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刚刚!合肥重磅官宣!

发布时间:2022-02-09 17:11:01来源:AHTV第一时间

把服务企业摆在重要位置,用心用情服务企业,2月9日,合肥发布《合肥市加大稳企增效力度实现良好开局若干政策》,助企实现“开门红”。通过“稳企增效九条政策”的实施,更加高效、精准服务企业,把政策“红包”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磅礴动力,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稳企增效9条”从“财政、金融、人力资源、营商环境”四个维度,通过“补、奖、免、帮”等方式,进一步助企惠企稳企。

政策如下:

一、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对2022年3月31日前,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经营主体申请“政信贷”金融产品新增贷款不超过1000万元且贷欺期限1年以上的,给予50%最高50万元贴息补助和1%担保费补贴。

二、加大援企稳岗力度。

开展企业用工“春季攻坚行动”,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专场,加大劳动力余缺调剂。一季度,对我市企业招用非本市户籍人员初次在我市就业,依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以上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新增就业补贴。

三、加大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

对2021年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考核优秀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免申即享”,一季度拨付到企。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减免在孵科技型企业租金,承租市属及以下国资经营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免收一季度房租。

四、鼓励制造业企业增产增收

对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每新增2000万元奖励1万元;对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且同比增长5%(含)-10%的,每新增1000万元奖励1万元;同比增长10%(含)以上的,每新增1000万元奖励2万元。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无基数的新投产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每新增1000万元奖励1万元。单户企业最高奖励额度不超过300万元。

五、鼓励制造业企业扩大投入。

按时兑现新引进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奖补,对一季度进行水、电、燃气增容的制造业企业,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六、鼓励零售餐饮企业促销增收。

对在库限上单位一季度零售额同比增加10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餐饮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

七、鼓励建筑企业尽快开工复产。

对3月底前计划开工的重点项目,施工许可证发放、绿色建筑方案审查等实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对2月15日(含)前建筑工地用工量达到节前正常水平并且正常施工的在建项目,或者一季度建筑业产值、增幅靠前的50家本市建筑业企业(含在本市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外地建筑业企业),市政府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信用加分。

八、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

对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粮食、蔬菜、生猪、龙虾、草莓、茶叶、水产、乳品、家禽、坚果加工企业,且同比増长5%及以上的,每新增200万元奖励1万元;对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无基数的新投产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的,给予1万元一次性奖励。

九、完善企业述求解决闭环机制

开设12345热线“为企服务”专席,成立工作专班,设立“政策专员”,建立统一受理、按责交办、限时办结、回访督办、分析通报等全流程闭环办理机制,及时解决企业诉求。

“稳企增效9条”

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3个加大”,即加大企业融资、援企稳岗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等支持力度;

二是“5个鼓励”,即鼓励制造业企业增产增收、制造业企业扩大投入、零售餐饮企业促销增收、建筑企业尽快开工复产、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

三是“1个完善”,即完善企业诉求解决闭环机制。

“稳企增效9条”

突出三个特点:

一是涵盖面广。政策覆盖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惠及科技、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等多个领域。比如,“政信贷”贴息补助和担保费补贴政策,可惠及1000户以上中小微企业。比如,科技型企业支持政策,多项条款“免申即享”,可惠及近3000户企业。

二是针对性强。聚焦当前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等难点痛点问题,对症施策、精准施策。比如,针对我市企业招用非本市户籍人员初次在我市就业的,依法连续缴纳社保3个月以上,即可获得就业补贴。比如,对3月底前计划开工的重点项目,施工许可证发放、绿色建筑方案审查等实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比如,集中解决企业诉求,开设12345热线“为企服务”专席,成立工作专班负责解决。

三是含金量高。在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和省惠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多层面、大力度给予企业支持。比如,安排数亿资金鼓励制造业企业扩大投入。比如,真金白银鼓励制造企业增产增收、零售餐饮企业促销增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

接下来,合肥市将继续高度关注经济运行和市场主体需求,研究制定普惠性、针对性更强的系列政策,全力以赴“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

来源:江淮晨报

编辑:沈娴

责编:左开勋、吴雯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