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学龄前教育app下架!“双减”再次加码,卸去所有“外挂”,教育正式进入“拼妈”时代

发布时间:2022-02-24 10:45:26来源:父母堂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又有了大动作。

发布了关于对《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主要内容就是:

1.学科类培训APP暂时下架,等待重新审批;

2.下架所有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APP;

3.非学科培训类APP不得再有“拍照搜题”等功能,各类短视频平台也不得再为非合规机构提供开展学科类培训服务的功能

这份《征集意见稿》如无意外,肯定就是接下来教育类APP的风向标了。

也就是说,不仅是学龄前儿童的学科培训类教育APP,中小学的学科培训类教育APP也将全面下架和停运,进行整改,包括非学科培训类教育APP涉及到的一些拍照搜题功能也要停止使用。

像抖音平台,涉及学科类培训的相关视频和内容也在陆续下架清零。

自去年“双减”开启,K12学科类培训被全面整顿,“双减”的配套政策也“越来越完善”,大家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政策都给你想到了。

1

“双减”配套政策持续加码

这次《征集意见稿》之前,也就是2021年1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加强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

1.暂停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App的备案工作;已备案的相关教育App暂时从平台下线。

2.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

“双减”政策一出,首先是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关停,让家长和学生们不再盯着“氪金装备”,在刷题的狂轰滥炸中成为“做题家”和“工具人”,同时也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回归校园,不再按钱分配。

打破无效内卷的“剧场效应”,减少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焦虑。

接下来就是,减少家庭作业,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让孩子们不再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多余的时间可以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2022年刚开始,教育局再次重磅出击,上海、北京、湖南、江苏、四川等地的教育部门先后调整民办在校生的占比,要求:

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调减至5%以下,且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民办”式微,热度减退,从民办摇号、公民同招、多校划片、名额分配到校……再到限制民办招生人数,政策走下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让生源均衡,师资均衡。

公办重新掌握教育的主导权,教育不再是“人民币玩家”的战场,转而回归公平,不再拼爹妈拼钱,而是拼智商、拼努力,让普通家庭、寒门子弟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去打破阶级壁垒。

近段时间的“加码”,使教育类APP全部下架和停运,重新整改,让学生不再依赖电子设备答题,而是通过独立思考,从而真正答疑解惑,提升思维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线上培训和拍照搜题等功能”原本是为了方便孩子解题,但是发展到现在,却加剧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现象。

看着双减的配套政策一步步落实,每一项都是真正为了孩子,让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回归本质。

2

让教育回归学生本身

一系列配套“双减”的政策,反复提到的“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将来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比起靠补习班刷题产生的应试“学霸”,国家更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培养孩子,一定是脱离不了国家政策导向的。

我们国家现阶段、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例如乔布斯),而不是“小镇做题家”“脑力无产者”......

前苹果公司CEO乔布斯,被称为是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持续创新的终极标志。

苹果公司拥有几万项发明专利,乔布斯本人也是美国212项专利的发明人之一,创新、专利正是他们引领世界的最根本原因。

我国之所以只用了4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的国家需要200年才能完成的阶段,那是因为我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大,我们的孩子很努力,过去的40年,确实需要靠“刷题”来赶超。

然而,此时此刻,如果放眼未来的竞争,想要突破别人技术专利的桎梏,做出颠覆性的产品,需要的是创新的思维。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需要的不是刷题,也不是有问题上APP搜个题,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懂得主动创新的人。

再者,内驱力永远是孩子持续学习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到了大学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是因为他们没有内驱力,只有外驱力,当他们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时,就选择了止步不前。

之前丰富的鸡娃经验告诉我们:“鸡娃”在孩子小学的时候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到初二以后随着学的内容难度加深,“人造牛蛙”就开始掉队了,并且在高压的学习中,孩子没有动力和目标,这点在高中阶段开始就非常明显。

因此,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打造“人工学霸”,而是要让孩子对学习保持独立思考和热爱,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长久。

在未来,创新和持续学习能力同等重要!

3

教育“拼父母”时代到来

然而,创新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实现的。

当校外的“岔支”被剪切干净,国家把大环境弄好之后,孩子的教育就落在了家庭教育上,正式进入了“拼爹妈”时代。

著名校长李镇西说过: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之前,当课外补习班还在,学科培训类教育APP盛行,“拍照搜题”功能越来越强大,家长们也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等,就习惯了把孩子的教育“外包”:

把学知识的事“包”给课外培训机构;

把学技能的事“包”给专业的老师。

时间一久,孩子不仅没有很好地学到知识,反而越来越叛逆。

好的教育,永远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不是“外包”就能撒手不管的。

校内不断减负,校外教培及教育类APP逐步退出,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学校教育没有顾及到的,老师授课没有覆盖到的,都需要家庭、父母来做功课。

袁隆平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专业领域的词汇也相当精通,不仅在于他上了“国际学校”,更得益于母亲的亲自启蒙和培养(←点击回顾原文);

钟南山父亲同样在家用小白鼠做实验,让儿子掌握科学知识。

老师,是负责学校的共性教育的,而家长,则是负责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说:

“国际上和我们都做过学生分数的监测,影响它的因素第一个是学生本人和家庭,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个体差异,占到60%到65%的份额,这是左右分数最大的因素;

第二个是区域生态和氛围以及区域给教育提供的支持,影响占20%到25%左右,区域氛围指比如上海的一个县跟贵州山区的一个县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是学校,影响只占10%到15%。”

这还仅仅只是成绩分数上的差异,其他方面如性格、品质、习惯等等,受家庭的影响更大。

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良好品质,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在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和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在最后:

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再也没有了可以“偷懒”的借口,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帮助孩子。

而孩子自己也将遇到问题独立思考或者与父母讨论解决,这样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成功的教育背后,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也没有不会思考的孩子。

-TheEnd-

—好物推荐—

69元买一送一果冻条内衣

3折有趣的科学百科4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