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第一、总量第二,被广东反超33年的江苏离最强省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2-02-04 14:56:16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岁末年初,各省市的统计局陆续公布的GDP数据成了各地经济的总结汇报。广东省毫无意外第33次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榜首,12.4万亿的经济成绩在媒体上刷屏。而在榜首的光芒下,第二名江苏省的成绩同样亮眼:11.6万亿的GDP成绩,和广东仅仅8000亿元的差距,以及去年同比最大经济增量。
南京阅江楼和城市CBD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6年,广东省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省之前,江苏省曾多年占据中国省域经济第一名的位置。
与广东省相比,江苏经济的优势和差距是什么?未来的江苏是否还有机会实现逆转,重新成为中国最强省呢?
2021的江苏经济有何亮点?
单一的GDP总量其实很难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根据经济数据,可以对2021年江苏和广东两省的经济指标,做一些单项分析。
比如江苏省不仅在GDP的增量方面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两项增速均高于广东。在传统的广东、山东、江浙这四大强省中,几年来江苏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
在回归制造业的政策下,广东省和江苏省的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8.7%和10.1%,显示江苏的工业发展更加明显,而江苏省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44.9%也超过了广东的40.38%。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功劳,去年苏州夺回“工业第一市”的“宝座”后,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超4万亿元;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上海和深圳。而无锡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1万亿,工业体量几乎与北京、广州相当。
人均也是江苏省的强项,2021全年江苏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人均GDP超2万美元的省份。曾有媒体做出这样的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常住人口超8000万,人均GDP还能超越2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只有3个,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江苏省成了世界第四。
江苏是怎么被超越的?
江苏和广东,这一对中国经济的双子星,GDP榜首的逆转发生在了1989年。此前的1987年、1988年,江苏省的GDP都是全国第一名。也就是在这几年里,排名第三的广东省的经济大幅增长。两年里先是超过山东,再是接近江苏。1989年,广东省实现了1381.39亿元人民币的GDP,超过了,上升为全国第一名,且保持至今。
苏州工业区
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区域经济的两个代表,而两地的“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也成了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的两个最典型案例。80年代初,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城市采用当地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这种模式的重点是搞来料加工,产业链短,且直接跨过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在此后的30年里,苏南地区也成为了中国县域经济的核心区域,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县级城市几乎都依靠整个模式,跃升为中国的百强县。但“苏南模式”也存在对外资依赖程度大,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转移的缺陷,加之当时苏南经济结构的核心还是传统工业的副产品,在之后的几年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自然遭遇了一定程度的阵痛。
与此相对的,广东的珠江模式,则因为依靠港澳的优势,形成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发展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和港澳形成前店后厂,发展三来一补,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出口导向和外向型经济是广东经济腾飞的最显著特点。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直接造就了广东、深圳两座特大型城市。同时大批的金融、科技企业的落户也使得珠三角各城市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
在互联网发展起步的90年代,在广东先后诞生了腾讯、华为这样的顶尖科技企业,而江苏却一直在传统制造业的蜕变中原地打转,最终才造就了今天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两强并立的局面。
三个因素决定了广东和江苏经济差距
对比完了江苏和广东的前世今生,大部分人一定会问未来的江苏省有希望超过广东重回经济第一的宝座吗?有三个因素将直接决定这两个强省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是地理环境。其实相比广东省北部的穷山峻岭,一马平川的江苏省地理环境完全优于广东。目前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几乎也是沿着长江的太湖平原地区。江苏省是中国唯一一个既可以依靠海港进行进出口贸易,同时也可以发展内河贸易的省份。东面是东海,长江贯穿其中。由于紧靠着上海港,从东面出海可以跟日本韩国等经济体进行贸易往来,而往西也能沿着长江进入到内陆地区采购原材料。
广州港
在省内各区域的发展上,广东省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重心被迫放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地区还相对落后。江苏的省内经济早就有十三太保之称,13个地级市都可以排入全国百强也是江苏傲人的经济成绩。和广东对比的话,拿出2021年GDP总量最低的宿迁市(3719亿元)放到广东省的话,还可以排到第七名,甚至还超过了中山、肇庆已经划入大湾区的城市。
但纯以地理环境而论,江苏却并非没有短板,由于过于靠近上海和宁波舟山港,实际上江苏的苏州、南通等城市在对外贸易上更多是做的承接工作,大部分货物运输和进口基本都被上海和宁波承包。而广东却因珠三角独特的地理环境原因,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经稳居全国第四,华南第一,且直接面对东南亚地区,从港口的竞争上来说,压力远远小于江苏。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外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幅依靠出口外贸的广东是否能保持增量却是一个变数。
第二就是人口问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广东省和江苏省都是人口净流入大省。十年里广东省人口流入2170万人,人口增长率超过20%,比2010年增长608万人,增长5.38%。同时广东省的人口也以1.2亿占据全国首位。由于经济的绝对领先地位,广东省向北不仅可以吸引湖广和江西的人口,对整个西南地区的人口均有一定的吸引力。江苏省近十年的人口增量其实也排到了第三位,特别是苏州市不仅在经济上成为了万亿城市,人口规模也超过了一千万。但和地理区位类似,江苏的直接竞争对手是更南方的上海和浙江,其中浙江近十年的人口净流入超过1000万。其中杭州的人口增量300多万,也已经超过了苏州和南京,显见近十年来,发展新经济的杭州显然比苏州、南京还以传统行业为主的城市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深圳前海
最后一个变量来自于本省经济重心的规划。和长三角不同的是,深圳经济已经在2018年正式超过香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以后的经济发展也将以香港深圳双城核心来作为打造的重点。过去的深圳向香港充分借力科技、人才和资本,如今香港也可以反过来借力深圳的相关优势。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地缘接近,广东的城市可以借力港澳的制度差异而发展。但深圳也面临土地资源枯竭的瓶颈,制造业向大湾区以外的地区转移必然是今后的大趋势,是否会引发大湾区乃至于广东省经济的又一波虹吸效应则值得观察。
而相比广东和港澳的关系,上海和江苏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实际上在苏南经济崛起的80年代,苏州的昆山、太仓等城市对接上海,承接产业转型,以及对接资本也是基本的操作,但也出现了过度依赖上海,产业结构落后的局面。相比广东省单一的经济中心,江苏的南京、苏锡常、徐州等地城市经济圈都在打造之中,未来一个省三个经济核心的格局即将形成。离开上海距离不近的南京和苏北地区的发展趋势,将是未来考验江苏经济发展的指标性地区。随着南京经济圈向西和安徽新兴科创城市的结合,一个包含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带形成,江苏未来的增量则可以更加期待。
回顾三十年,江苏和广东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热点,发展的共同点是都靠自己发挥长处,充分挖掘达到极致,同时也善于和相邻地区合作,借别人的力量补自己的短板。毕竟一个地区的资源有限,如果用有限的资源来补充自己的短板,就会耽误长处的发挥。而不变的则是抓住政策,无论是制造业升级还是科技创新,一个地区的配套软硬件同时跟上,经济才会起来。
参考资料
1、中国江苏网《江苏13市GDP出炉!苏州领跑,4市超万亿元》
2、每日经济新闻《官宣!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诞生》
-END-
投稿及内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
广告及商务合作|bd@chreview.cn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