里,沉浸在怡然的愉悦之中,——这个时刻天气热烘烘的,令人困倦!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田野里寂然无声。万物似乎都已死寂;唯有在空中,在高远的苍穹里,一只云雀在颤声歌唱,于是银铃般的歌声便顺着气流层,撒向深情的大地,间或有一声鸥鸟的叫声或是鹌鹑的嘹亮的鸣叫在草原回荡。一株株高耸云天的橡树,犹如闲游的旅人,懒懒洋洋、无忧无虑地伫立着,一束束耀眼的阳光照亮着簇簇绚丽多彩的树叶,又将昏黑如夜的阴影遮盖在别的叶子上,只有当疾风劲吹之时,才会从阴影里突然跳出一缕金光来。一些体轻如烟的昆虫宛如五颜六色的宝石似的,纷纷撒落在五彩纷呈的果园里,那里荫覆着体态端庄的向日葵。一个个干草垛和一堆堆金黄的麦捆就像野营宿处似的遍布田野,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伸展开去。樱桃、李子、苹果、梨树的枝桠挂满了累累果实,压弯了腰;天空湛蓝,它那明净的镜子——河水装嵌在碧绿而傲然隆起的框子。对了,那是大约30年前的一个日子,在离开索罗钦小镇10俄里左右的一条大道上,挤满了从周围和远处村子里去赶集的人们。从大清早起,盐粮贩子里……这里的夏天充满着多少怡悦和惬意!”

——《狄康卡近乡夜话》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是1831年至1832年间,22岁果戈理的成名,是在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写成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到处弥漫着恐怖和反动,人民在农奴制度的重压下辗转呻吟,残酷和愚昧笼罩着落后的俄国乡村。这部小说集包括八个歌颂青春与英雄、充满诗意与趣味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乌克兰民间传说,充满着说神道怪的怪异的色彩,带着毫不做作的欢快情调、自然纯朴的真诚情感、以及狡黠的扎波罗什式幽默。

帕乌斯托夫斯基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苏联作家。1892年,帕乌斯托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其后跟随家庭来到基辅,在圣斯拉夫大街长大,基辅与沙俄晚期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宛若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空间,纯净的艺术氛围对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童年以及往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他考入基辅大学自然历史系。寒假和暑假则当家庭教师。1914年转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中途辍学,当了电车司机。后又志愿参加列车担架队和救护队。自1915年秋天起,他先后在布良斯克冶金工厂、新罗西斯克工厂、塔甘罗格锅炉厂当工人,后又去亚速海渔业合作社当渔业工人,并在那里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幻想家》。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他做过记者,也参加过红军,在《海员报》工作期间,他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和诗人的卡达耶夫、伊里夫、巴别尔、巴格里茨基等人,开始渐渐找回了知识分子创作的价值所在。离开《海员报》后,他在塔斯社前身罗斯塔斯社担任编辑。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玫瑰》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

珍贵的尘土(片段)

选自《金蔷薇》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

“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阿列克谢耶维奇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白俄罗斯作家、记者。1948年,出生于前苏联乌克兰的斯坦尼斯拉夫。1972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1984年,发表纪实文学《战争中没有女人》。1985年,发表纪实文学《我还是想你,妈妈》。1989年,发表纪实文学《锌皮娃娃兵》。1998年,获德国莱比锡图书奖。2014年,获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生活在一个从小就教我们死亡的国家。我们被告知,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奉献,为了牺牲自我。我们被教导用武器去爱别人。如果成长在另一个国家,我不可能走这条路。邪恶即残忍,你必须对它免疫。我们在刽子手和受害者中长大。即使我们的父母活在恐惧中,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些,通常他们什么也不说。邪恶时刻在注视我们。

......

战后,西奥多·阿多诺在震惊中写道:“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都是野蛮的。”我的老师,阿莱斯·阿达莫维奇(AlesAdamovich)我今天带着感激提起他的名字——认为用散文是对20世纪那些噩梦的一种亵渎。你必须如实写下来。需要一种“超文学”。我想起尼采说的,没有艺术家能完全达到真实。

令我感到困扰的是,真实不是存在于一颗心灵、一个头脑中的,真实某种程度上破碎了。有很多种真实,而且各不相同,分散在世界各地。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类对自己的了解,远远多于文学中记录的。那么我在做的是什么?我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和话语。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灵魂的历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灵魂,被宏大的历史叙述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诺奖演讲

(吕宁思译)

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院,她希望借助自己所信仰的文学的力量去接近自己理解的真实,她曾说过:“我越是深入地研究文献,就越是深信文献并不存在。没有与现实相等的纯粹的文献。”这也是促使她无数次去采访那些在战争中深受伤害的人群的原动力,她所有的文字都来自亲历者的个人记忆,都是个体有血有肉的倾诉。

卡明斯基

伊利亚·卡明斯基,1977年出生于现乌克兰敖德萨市一个犹太家庭,4岁失去听力,12-13岁开始发表散文和诗(以俄语写作),出版过小诗册《被保佑的城市》。青少年时代对他具有影响的两个历史事件是邻国摩尔多瓦的独立战争和苏联解体。原苏联解体之后排犹浪潮掀起,1993年得到美国政府的政治庇护,16岁的他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1994年父亲去世,他开始以英语写作,“以新的语言来悼念父亲”。2002年小诗册《音乐疗法》一问世即获得好评。200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舞在敖德萨》(包含音乐疗法)。第二本诗集《聋子共和国》还未正式出版已获得部分奖项。卡明斯基毕业于乔治城大学,2004年在加州大学获得法学博士,但已辞去全美移民法律中心的工作,目前是加州圣地亚哥公立大学副教授,教世界文学、诗歌创作及翻译,主编《国际诗刊》。

舞在敖德萨

我们曾生活在未来的北方,岁月打开

那些信件,它们附有一个孩子的签名,一颗树莓和一页天空。

我的祖母从她的阳台上

抛掷西红柿,她牵动想象如一条毯子

舞在我的头顶。我画下

母亲的脸。她知道

孤独滋味,把死者像游击队员一样藏在地里。

夜晚为我们宽衣(我数过

它的脉搏),我的母亲跳舞,她把过去填满了

桃子和炖锅菜。对此,我的医生笑了,他孙女触摸我的眼睑——我亲了

她的膝盖窝。城市颤栗,

一艘鬼船启航了。

我的同学为犹太人创造了二十个名字。

他是一位天使,他没有名字,

我们摔跤*,是的。我的祖辈们坐着

拖拉机迎战德国坦克,我存了满满一提箱

布罗茨基的诗。城市颤栗,

一艘鬼船启航了。

那时夜里,我醒来,低声说道:是的,我们活着。

我们活着,是的,不要说这是一场梦。

在当地工厂,我的父亲

抓了一把雪,把它放到我的嘴里。

太阳开始重弹老调,

耀白他们的身体:母亲,父亲,舞着,移动着

而黑暗在他们背后说话。

那是四月。阳光洗刷着阳台,四月。

我复述这个故事时,光线浸入到

我手里:小小书本,去往那个城市吧,即便不能带上我。

(然然译)

读卡明斯基的理由很多,从苏联时期的乌克兰移民到美国的经历,14岁丧父,曾失去听力,现在仍要依赖助听器。他说:“失去听力后,我开始看见声音。”所以他的诗明明白白,呈现出平时看不到的图景。代表作《舞在敖德萨》,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诗体故事",来讲敖德萨。

乌克兰的作家诗人还有哪些?

欢迎留言补充

往期精选


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

喜欢本文,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