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新一轮“双一流”!一流大学,王者归来!

发布时间:2022-01-29 19:59:07来源:青塔

2017年,首轮“双一流”大学建设开启,成为我国高教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双一流”名单发布后,在42所一流大学中,有6所高校尤为特殊,它们便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其中,还包含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老牌985高校。

在教育部后续的政策解读中,“一流大学”的AB制度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眼下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呼之欲出,在首轮建设周期中,这三所985大学铆足劲,潜心闭关奋力发展,它们用一流的成绩发出最强音:它们,即将王者归来!

令人惊叹的巨大进步

近年来,潜心发展的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科研成果、科技获奖等方面屡有突破,展现着985高校不容小觑的强悍实力。

20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三个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在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上迈出新步伐。深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批创历史新高,致力于种业创新研究,努力为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五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其中一项技术发明二等奖,三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2017至今,湖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斩获了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技术发明奖,位列全国高校第12位(并列)。其中,湖南大学获得的自然科学二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6(并列),稳居高校科研力量的“第一梯队”。

近五年,东北大学共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国家科技奖8项,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1项技术发明奖。其中2019年,姜周华团队拿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和2020年,柴天佑和张化光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研实力,快速发展

20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项,创历史新高;获批直接经费9412万元。获批项目包括,重点项目1项,优青项目2项,国家杰青项目1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优青项目和国家杰青项目有了新的突破。

近五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12项,在干旱农业、农业生物、育种安全和生态修复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年以来,东北大学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10项,总经费过亿元,在重大装备研发、稀土材料、金属材料等领域,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三五”以来,东北大学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65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14项;获得国家专利3824项,其中发明专利3390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22559篇。

图|东北大学

2016年以来,湖南大学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16项,中央经费超亿元,在催化科学、纳米材料、高性能计算等领域,为国家原始创新贡献独特的“湖大力量”。

图|湖南大学

其中,2021年,湖南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近40项,罗安院士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经费9300万,实现了新的突破。

无论是科技获奖,还是科研项目,一挽颓势的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一轮的建设周期内都爆发了无与伦比的潜力,取得了令人咋舌的非凡成就。

▎人才引育,成效卓著

2016年-2020年间,湖南大学引进的青年骨干教师超过750人,约占现师资体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来自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或国内学科排名前5位的占一半以上,35岁及以下占90%以上,并新增院士、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0余人。

截至目前,湖南大学共聚集了2257名专任教师,包括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级特殊人才5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等高层次人才,其中不乏国内压电传感的开拓者姚守拙院士,研制出系列特种电源装备、突破国外重重封锁的罗安院士,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的领军人物丁荣军院士等领域执牛耳者。

而在顶尖人才的增长上,东北大学也不遑多让,2019年,东北大学一举新增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我国岩土力学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冯夏庭院士和我国钢铁制造领域的著名专家唐立新院士。

近年来,东北大学培养和引进了超过150余名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自主培养新增了2名工程院院士,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东北大学现有教职工4473人,其中专任教师2792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5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7年度和2019年度院士新增上均有斩获,新增了两位中国工工程院院士,在农林类院校中拔得头筹,表现十分亮眼。

学校现拥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东北大学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为东北大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

湖南大学更是全面开花,从攻克“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技术”,助力航天事业发展;到研发有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的新型纳米材料和方法,为湿地修复、污染治理创造数十亿产值;再到首创大功率电磁冶金电能变换技术,实现该领域技术与装备的国际领先……一大批苦心孤诣、进无止境的湖大人,正奋战在国家科研攻关的一线,为我国科技发展输送着蓬勃的创新动力。

而扎根于西北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为中国旱区农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如今,西农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图|今日的西农

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等研究领域占据首要地位,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图|葡萄酒香处,皆有西农人

“三农”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工作。贴近“三农”,服务社会一直是西农的优良传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

扎根西北做农业,这群“把科研论文写在黄土地上”的西农科学家,数十年扎根西北,不断在中国农业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保护学院康振生教授研究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使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62%,为中国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约40亿元。

图|康振生在麦田

坚守荒山40余年的程积民教授,研究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从1982年至今,他的团队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21亿元。

图|程积民教授

西农,作为唯一一所不在中心城市的985高校,就这样扎根在陕西小镇。

正如在"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中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的结论:做到了既把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又写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作为全国唯一不在中心城市的985大学,身出小县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正做到了扎根西北,服务西北,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丨继往开来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每个学校除了这些广泛通用的指标,也有各自特色的考量。

从方案公布到现在,已然春秋五载。五年来,3所高校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建设步调快速而有力,可以说,它们在科学研究、人才引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它们同样也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地方、乃至全国高教领域的目光之聚焦点,和期望之所在处。冲刺“世界一流”,这3所985有潜力,也有底气。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揭晓在即,我们静待这3所根基深厚、实力卓越的一流大学,再度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