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2022年教育舆情前瞻,这八大风险点要重视!

发布时间:2022-02-14 19:55:42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2021年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职业教育走上发展快车道;思政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同频共振。与此同时一些教育热点也引发舆论长期关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结合人民众云大数据平台及网络舆论反馈,对2022年教育舆情风险点作出如下研判。

01

我国局部疫情反弹,开学季需加强疫情防控

近期北京、天津、河南、西安、广西等地疫情散发,境外疫情输入导致本地疫情反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来势汹汹,春季能否正常开学,中高风险地区如何安排教学工作,将成为家长、学生关注的焦点。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教育部要求按照“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原则,做好寒假和春节疫情防控。一是要增强责任意识,一定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二是要做好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及时启动应急方案。三是对留校师生及返乡的师生加强人文关怀。对在校师生做好生活保障和心理安慰,对返乡的师生督促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和要求。四是加强高校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强化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够落到实处。

基于前期一些地区暴露的疫情防控漏洞和短板,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尽快统一到新一轮疫情防控响应上来,提前部署春季开学工作,把疫情形势预估得“足”一点,措施落实快一点、严一点,确保家长、学生心中有数,共同筑牢疫情防线。

02

大学生就业话题高热,需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扬帆起航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招工难”“求职难”等一些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从舆论场观察来看,2021年至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信息量达到109万多篇。如“就业焦虑令大学生内卷加剧”“考编热”“花钱买实习机会”等话题热议不断。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及各部门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走上求职快车道。《中国教育报》报道,2022届毕业生秋招开始后,教育部遴选确定了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等135所高校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负责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开展线下集中培训。另外通过名师金课,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通过专项帮扶,确保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还应重视因就业焦虑过大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女生就业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问题。

03

校外培训整治力度不减,“双减”之后新问题苗头浮现

“双减”政策公布以来,校外培训机构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校培行业乱象丛生,虚假宣传多样化、普遍化现象严重,价格欺诈问题突出,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爆雷引发学生、家长投诉、维权。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持续开展集中整治工作作为落实中央“双减”要求的重要举措,多部门联动积极推进集中整治与“双减”工作互动,凝聚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成效。严防、妥处校培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避免加剧事态。

2022年与教培机构整治相伴的话题仍将持续,例如,教育公平、教育焦虑以及“双减”政策实施后,不少学校分数“隐身”、等级“登台”,中考分流已成定局,中等生处在被分流的边缘,家长忐忑等新问题接踵而至。此外,中考分流引发的教育公平焦虑在“双减”背景下持续甚至加剧,如何安抚学生及家长因职业教育刻板印象产生的不安全感,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回应的社会关切。

最近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各地区的高中必须要严格的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能随意的修改教学难度,更不能调整教学进度,也禁止学校把三年的教学任务提前两年,一年,或者是半年完成。该通知被不少人解读为高中也将迎来减负。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三学生备考、教师的教学计划等新问题或将反映在舆情层面,需要重视。

04

学生安全需重点关注突发事件,新业态引发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学生安全是公众日常关切的话题之一,也是易发生重大舆情事件的领域。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引发关注。如青岛一未成年学生坠楼受伤,海阳一中被判担责三成;中专生刘学州自杀、岳阳一16岁学生开车载数名未成年人发生车祸等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舆论认为,应多措并举织牢学生安全“防护网”,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各地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多年来发生的涉及学生安全的暴力事件多集中于上学、放学期间,在学校门口或者距离不远的街道。建议注重家校协同,以上下学途中突发安全事件应对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着力让安全意识融入家长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此外,需要关注新兴行业,如密室逃脱、剧本杀因缺乏专业监管、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一些问题。近日《检察日报》报道,初高中学生成剧本杀消费主要群体,安全漏洞恐引发侵害案件。提示教育、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开展综合治理,加强全流程监管。

另外,与学生安全相关的还有学生营养餐、溺水、体罚、虐童、校园欺凌等问题,也需重点关注。

05

招考话题易受关注,舆论热议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2021年在教育领域中,涉及招生考试公平的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如湖北一考生拍摄高考数学题上传搜题APP引关注、衡水中学高考生演讲引争议、福建一高考考点提前三分钟打结束铃等舆情事件成为去年高考季的热点,影响较大。2022年招考话题仍将会吸引各方关注目光。舆论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承担着为国选才、搭建阶层流动通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压舱石和平衡器。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已臻完善,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游戏规则,有效保障了教育公平。但在教育实践尤其是招生考试、录取等环节中,仍潜存破坏招考规划,影响教育公平的舆情风险。

此外,2022年有七个省市迎来新高考的改革。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高考将取消文理分科,虽然新高考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感到担忧,并且持反对意见。有观点认为,文理科都学无异于增大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文理不分科还会限制另部分学生的优势,对自身高考总成绩不利。另外考试中对学生的考察越来越偏向于开放性试题,对考生来说难度增长,可能令不少学生陷入新的教育焦虑中。

此外,研究生招考将迎来重大变革。近年许多高校的学硕招生开始收窄,学术型人才培养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阵地上不断让步。部分高校专硕停招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非全日制。推免比例增加、统考难度升级,专硕不提供宿舍、读研成本倍增,清退加码……2022年有关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或加速进行。以上涉及教育公平的招考话题在2022年或将持续升温。

06

职教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但刻板印象依存,需重视各类声音

近日在北京召开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内涵质量。媒体关注到一些省市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如成都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衔接推进计划,敲开大学之门。

此前,中职毕业生如果想进一步深造,多以高职院校为目标。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中职学校9865所,在校生1628.14万人。不少中职学生也可以向本科、研究生继续深造完成自己的研究生梦想。职业教育正日益获得社会的认可。

据媒体报道,青岛市8010名学生在普通高中学习一年后,主动转入职业学校。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也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点。2021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240名技能高考毕业生就业率为98.06%,其中升学人数339人,升学率为27.34%。不过依然要看到,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偏低,“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近年有关“职普分流”“教育分层”的讨论一直持续。今年1月17日,光明网发布了一篇《推迟“普职分流”,促进“双减”落实》的文章引发热议。舆论场有观点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和家长表现出来的最大焦虑就是“普职分流”,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而转设风波引发的舆情今年是否会在其他地方激起涟漪也值得观察,关涉部门需提前做好相关预案。

07

大学生受各类文化思潮影响较大,应加强价值引领

随着不同文化思潮涌入校园,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思想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具有娱乐化、时尚化、“粉丝化”倾向,部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受“偶像”“意见领袖”的影响日益明显。而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都呈现出各类偏好,热衷娱乐化、趣味性。特别是个别学生的不当言论,更凸显高校加强价值引导、思想引领的重要性。如西安某高校一大学生因发表恶劣影响的不当言论被退学,总体来看,校方舆情反应迅速,应对较为妥当,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基本实现了舆情的“软着陆”。此类事件也提醒高校管理者应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倾向和道德教育。

08

高教群体压力增大,各类话题讨论舆情声量升高

2021年上海某高校伤人事件令高校“青椒”群体进入主流舆论视野。“非升即走”制度成为横亘在青椒面前的一座大山。呼吁“改变原来高校评聘中论资排辈,近亲繁殖,端铁饭碗,混日子等老问题,给年轻教师更多公平竞争机会”的声音或在2022的舆论场中持续高涨。

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硬实力”迅速提升,但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行政化倾向。中国青年网曾发表文章称,高校“市场化”虽增加了教师的收入,但突出问题是教师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市场化下不断加码的高校绩效考核撕碎教师的有限精力,造成了一些大学教师学术造假问题。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白杨

编辑:薛宇欣|责编:朱玉萍夏玥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