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管清友:2022年经济十大预测,资产迎大年

发布时间:2022-02-01 07:59:49来源:FMBA

来源:IMI财经观察

2021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世界政经格局巨变,从全球经济到国际关系无不走入了未知的无人深空。IMI学术委员、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中国国内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2022年将会否极泰来,是一个资产大年。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近年来,共同富裕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由于参与讨论的人们或出发点不同,或强调重点有别,或秉持立场相异,对于这一关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且政策性极强的重大问题,各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分歧。

1

“分化”是2022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主题

一是经济的分化,各梯队差距持续扩大。由于各国抗疫能力的区别,导致不同国家经济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经济恢复的分化又进一步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分化,中国已经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而美联储准备在2022年加息进行货币紧缩,也有土耳其这样的国家逆市场规律而行,通过降息抗通胀。而更多的国家则是无力抵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运行状况将进一步拉开差距。

二是阵营的分化,针对性封锁是新常态。生产全球化的优势在疫情封锁期间变成了地区性的生产短板,而全产业链的制造优势让中国成为疫情期间的物资出口大国。面对美国对中国高科(5.59-1.58%,诊股)技制造的封锁,我们要从过去的“科技追赶”到“科技创新”,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段痛苦时间,对于很多高端制造企业来说,未来可能要长期面临一针一线自己造的局面。

2

新冠疫情成为世界历史分水岭

毒株持续变异,疫情冲击成常态。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作为在VOC(值得关切的变异株)列表里的五个毒株,每一次发现都会引起经济和市场的波动,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新冠毒株的变异速度可以达到一周一次,好在不是每次变异都会产生VOC级别的毒株,但无论如何,疫情已经是我们身边常伴不去的灰犀牛了。

疫苗不平等还在继续,特效药短期内不是最终解决方案。全球疫苗接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新冠毒株不断变异下,各国疫苗接种程度之间的不平等现实无可奈何,但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一直期盼特效药可以成为解决全球疫情的关键。但从经济角度上来说,新冠特效药并不是后疫情时代的万能药。从制药到分配再到吃药,生产的限制、运输的时间差和分配的优先级都是我们在疫苗推广过程中看到的现实困境。

3

将长期面临新“三重危机”

在全球“分化”、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割裂带来的不确定性、疫情频发带来的“防控考验”、新货币金融环境带来的财富分化成为了掣肘经济前行的新“三重危机”。

4

经济增速从“前高后低”到“前低后高”

基于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大概率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而2021年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开始出现发力迹象,同时针对2020年以来部分矫枉过正的举措开始纠正,通过放活经济来搞活经济,避免过度监管带来的“竭泽而渔”。如今来看政策底已经基本出现,经济底有望在2022年中旬出现。

5

金融下行周期将正式宣告结束,出清已到尾声

金融周期从2017年开始强监管,对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等进行了有组织有规划的成建制的去杠杆、挤泡沫过程。经此一役,金融行业从“虚假繁荣”开始回归理性。2021年是出清的尾声,但是在房地产两端三红线的政策下,出清的尾声来的比预期还要声势浩荡一些。现在以2021年三、四季度政策调整为标志,2017年以来这一轮挤泡沫的出清过程基本结束,我们可能站在了长期宽松的起点。2021年的金融数据整体经历下跌到磨底的过程,2022年一季度也有可能继续探底。但在宽松的政策下,企业后续将迎来经营环境的改善,金融数据将最晚在二季度触底回弹,信贷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

6

中周期和短周期政策底已现,宽松将至

从财政政策角度看,2022年迎来宽财政,专项债有望年初发力。2021年专项债节奏明显后置,虽然三、四季度节奏加快,但仍有结余。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财政向基建发力,托底经济,专项债节奏前移,力度加大。需要注意的是财政宽松空间仍受到地方政府债务制约,严控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和表外融资。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抓住货币宽松时间,打通宽货币到宽信用通道,降准与降息可期。这次宽松并非是大水漫灌,仍是结构性调整,主要针对中小企业、战略性科技企业和绿色创新,向相关领域再贷款、再贴现和结构性降准降息。2021年央行新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达成“双碳”目标。货币政策仍需加大宽松力度,触达更多人群,为中小企业纾困。

从地产政策角度看,政策底部已到,开始发挥效应。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财经工作会议都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下半年调控政策力度过大,出现集体快速下行,多地房地产政策已出现松动,政策底部已经确认。2022年地产调控会因城施策,大力加强保障房建设,各地救市政策会不断出台。但目前更多是政策调控,“房住不炒”主题不会改变,地产去金融化仍会持续,将其带回建筑业属性。

7

“PPI-CPI”剪刀差已见顶,中小企业迎曙光

一方面,供需矛盾暂缓,PPI大概率将逐步回落。2022年大宗商品供需矛盾会有所缓解,但受制于能耗双控与“双碳”目标,价格仍会保持高位运行,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受到2021年高基数影响,2022年下半年PPI可能呈现快速下行。

另一方面,2022猪周期或将回归。猪价近期临近双节,呈现传统季节性上涨,春节过后会进入下行趋势。但本轮下跌猪周期已经逐步接近尾声,能繁母猪数量减少已接近底部,生猪存量目前还在高位,预计在2022年二季度猪价重回上涨周期。

8

房地产已熬过“最冷的冬天”

房地产行业在2021年经历一轮过山车,上半年销售火爆,下半年地产强监管,逐步降温。近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房地产政策,保障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但目前看,扭转预期后续还需要一系列的组合拳,货币与财政双发力,从“紧平衡”转向“宽信用”。2022年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对刚需和改善型住房家庭是利好。市场消化政策需要一定时间,金融底部仍在构筑阶段,市场底和行业底预计要到2022年2季度出现。需要提醒的是,“房住不炒”主题不会变,政策不是大水漫灌,房地产行业需要以时间换空间,泡沫不能主动刺破,要做长期结构性调整的打算。

9

2022将是资产大年

我们对2022年A股市场相对乐观,可以说是一个资产大年,是“喝酒吃药做饭修路架桥盖房子造汽车”之年,应抓住三条投资主线。

一是“稳增长”。我们判断2022年也将会是基建大年,2021专项债发行速度缓慢,四季度才开始出现明显的冲量,但专项债发行到形成基建投资存在一定的时滞,同时投资可能受到优质项目稀缺而制约,从数据上看专项债并没在投资端落地。如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再提财政重要性,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2022年财政对于基建的托底效应仍值得期待,尤其是新基建企业生存环境将会大为改善。

二是“必选消费”。2022年经济政策发力基本成为定局,同时目前来看经济底还没有到,从政策底到经济底还需一定时间。在货币相对宽松、经济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需求刚性较强的、基本面坚挺的板块最先受益。

三是“次龙头”。中、短期内科技成长型赛道,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与赛道已经积累了不小的涨幅,赛道已经相对拥挤,这些赛道的“次龙头”配置份额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赛道投资机会缩窄。头部企业戴维斯双击已经达成,业绩与股价均涨,估值没有被消化,应警惕短期内杀估值风险。但在相对宽松友好的政策环境下,部分没有被挖掘的细分赛道与热门赛道的“次龙头”也值得关注。

10

能源转型大势所趋,产业估值逻辑将会出现根本性变化

能源转型的过程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全方位的机遇。

一是宏观层面国际地位的机遇。碳交易系统是促进减排全球化、国际化的最重要抓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由世界各国协同努力,在完善《巴黎协定》的同时,推动构建全球碳市场运行机制,将人类视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全国性碳市场如今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未来与国际市场链接,实现全球碳排放价值公允将会是大趋势。

二是中观层面部分产业与赛道的机遇。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在短期来看虽然部分中下游企业市值增长过快透支了部分估值,但在长期视角下新能源汽车等赛道一定将会是市场的主流方向,具有10年以上的成长性。也正是在能源与技术革命的带动下,汽车行业估值逻辑已经生变,从“周期”变为“大消费”“大科技”逻辑。一方面传统车企“制造”估值逻辑变为了“消费”逻辑,估值中枢和汽车销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高市份额带来高利润增长预期;另一方面部分汽车新贵和造车新势力公司估值呈现“科技”逻辑,技术壁垒高与环保属性强的汽车企业可以得到更高的估值,因此应充分关注其本质逻辑的转变。

百万读者都在读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