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抖音神曲《Aloha Heja He》创作者阿奇姆·瑞切尔
发布时间:2022-02-09 09:10:49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这种神曲现象和其生产、接受机制
是对电台DJ引导机制和原创机制的挑战
其中前者比后者更带波普文化的解构力量
也更强调感性
文/张长晓
近期,朋友圈被抖音话题人物“张同学”在短视频中使用的背景音乐《AlohaHejaHe》刷屏了。随着歌曲的走红,中文版、方言版等也相继出现。
这首歌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和影响?神曲现象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我带着好奇心,专访了乐曲创作者——德国音乐人阿奇姆·瑞切尔(AchimReichel)。阿奇姆于1991年创作了这首歌,现年78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开巡回演唱会,是一位传奇的德国音乐人。采访中,他表示做梦都想不到《AlohaHejaHe》会在30年后成为中国的网络热门歌曲。
阿奇姆·瑞切尔。图/受访者提供
1944年阿奇姆·瑞切尔出生于德国汉堡,18岁时就组建了摇铃乐队(TheRattles),1963年,摇铃乐队和披头士乐队(TheBeatles)一样,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1965年,摇铃乐队是滚石乐队(TheRollingStones)、“摇滚之王”小理查德(LittleRichard)和艾佛利兄弟(EverlyBrothers)英国巡演的开场嘉宾乐队。1966年,他们成为披头士乐队在德国巡演的开场乐队。在此期间,摇铃乐队是德国最受欢迎的节拍乐队之一。
瑞切尔来自一个航海家庭,并因此受到启发创作出《AlohaHejaHe》这首有关水手生活的歌曲,歌名的意思是“你好”,讲述了一个水手从新加坡到桑给巴尔的海上生活。其实,他早在1972年就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旋律,整个旋律与披头士曲风较为接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偶然听到多年前自己写好的旋律时,他当即写下了歌词。这首歌曲主要表达了这样的理念:全球化下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关于这首歌曲为何在中国走红,在我看来,主要归功于传播媒介的巨变,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短视频平台。比如,在抖音应用的算法中,歌曲的热度取决于观众的兴趣,受众对歌手的“熟悉度”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这就会打破常规的认识,短视频带动了大量神曲的产生。这种传播选择效应既有多元的特征,也带有一定的民粹主义狂热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张同学”带火的这首《AlohaHejaHe》,是阿奇姆·瑞切尔在演唱会上的版本,特别是众人合唱的部分,让人仿佛置身演唱会现场。这种合唱形式,在德国叫“海上棚屋”。海上棚屋是一种集体民歌,历史上由渔民、捕鲸者、商船水手和其他航海民族在船上演唱。也许在这个以短视频流量为王的时代,正是合唱歌曲的这种统一性,以及小调的忧郁瞬间吸引了大众。
短视频网络神曲的共同点是旋律简单易上口,且多为电子舞曲,能激发“多巴胺效应”,所以流传较广,适合大众传播,也因此不断出现在各大音乐榜单里。当前中国人处在多种情感交叉的阶段,很多人喜爱忧郁悲伤的歌曲,一听到忧郁的小调歌曲,往往就会触动内心柔弱的弦。《AlohaHejaHe》整首歌曲旋律简单,“阿啰哈嘿呀嘿”反复出现,歌曲节奏感强,在当前短视频的巨大流量加持下,如同许多神曲一样,快速走红。
这种神曲现象和其生产、接受机制是对电台DJ引导机制和原创机制的挑战。其中前者比后者更带波普文化的解构力量,也更强调感性,拒绝主流资本主义文化的单向操控。传播、接受本身又成为再生产性“创作”,各类加强版的多语种狂欢证明了这一点。
张长晓:时隔30年,你的歌曲《AlohaHejaHe》风靡中国,你感觉如何?
瑞切尔: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奇迹,因为这首歌的成功并不是商业运作的结果。这首歌能够呈现本身它所具备的音乐能量,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
张长晓:你想通过《AlohaHejaHe》这首歌传达一种什么样的含义?
瑞切尔:我写这首歌曲的初衷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语言的障碍。当大家一起歌唱庆祝的时候,我们通过歌声获得了彼此联系的力量。
张长晓:你的音乐生涯是如何开始的?谁影响了你的音乐?
瑞切尔:我的音乐生涯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18岁。我组建的第一支乐队的名字是“TheRattles”,我们当时和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一起巡演,认为节拍音乐(Beat-Musik)必须用英语演唱。
张长晓:我们发现你早期完全是用英文演唱的,后来改用德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瑞切尔: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歌者只模仿国际艺人是远远不够的,用英文演唱在我看来像是在制造赝品。
张长晓:中国人经常会听一些英语国家的歌曲,比如BobDylan、TheBeatles等,但我们对德国音乐知之甚少,除了德国战车、蝎子乐队和一些德国工业重金属乐队,很少能听到其他的。我发现德国也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为什么其在世界上不被人们所熟知?
瑞切尔: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德国音乐家的心态常常有一些问题,他们的祖辈大多曾参与过“二战”和大屠杀,在德国的主流文化里,虽然已过去了70多年,我们对此仍感到羞愧。纵观历史,(对音乐创作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基础。同样重要的是,就在我们的黑暗时期之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全球青年文化浪潮开始了,代表音乐是摇滚音乐(例如猫王),接下来60年代的代表音乐是节拍音乐(例如披头士乐队),这都发生在英语系国家。今天,也有很多德国艺术家非常重视母语,比如德国战车乐队,但对于多数希望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关注的音乐人而言,似乎常常有必要用英文歌词(例如蝎子乐队)。我的歌曲《AlohaHejaHe》在中国的成功介于两者之间,幸运的是,它既有德语歌词又具有国际化的情结,可以在情感上触动人们的心灵,具有超越意义。
张长晓:你认为美国流行音乐和德国流行音乐有什么区别?
瑞切尔:美国流行音乐是相当年轻的多元文化的产物,它受到了来自欧洲、非洲、南美以及来自全世界的所有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是综合的产物。
张长晓:与20年前相比,德国的流行音乐有变化吗?现在,德国年轻人喜欢怎样的音乐?
瑞切尔:当收听德国电台广播时,你会发现英语歌曲多于德语歌曲,当然,这也是全球化的结果。20年前我就意识到在继承和发展德国流行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张长晓:1975年,你的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前卫音乐”到“民谣摇滚歌手”。你提出这样的主张:民间音乐必须要有生命力,只有把它放到时代的背景音中,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句话里,你想表达什么意思?
瑞切尔:对我来说,古老的德国民歌对于完善我们的本土文化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它们转化成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现代的音乐风格。
张长晓:你有什么喜欢的德国音乐家和歌曲推荐给中国乐迷吗?
瑞切尔:上世纪70年代,随着Kraftwerk、TangerineDream和LaDüsseldorf等乐队的涌现,一场有趣的德国音乐浪潮出现了,它被称为德国摇滚(Kraut-Rock),我也是这个浪潮中的一分子。我参与了一个名为“A.R.和机器”的项目,我的第一张专辑叫“绿色之旅”,其诞生基于“Technology”音乐,对DepecheMode、BrianEno以及后来DJ们制作的基于电脑合成的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长晓:你听过一些中国音乐吗?如果以后有机会,你愿意去中国演出吗?
瑞切尔:在我看来,今天中国的流行音乐与国际流行音乐非常接近。中国传统音乐,在欧洲人听来很特别,因为它是基于五声音阶的。1986年我在东南亚巡回演出,令我非常惊讶的是,虽然我所有的歌曲都用德语来演唱,但人们喜欢它。音乐比文字更能触动人心。现在我78岁了,还从未去过中国。如果中国朋友想邀请我去,请告诉我。
张长晓:音乐对你意味着什么?
瑞切尔:今天我确信音乐是我为之而生的东西,这让我心存感激。
(翻译:许至君)
值班编辑:王琳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