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碳中和赛道大角逐!外资频现百亿级基金,本土创投竞相布局
发布时间:2022-02-24 22:44:43来源:创业资本汇
在2021“碳中和元年”的大背景下,一级市场投资火热,VC/PE圈频繁出现“碳中和基金”,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中金资本、华润资本、青松资本等相继布局。从2020年9月双碳政策提出以来,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在“3060规划”主旋律的引导下,行业投资进入高增长期,就一级市场而言,去年仅仅半年的时间投资规模就达到历史新高。
进入2022年,美元机构更显积极,动辄成立百亿规模的碳中和专项基金;本土创投也不甘落后,基金各地落子,在不同投资方向践行“低碳”理念,重金押注新能源、清洁技术等公司。综合来看,机构都更强调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接受采访的创投机构纷纷表示,碳中和主题是未来几年深度关注的方向,在碳中和方向上持续投资、长期投资是机构的共同策略。
外资百亿规模起步坚持碳中和长期投资
过去一年,围绕“碳中和”的投资在一级市场火了!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投向绿色环保、清洁技术和新能源方向的绿色产业基金超1000只,2021年上半年,绿色基金设立有51只,超过2020年全年的一半,且多只为百亿级基金。
“碳中和基金和一般的基金的相同点是需要布局广、扎得深,但相比一般的基金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除了基金收益之外也要兼顾碳中和目标和绿色影响。碳中和基金也是实践ESG投资的良好契机。”中金资本总裁单俊葆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等机构在最近一年纷纷发起设立百亿规模“碳中和”基金。但他们的基金侧重点略有不同。2022年1月,IDG资本联合基金战略投资方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该零碳基金是迄今国内第一只以“技术投资+场景赋能”为主题的零碳科技基金,更重视从源头去碳。
IDG资本合伙人方珺表示:能源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只有得到场景应用的不断反馈,才能更快完成技术的迭代和落地,该基金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
2021年3月,红杉中国和远景科技集团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该基金也是国内率先由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成立的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并于当年9月正式落地,其后在10月—11月,红杉又在10天内分别投出数亿美元和超10亿美元支持远景能源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这个产业里,红杉特别关注有没有科技创新的突破。”谈及这个新基金,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科技创新在碳达峰、碳中和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持续推动产业进步。”
沈南鹏强调,科技进步在许多领域都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新能源领域,比如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等,传统的能源行业也有大量的科技改造工作是非常急需的;其次,在环境保护行业,同样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手段,能够大大提升产业变革的效率。随着科技不断取得突破,资本可以和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未来,我们会在碳中和方向上持续投资、长期投资,也会跟我们其他行业的投资相互协同,产生很多交叉行业的火花。
高瓴也在去年发起了“碳中和”相关基金,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认为,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上,市场化的VC/PE机构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追求环境、公平、社会等长期价值。另一方面,选择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同行者,一起通过持续创新,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好几个大型基金都不约而同地把基金落地在江苏周边,常州、无锡都是重点布局的区域。比如,IDG的首期50亿元人民币的零碳基金将落地常州市;而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在去年9月正式落户无锡高新区,首期募集50亿元;50亿规模的高瓴创投二期人民币专项基金也落地无锡,拟与无锡锡山区合作成立,碳中和是重点投资领域。
有深圳地区清洁投资领域投资负责人指出,工业领域的重要特点,供应链和价值链上下游的衔接很重要,一个新的产品出现,原材料的供应、下游客户的对接,某个区域有集中的大型产业,创造出和其供应链相关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带动基金投资的技术企业不断进入市场并获得快速发展,共同推动碳中和的早日达成。诸如无锡的新能源、常州深厚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等都会吸引低碳基金的落地。
沈南鹏也曾公开表示,在无锡落地碳中和基金以及碳管理平台等,就是想发挥他们在金融、科技、人才上的优势,探索能平稳有效促进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式方法,推动和孵化一批绿色能源试点项目,把低碳零碳的理念和思想植入到未来科技的DNA中。
人民币基金迎头而上把握绿色投资机会
不仅是外资,本土的创投机构也在紧密布局碳中和领域。与外资不同的是,本土百亿规模的基金大部分有“国资”背景,且多和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地方政府联合发起设立,如中金资本、华润资本就具有浓厚的国企色彩,民营创投也在积极发起设立“碳中和”专项基金,但记者了解到,多数本土头部创投机构虽然没有专项基金,但围绕碳中和的布局早已经展开。
“我们公司今年打算设立碳中和主题基金,省内已经有相关母基金宣告成立,但具体规模还没有确定。”华东某大型创投机构募资合伙人透露,“肯定会围绕这个主题投资,但专项基金会更聚焦,如果是大规模的一定会借力各地引导基金的。”
就在今年1月20日,华润资本与昆仑资本(中石油旗下)完成了《润昆双碳双币平行基金框架协议》的签署,双方计划设立润昆双碳双币平行基金,围绕“双碳”概念相关的优质股权项目进行投资。投资覆盖范围包括环保发电、智慧供热、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润昆双碳双币基金总规模约80亿元,其中人民币基金规模40亿元,美元基金规模6亿美元。分步实施,人民币基金计划在2022年内正式落地。
去年也有人民币基金率先“尝鲜”百亿碳中和基金。2021年3月,中金资本联合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合作发起设立一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2021年8月,青松资本发起设立青岛市首支以“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产业基金——青岛市碳中和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由青松资本主导并联合山东省市区引导基金、山东省市区国有平台、母基金等共同设立,基金总规模100亿元。
中金协鑫基金负责人屠继贤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碳中和是中国未来40年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设立碳中和基金绝对不是跟风。国家“双碳”战略带来了广阔的绿色投资机会,预计未来四十年,碳中和目标将带来百万亿级别的新增投资,每年所需的绿色投资将会占到GDP的2%左右。
碳中和投资不会“一夜爆发”关注细分赛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设立绿色基金,支持环保、碳中和产业发展,在相关领域的被投企业也存在被资本虚火捧高估值的情况。有接受采访的机构表示,由于早中期的绿色技术企业商业模式未完全成熟,技术路线不确定性高,项目风险较大,这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行业认知能力和专业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表示,“碳中和趋势下的潜在投资机会,不可能一夜爆发,需要时间的积累。绿动资本从2016年成立之初就前瞻性地看到了潜在的机会,坚持绿色影响力投资,最近一年‘碳中和’基金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样的发展趋势比预期来的快一点,绿动资本二期10亿规模的人民币基金也以‘碳中和新材料’为主题。”
张国津指出,碳中和相关的绿色投资会很多集中在发电、能源供给、制造工业到交通物流领域,做碳中和的投资都具有典型的工业特征:新技术需要经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逐步放大,不断验证和反复迭代,同时,工业的产业链长,新的技术或者产品出现需要和上下游衔接,得到供应商或客户的接受需要比较长的发展周期,是一个比较线性的过程,而不是像互联网经济那样,商业模式一跑出来,就来一场爆发。因此,对碳中和投资机会我们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成长预期。
作为VC机构,在紧跟国家战略、市场化是前提、投科技是永恒、动态地看待行业地位的低碳能源投资原则下,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厉永兴指出具体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首先,光伏产业:根据趋势投科技,结合周期投产能;其次,风电产业:关注大型化、智能化、海工化和储能化;第三,储能产业:关注能大规模制造形成规模优势的技术方向;第四,智能电网产业:关注微网需求、智能调节需求;第五,汽车的全面电动化:关注动力系统变革、智能化需求、降低稀缺资源依赖的技术。
而屠继贤则更关注碳中和以下四大领域的投资机会:
第一,能源结构转型。看好风电和光伏产业链,以及更为前沿的氢能、储能和生物质能的投资机会。
第二,交通出行变革。交通是较大的碳排放来源之一,围绕着电动汽车产业链纵深进行投资布局,另外充换电基础设施等也是重点布局方向。
第三,资源高效利用。节能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包括工业节能、可降解塑料、垃圾发电等等。
第四,绿色智慧城市。主要包括绿色新基建,如绿色IDC、低能耗5G基站等。
站在当下看未来的碳中和投资方向,屠继贤认为,需要向“远”看和向“上”看。向远看指的是,对于一些比较早期的绿色技术,例如电化学储能、氢能、固态电池、高效光伏电池等赛道,虽然当前市场相对早期,但远期看来具备高确定性和高成长性,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向上看指的是,碳中和行业的产业链很长,上游材料及设备等环节值得深入挖掘。下游终端需求的爆发对上游形成了强劲的拉动力。此外,上游材料的创新是最底层、最原始的创新,对产业链影响深远,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编辑:岳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