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她研究生毕业,也考了主治,却被告知不能当医生了……

发布时间:2022-02-09 20:12:29来源:医脉通

导读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来源:医脉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有位网友发了个帖子,讲述了自己从医路上的新挑战。

2018年,她研究生毕业,彼时所在地区的医院并无规培要求,尽管是学硕出身,她还是在顺利入职并在3年后取得了主治医师证。

2021年,她跳槽到深圳的某个医院,原本条件都谈好了,却被突然告知没有规培证不能当医生,然后将她安排到了技师岗。

现在她很迷茫,不管是读博还是重新规培年龄都是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毕竟年近40从住院医师起步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她已经在考虑另谋出路,也许会选择告别医生这个身份。

这位网友的经历并不算特殊,随着国家对于规培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这种故事会越来越多。其实她已经足够幸运,若是再晚几年,没有规培证的她连考主治都是大问题。

前段时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考试报名新规出台,其中关于中级职称报考条件的变化对于学术型硕士出身的医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1年2022年政策对比

按照往年政策(以广东省为例),取得相应硕士学位后,从事医师工作满两年,即可报考中级职称。若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则可以直接报考。

但在新政策颁布后,具有硕士学位的医学毕业生需要在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再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两年方可参加中级职称考试。即使获得了相应专业博士学位,仍然需要先完成住培才能获得参加考试的条件。

随着住培制度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医院倾向于招聘已经完成住培的医师,这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上,没有规培证的学术型硕博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尚未成为专家,又没有规培证的“资深医生”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局面。就以文章开头那位网友为例,尽管已经有了几年工作经验,也顺利考取了主治医师证,但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跳槽甚至连继续当医生的资格都没了。

虽然听着有些不公平,却是血淋淋的事实。

没规培证的医生该何去何从?

现在摆在这位网友面前有这么几条路:

1.考博+规培

优点: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一点稳赚不赔,对于日后职业发展,利大于弊。

缺点:考试难度大,即便考上了想毕业也非易事;博士期间收入微薄,经济问题需量力而行;时间成本最高,整个流程没5、6年拿不下来。

2.社培

优点:相对节省时间,收入也足够生活。

缺点:对于个人提升较小,年龄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未必能靠一个规培证抹平。

3.下沉(基层医院、社区)or私立

优点:学历和经历成为亮点,成为骨干的可能性不低;私立收入高,环境好。

缺点:发展空间不大,可能会有“委屈”情绪;私立不稳定,职业荣誉感低。

4.改行

优点:不浪费时间,临床经验或成为有效就业筹码。

缺点:失去稳定保障,日后想重回临床希望渺茫;硕士研究生学历相对尴尬,大药企研发岗基本博士起步,其他岗位优势并不突出。

这位网友会怎么选择,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祝她好运。

理解改革的难处,但不想当政策的弃儿

纵然还有种种不完善,但全面推行规培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从目前来看,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最好的发展道路是考取专业型硕士,在读研期间完成规培,然后才能分毫不差地继续发展(读博或就业)。抛开主观情绪,学术型硕博逐步淡出临床岗位或许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尽管大家都在诟病规培“形式主义”、“浪费时间”,但却又不得不承认,如果能贯彻落实好这一制度,势必对中国医疗大有裨益。

其实早些年,学术型硕博曾占尽优势,他们科研能力强,手里的文章多,职称晋升较在临床上吭哧努力的专硕、专博要快得多。不过由于人的精力不能兼顾,主任医师不会看病的闹剧也常常发生。

但培养方案造成的弊端不该全由一批人来承担,没有过渡期直接变更政策会对现阶段学术型硕博的职业发展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任何行业都有职业发展黄金期,一步赶不上很容易步步赶不上,几年看似时间不长,却极有可能影响这位医生的一生。

除了文章开头那位网友,微博上也有人晒出了类似的经历。他2014年取得了保研资格,彼时住培制度尚未推广,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学术型硕士,在读研期间住培制度开始大范围实行,所以在硕士毕业后又参加了3年住培,按照往年的政策,他将于今年获得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的资格,但是新政策发布后,他的主治之路又被迫延后了两年。

改革势必有难处,但任谁都不愿成为政策的弃儿。毕竟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责编敬敏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