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高能!吓得我大气不敢出!
发布时间:2022-02-13 07:33:36来源:央视网
Vista看天下(vistaweek)授权|来源
叶橙子|作者
寒冬|编辑
冬奥这些天真是太忙了,各种比赛项目根本看不过来。
开幕式上惊鸿一瞥,没过几小时,网友们就把各国旗手参加的比赛项目找全了。
而在诸多门类当中,雪橇项目可谓是“赢麻”了。
波黑的这位wink旗手,雪橇运动员。
赤膊出场的萨摩亚小哥,钢架雪车(又名俯式雪橇)运动员。
咱们的00后女旗手赵丹,参加的也是钢架雪车项目。
男子单人雪橇第一场比赛开赛前夕,观众们早已闻风而动,在弹幕中充分表达了对雪橇运动的高度兴趣。
只不过,那些比赛前兴致勃勃、等着看运动员一展风姿的观众,开场十分钟后就都被惊呆了。
弹幕瞬间从“旗手小哥在哪”,变成了“太吓人了”。
雪橇在国内算是偏冷门的项目,很多观众慕名前来时大约没做过功课。
要知道,雪橇比赛可是堪称人体F1赛车,在冬奥众多比赛中绝对是激情刺激天花板之一。
坐过过山车吗朋友?请想象一下你坐在一台没有安全带、安全栏,只能用手抓住椅子底的过山车里。
且车子正在以140公里的时速在轨道上腾空狂飙。
而这,就是雪橇比赛的体验。
雪橇,是种起源于北欧的冰雪运动。
曾几何时我第一次听说这个项目名称,还以为它比的是哈士奇拉着的那种雪橇,来一场“汪汪队大赛跑”。
心想,时代进步得可真快,奥运会都向狗狗开放了,不知道项目金牌会不会是肉饼一块。
直到看了比赛直播,被吓得心脏怦怦狂跳,才惊觉失敬失敬。
冬奥会上,雪橇具体分为无舵雪橇与有舵雪橇两种。
但为了区分,无舵雪橇一般被称为“雪橇”,远看就像一个人躺着滑行。
温哥华冬奥会的运动标志风格更写实一点,直接就画了个人躺地上。
打眼一看,还以为是超大型巨人光临了奥运会场。
比赛使用的雪橇形状如下,和“圣诞老人”坐的那种雪橇可不是一码事。
只不过办公室里的东北同事坚称,这雪橇长得和他们那儿小孩子玩的爬犁一模一样。
而有舵雪橇一般被称为“雪车”,长得特别像舒克的飞机头。
《植物大战僵尸》中的雪橇车僵尸,就是以此为原型。
除此之外,还有前文提及的钢架雪车比赛,别名“俯式雪橇”。
想分清这三个项目很简单,记住这一句话就行——
雪橇是躺着飞,雪车是坐在车里飞,钢架雪车是趴着飞。
钢架雪车比赛截图
雪橇的规则其实很简单粗暴,人往雪橇上一躺,往赛道猛冲就完事儿了,最后看谁最快到达终点。
就像幼儿园滑滑梯,唰的一声直滑到底,没有停顿。
运动员出发前可以用佩戴着特制手套的手猛击冰面,推动自己往前。
最大的区别在于,滑梯的长度最多只有几米。
而雪橇赛道的长度,足有近两千米。
就以这次冬奥的场馆为例,用于比赛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全长1975米,而垂直落差最高达150米。
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荆州全球最大关公雕像,去年才被要求拆除。
这座关公像高达57.3米,人站在它面前对比起来是这个效果。
雪橇赛道的高度与长度,就相当于让三个“关公”脚踩肩膀叠罗汉,再从最上头的“关公”头顶修一条滑梯连接地面,并让你从这顶上躺着一滑而下。
请注意,这条滑梯并不是直的,其中还包括多个让人贴地起飞的旋转弯道,犹如趴地上的过山车轨道。
使人越滑越快,雪橇的速度逐渐升上来后,弯道就成了雪橇比赛中的起飞场。
你以为运动员们只会冰面滑行?不,他们早已学会了飞檐走壁。
弯道上高速通过时,运动员的身体已经近乎垂直于水平面,从观众们面前如暴风般无情掠过。
此时才知,原来奥特曼不是杜撰,人真的能横着飞。
蜘蛛侠看了都直呼正宗,飞檐走壁还得看雪橇。
雪橇(无舵雪橇)、雪车(有舵雪橇)、钢架雪车三个项目用的是同一条赛道。
但出发点与出发方式不尽相同。
雪橇出发之前,运动员会双手握住两侧的杆子,像弹弓那般用手臂把自己“发射”出去。
如果是双人雪橇,往往是坐在前面的队员负责“发射”。
而雪车项目的出发方式,则是运动员先怒吼着把车往前推,再瞅准机会钻进车里。
缩进车中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钻进去后,头盔与子弹般的雪车融为一体。
我第一次见识雪车比赛时,莫名想起了“千手观音”的表演。运动员们丝滑入车的流畅感,多么像“千手观音”里收手时“咻”的那一下。
钢架雪车的流程与雪车类似,都是起步先推动,抓准时机趴下。
由于共用赛道,这三项比赛的“起飞”位置也往往相似。
只要多看几场比赛,你就能摸透运动员们大约会在什么时候展露飞檐走壁的绝技。
但这丝毫不会削减比赛惊心动魄的程度。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测试
就像看惊悚片时,哪怕知道主角走进黑暗后一定会遇上怪物,观众也依旧会被吓得屁滚尿流一般。
看雪橇比赛,哪怕知道飞檐走壁是常态,也依旧会边看边冒出丝丝冷汗。
日常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新手不敢开车上高速,又有多少人开车时车速超过100公里/小时,都会吓得面色发白。
可雪橇比赛直接把选手的时速亮在屏幕上,你将眼睁睁地看着选手们的速度逐渐由20、40公里/小时飙升到120、130公里/小时。
大多数状态下,正常截图根本截不到清晰的人影,只有一个模糊的人形,与旁边的乐呵观众形成鲜明对比。
过往的比赛记录中,雪车比赛甚至记录过高达150公里/小时的行进速度。
肉眼看,几乎是一颗颗子弹被发射了出去,且这子弹还会拐弯。
再加上雪橇、钢架雪车项目中,运动员的状态是躺着或趴着。
正常人保持这两种姿势的地点,多半是在安逸的床上。
两者形成的微妙反差,更是让人越看越紧张得咽口水。
有的纪录片或采访中,选取了运动员的第一视角进行展现。
真是太刺激了,代入感很强,人已经快晕了。
第一视角的图我都不敢多放,怕各位“晕橇”。
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你们脑补一下这个画面——自己睡得好好的,一睁眼,突然发现被绑在高速行驶的车顶上。
四面八方的风呼呼吹,刮得你脸疼,撇头一看仪表盘——110.7公里/小时。
你绝望地问司机啥时候停车,司机摇了摇头说:不好意思,叔这车是二手次品,忘装刹车了。
雪橇比赛中最常见的镜头切换,就是选手们唰的一声飘过了赛道,在观众还没来得及眨眼时,又已经飘过了下一个。
不只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我敢说,比赛导播也一定忙得满头大汗。
大胆猜测,所有冬奥比赛里,就数雪橇比赛的导播最忙碌。
别的比赛,安排几个固定机位来回切换就完事。
而在这,几十个镜头接连切换,手速快到手抽筋,也未必跟得上运动员飞出画面的速度。
不过由于雪橇项目的速度在所有冬奥项目里都数一数二,它的危险性也排在前列。
就像前文提及的,比赛过程中一个不小心就会被甩出雪橇。
1948年钢架雪车曾被纳入冬奥会,但此后又因安全等顾虑被取消。
直到2002年,它才正式被固定下来。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雪橇项目的风险性逐渐因技术进步而变得可控。
不少人对雪橇最大的误解,是以为运动员们出发后的任务只是蒙头向前冲,干就完了。
这项目看着高速刺激,让人反应不过来。
但细致拆解下来,却是门力量与技巧并重的艺术。
就拿观赏性最高的“上弯道”举例,雪橇从直道上顺滑地驶入弯道,再顺滑地在弯道上近乎垂直地贴墙滑行。
这一套动作看着行云流水,顺理成章,似乎没瞧出运动员们展现了多少技巧。
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在高速运转大脑与肌肉,对抗着重力、惯性、离心力等因素,规划着最佳路线。
理论上,赛道是存在最佳路线的。
能让人利益最大化地获得加速,并尽可能地规避不必要的阻碍减速。
下图中的蓝线就是理想轨迹,而黄线则是运动员的轨迹。
但想要在高速状态下控制自身的方向,尽量贴近最佳路径,可太难了。普通人坐上去,只有被甩飞十万八千里的份。
在这种雪橇上,稍微挪动点大腿位置,某一侧的手臂稍稍使点劲,就可能造成行动轨迹的大变向。
大约相当于坐在时速140公里的独轮车上,头顶着一碗水还不许洒。
它需要极强、极稳定的肌肉控制能力,与对倾向的微妙感知。但让人惊叹的是,如今顶尖的运动员已经可以做到行进轨迹与理想轨迹无限接近。
观众眼中看到的是速度与激情,是运动员们豪迈地往前冲。
背后往往是运动员的多年训练以及强大后勤团队提供的精密计算分析,包括滑行路线设计、体型体重管理等等。
男子雪橇运动员的体脂率通常必须保持在20%左右,可不能是精瘦型。
为的就是当雪橇滑行产生震动时,身体脂肪要抖起来,这样才能迅速降低摩擦,减少滑行时间。
双人雪橇项目
这样一个赛道长达一千多米的项目,在世界比赛中,运动员们彼此之间的差距却可以压缩到0.001秒。
去年的雪橇世界杯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范铎耀以第17名的成绩从资格赛突围,进入正赛,就是以0.001秒险胜第18名。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获得男子单人雪橇季军的德国选手,也是仅领先了第四名0.002秒。
0.001秒,在比赛中就4厘米左右的差距,却决定了千米比赛的成败。
神仙打架,而实力差距只在几根头发丝。
雪橇比赛往往让人赛中看得冷汗涔涔,赛后又热血沸腾。
赛场上的运动员们就像逼近极限的弓箭手,会挽雕弓如满月,他们始终在尝试绷紧的弓弦是否还有可能再撑开分毫。
其实中国的雪车队、雪橇队,还是在冬奥申办成功后才正式组建的,不少运动员是从短道速滑、跳远等别的项目“转行”过来的。
短短几年时间,成绩已很让人惊叹。
偷偷告诉各位,雪橇、雪车说不定是冬奥期间最适合减肥人群观赛的项目。
毕竟过程太紧张太刺激,观赛时连喝口水的心思都不会有,更别提吃零食了。
如果你在运动员开始比赛时走开喝了一口水,回来后扭头一瞧——
诶?比赛结束了????
原标题:全程高能,这冬奥比赛吓得我大气不敢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
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注央视网读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