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手,大批学生毕不了业!
发布时间:2022-01-29 22:58:31来源:大话校园
2021年12月29日,江西财经大学决定对125名研究生作自动退学处理;
2022年1月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公告,对本校36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2022年1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决定对符合退学情形的13名学生给予退学处理……
清退名单中,从本科到博士、从全日制到非全日制、从名校到普本,各类学生皆有,大批学生都无法按时毕业!
“清退”不断加码
高校清退学生可以追溯教育部的各种政策信号和各大高校的学业管理规定。
多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系列文件把关本硕博学生的培养质量。
在本科教育上,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高校要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在研究生教育上,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
详见下表:
这些政策和清退的举措真正出发点是让不合格的学生无法毕业,倒逼在读学生潜心治学。
无论是对本科生“清考”行为的取消,还是对研究生实行“分流淘汰”,在当代学生中都引起巨大水花,也炸出一批批被“清退”的学生,更将高校学生求学过程存在的种种问题拎出水面。
“扩招”的本硕博,遇上“清退大潮”
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趋势下,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呈现上涨。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
为提升学历含金量、保障毕业生质量,各高校开始提高对毕业生的要求,纷纷着手清理那些久未毕业的“老生”。
被清退的学生中,不乏“双一流”高校学生,如武汉大学对9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厦门大学对5名硕士作退学处理等。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除了提高大学生数量,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清退不合格学生,对于大学高质量育人、大学生更优质毕业,都是重大利好。
一纸清退,根源何在?
从清退学生的各院校公告可以发现,被清退的学生毫无例外是因为“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道入读”和“申请退学”。
“超期”学生,各有“理由”
在清退的学生当中,本科生、研究生均在列,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存在“混文凭”的现象。
同济大学张端鸿教授曾指出,在被动应试教育之下,大多数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因而,部分学生在度过紧张的高中阶段后,会产生懈怠心理,对大学的学习不再认真对待,大学四年“懒”字当头,疏于自律管理,最终延误学业。
截图自知乎
研究生虽然稍显成熟,但由于不少学生对自身要求不够,未能形成自觉钻研、勤于研究的好习惯,抱着“来得及”的心态,论文写作、毕业答辩“临时抱佛脚”,对毕业时间一再拖延,最终因超期被“清退”。
而对于那些抱着“刷学历”心态的在职研究生,更加“堂而皇之”地没时间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日常工作上。
因此,“清退”也是肃清过去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严进宽出”“零淘汰”现象的关键举措。
放养式培养
此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浚曾说:“导学关系不对称,也会导致研究生被清退。”
比如部分研究生导师习惯于实行“放养式”管理,学生闭门造车,研究走到“死胡同”,半途重来,只能申请延期毕业,便成为部分超长学龄的研究生。
定期清理超期不能毕业甚至“失联”的学生,一方面是对大学教育资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高校学历、学位严肃性和含金量的维护。
清退之外,从“育人”做起
清退不合格的学生终究是“亡羊补牢”,要担负起高校育才之责,从根源做起才是正理!
本科教育是根,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越来越多高校向“大类招生”进军,而多元化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也为本科生进行专业规划预留了一年的“择(专)业期”。
而大学课程是人才培养重中之重。
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强调各高校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严把毕业出口关。
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人才,中途淘汰无论是对学生和社会都可能是一种损失,高校在分流淘汰上应该建立合理的机制。
如深圳大学建立“温馨提示——学业预警——分流退出”三环相扣、较为完善的培养过程管理机制。
高中生可以说经历千军万马才考上名校,研究生更是在神仙打架中突围,一纸清退,一夜回到考试前。
因此,学生都应正视自身,清晰认识自我、郑重对待学习生活,否则只会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落得泯然众人矣。
编辑:Xun
校对:Bluedestiny
声明:本文内容由大话校园团队(微信:dhxywx)综合整理,信息来源:软科,转载请注明本声明。高考直通车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QQ:8601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