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没她我不看!
发布时间:2022-01-28 14:28:54来源:青年文摘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8点12点20点不见不散~
作者:坨坨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最近看到一个微博热门话题:
从“取经四人组”到各路神仙妖怪,通通被春晚节目组收罗到一处(当然,剧组没让阎王爷来),一个个扮上和剧中一样的服化道,在大年初一给全国观众拜年送福。
二十多年前的视频如今被翻出来,评论区满满是网友羡慕的声音:
虽然这段“神仙阵容”的节目糅合了不少形式,但这耍宝的热闹,还是勾起了大家对春晚喜剧的浓浓情怀。
对很多人来说,对喜剧的最早感知,都来自春晚。
比如,在我的印象里,看过最早的默剧不是憨豆先生,而是出现在1983年春晚的小品《吃鸡》。
舞台上,王景愚老师的动作、微表情丰富至极,没有声音、没有旁白,但你就是能读出情绪。
不可否认,王景愚是默剧表演的巅峰。但我以前并不觉得好,直到昨天重看,才发觉自己的无知。
因为这里,有喜剧的境界。
在表演时,即使台下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淅淅沥沥,他也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呈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这是信念。
王景愚老师开创先河,在曾经不被大众熟知的领域深造,即使外界反对声一片,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是无畏。
表演就是凭借这种无惧无畏的气,点着一盏灯。
可近几年,有很多喜剧闹了笑话,比如恶搞版《白蛇传》、强行搞笑版《李茂换太子》……
风骨没了,气就没了,灯也就灭了。
如今再回首,关于喜剧,我们丢了不止一点点。
时间倒回40年,在中国喜剧的空白期,陈佩斯挑起了大梁。
但当时,喜剧并不受欢迎。
陈佩斯作为老艺术家陈强的儿子,接住了父亲的衣钵,1979年父子搭档演了部喜剧《瞧这一家子》。
影片一出,备受关注。
陈佩斯一瞧,得,喜剧市场大有可为,于是一个猛子扎进去,开始在喜剧的海洋里狗刨。
1982年,电影《夕照街》上映,如此便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喜剧系列电影“二子系列”。
但不管喜剧在大荧幕多受欢迎,却始终走不进千家万户。
焦头烂额之余,“天降”朱时茂。
1983年搬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朱时茂和陈佩斯,因为共用一部电话,成了能聊上几句的朋友。一来二去,俩人一拍即合开始创作喜剧小品。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将《吃面条》带到了春晚的导演组。因为太过搞笑,差点儿没能过审。
这个小品压了很久,直到大年三十那天,《新闻联播》结束后,春晚导演黄一鹤咬了咬牙找到陈、朱二人忐忑地说:
“没有领导点头,但也没有领导摇头,我决定让你们上,但千万不能出错。”
两人忐忑登台,导播亭冷汗淋漓。
没想的是,上台后,贼眉鼠眼、畏畏缩缩的陈佩斯搭档文质彬彬的朱时茂,加之内容有趣、表演生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小品竟成了经典。
小品大火,陈佩斯和朱时茂也一炮而红,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即便如此,陈佩斯依旧不知喜剧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直到他在拍摄电影《少爷的磨难》时,他有一幕在光着脚追汽车,脚被路上的石子硌得生疼,面部扭曲表情狰狞,而周围的围观群众笑得前仰后合,此时他心下了然:
“喜剧演员是在用‘卑贱’取换观众的笑声。这‘卑贱’,来自于揭开自己的伤口、放下尊严和骄傲。”
但与陈佩斯不同的是,赵丽蓉作为喜剧演员,多了一丝风骨。
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影后,赵丽蓉常挂在嘴边的是:“这个杯那个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这个奖那个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所以在创作喜剧时,赵丽蓉围绕着的不仅仅是好笑,还有深度。
这深度可以是社会现状,也可以是世间百态。
于是,1988年,第一次登上春晚的土萌老太赵丽蓉就俘获了亿万观众的心。
与如今“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不同,曾经的喜剧以嘲讽、欢乐为主,深刻、好哭为辅。
而“赵丽蓉式喜剧”可自成一派。
1993年,赵丽蓉与郭达、蔡明合作出演的小品《追星族》,用诙谐幽默的家庭生活方式,讲述了追星女孩的卑微。
时隔多年,台词依旧戳追星女孩的肺管子。
我们冒着大雨,捧着鲜花,在马路边等着他。
你看,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啊!
他们用幽默的方式阐述现实,结尾不用好哭,但要能咂摸出滋味儿。
还有《打工奇遇》,赵丽蓉饰演的淳朴老太太本想学点儿本领,没想到碰上了哄抬物价的黑心老板。
在斗智斗勇爆笑连连的闹剧中,老太太选择向物价局打电话告发。
时至今日,哄抬物价的依旧时有发生,而那句“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也成了一句笑中带刺的嘲讽。
作为评剧演员,赵丽蓉吃过苦,她知道笑有多可贵,在那个年代,笑比哭难多了。
与赵丽蓉相反的,是赵本山。
赵本山早年间在山间地头演出,条件非常简陋,为了挣口饭吃,他能将尊严扔进泥里,笑着踹上两脚。
25岁那年,赵本山在《摔三弦》中,将盲人饰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经此一战,名声大噪。
被顺势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后,赵本山与潘长江搭档出演《大观灯》,创造了300多场、场场爆满的空前盛况。
1987年,姜昆看了赵本山的节目,当即拍大腿要将赵本山带出东北。在姜昆的力荐下,赵本山初入春晚。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央视春晚连续三年拒绝了赵本山。
首次亮相的,是赵本山的小品《相亲》。
他饰演了一个农民,耍贫、搞笑又质朴,在插科打诨间让人爆笑连连,这个小品成了荧幕经典。
自此,这个其貌不扬,操着一口东北大碴子口音的小品演员,在春晚舞台上守了21年。
不得不说,本山大叔撑起了喜剧小品的半壁江山。
他从农村走来,带着乡土文化登上大雅之堂。白云、黑土、高粱……无一不是他的创作灵感。
当他带着《红高粱模特队》走上舞台的时候,屯子里发生的事儿,就出现在了观众视野里。
而《不差钱》《卖拐》《送水工》也是个个深入人心。
在赵本山式喜剧里,有扮丑,有煽情,有讽刺,有洒狗血……
但总而言之,他的喜剧没有脱离他说的那句:
“在一个很多人都戴着假面生活的社会里,有时候说实话就是笑话。”
有人评价,中国喜剧从此开始步入辉煌,殊不知,这些已是巅峰。
对曾经的喜剧演员来说,喜剧应该是苦难生活中的一点甜儿,但如今这点儿甜,却越来越咸。
若说喜剧,势必不能将喜剧小品、喜剧电视剧、喜剧电影分开来,毕竟搞喜剧的都是这些人。
1997年,陈佩斯的《好汉三条半》,本想刷新中国喜剧,没想到碰上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结局可想而知,满盘皆输。
自此,陈佩斯淡出观众视野。他与喜剧,就是大闹一场,又悄然离去。
《甲方乙方》开创了贺岁大片的先河,同样也揭开了喜剧背后暗藏悲剧的面纱。
比如牛老板想吃苦,被流放到穷山沟,为了填饱肚子,他偷吃了整个村的鸡。
在夹缝中求生后,他穷不是为了锻炼人的坚韧,而是对生活的无可奈何。
片子里的人,都想做一场好梦,梦里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梦再好,终究得醒。
《甲方乙方》的成功,让很多人瞄准了喜剧行业。于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喜剧类影视风生水起。
首先要提的就是葛优。
但是葛优的优势,一半是演技,一半是因为长相有特点。
米家山在为电影《顽主》选角时,一眼就看上了秃秃的葛优。
当即决定,就他了,长得就好笑。
《顽主》捧红了葛优,葛优顺势被《编辑部的故事》选中,冯小刚说:全中国只有葛优能演李冬宝。
果不其然,《编辑部的故事》的葛优大放异彩。
有人说:这么丑还这么会演,难得啊。
你看,古往今来,还是观众最损,夸人演技好还得嘲一下颜值。
但新王总能赶超旧王,而这个新王就是黄渤。
黄渤的出现,将既贴近生活又略带傻乎乎的糙汉子带进观众的视野,井盖里的黑皮、自行车手耿浩、光棍养牛汉牛二都被他演得入木三分。
观众说,给黄渤一个镜头,他能还你一个影帝。
在一众丑角里,横空出世了一个颜值天花板——沈腾。
不要笑沈腾现在看起来像个发福大叔,曾经,他可是一枚小鲜肉。
2012年,沈腾首登春晚舞台,在开心麻花团队的创作下,献上了喜剧小品《今天的幸福》。
郝建这个名字刻在了人们心里。在此之后,沈腾奉献出了一个个爆笑的梗。
沈腾出现后,小品、电影基本上都被他承包了。
短短几年间,他一跃成为踩在观众笑点上的男人,含“腾”量成了收视保障。
但如果深究,你会发现,不管是含腾量的电影还是含麻花的电影,都是一个喜剧路子——逆袭+强行搞笑。
与强行搞笑不相上下的,是强行好哭。
近几年的喜剧系列综艺,大多都逃不出一个定律——喜头悲尾。
举个例子。
《欢乐喜剧人》从开始的无厘头、搞笑,慢慢变成了以哭为主。
郭阳郭亮的小品《我们仨》,简直就是摁头强哭的典型。
好好的喜剧综艺,变成了悲剧演绎。
这哪是《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这分明是《好哭悲剧人》《悲剧总动员》。
喜剧已经变味儿了,从让观众笑得花枝乱颤,到现在变成了让观众哭得花样百出。
杨树林也曾经调侃过《欢乐喜剧人》的赛制:
“能得总冠军的作品一定要煽情,为什么前几季没有得总冠军,因为煽情煽得不到位。”
这不是不合理,而是相当离谱。
“喜剧天花板”陈佩斯对此依旧不满意,说了句:“现在的喜剧演员,只注重结果,没有过程。”
喜剧崛起的时间不过30年,喜剧新人就忘了喜剧的意义应该是让人们抛下工作的疲惫、社交的虚伪,释放压力发泄情绪。
就像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曾经说的:喜剧要给老百姓带来欢乐。
不可否认,《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现前,国产喜剧已经将悲尾“卷”到巅峰了。若不榨干观众的最后一滴眼泪,这个喜剧就是白演。
但是,不管是编剧还是演员,他们似乎都忘了,喜剧之所以叫喜剧不叫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得让人笑。
无厘头洒狗血也好,聚焦社会让人心生感慨也罢,不管怎样,首先得让人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做得很好。
比如第六期中,《父亲的葬礼》这个作品,简直就是一个大离谱。
小品的故事逻辑是父亲去世后,各路亲友团前来悼念。
第一位是父亲单位的主任,他嘴里的父亲是受人尊重的老师傅,大家对他尊敬又热爱。
第二位是社会老妹儿“十三”,她嘴里的父亲是个正义感十足、善于捐助的大佬。
第三位是科学家爱因斯,他嘴里的父亲是个学术大佬,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公式理论。
第四位是来自草原的半人马,它告诉儿子,他的父亲曾在大草原击败羊人族。
等会儿,半人马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前半段,父亲的一生是离谱,半人马出现,父亲的人生是离了大谱。
当然,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毕竟葬礼最后,土星都赶来了!
你没看错,就是盘踞在银河系中的土星……
看完这个小品,我满脑子都是:这是什么啊?哈哈哈哈哈,这是什么鬼!
当然,发出尖叫的不止我一个,连徐峥都一脸蒙。
但其实,不管小品中的父亲呈现出了哪一面,最后要表达的就是——爱。
他深爱儿子,所以默默努力成为榜样,即便工作很忙,也要成为更加优秀的那一个,因为他想成为儿子的骄傲。
这个小品里,没有强行煽情,只有无厘头的搞笑。但最后,我却能感到幸运。
因为我还有机会,认识自己爸爸的更多面。亲人之间,不该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总说普通人需要喜剧,是因为开心是所有人的刚需。
而那些喜头悲尾的喜剧作品,只能让人短暂笑一下,然后忘乎所以。
真正的喜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李诞给出了答案:喜剧是真诚。
不仅真诚,还有共鸣。
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作品里,每一个点,都是在戳普通人的心脏,当然更戳了咱编辑们的肺管子。
比如深夜10点,领导打来电话催稿,大锁拍着胸脯保证:“今晚12点之前必交稿,交不上我是狗。”
事实上,他的内心OS:赶明儿再说吧!
比如看到热搜大瓜的时候,根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打开手机刷刷刷。
沉浸式遨游在瓜田,像一只上蹿下跳的猹,但是瓜越吃越多,一看时间,完蛋,半夜……
虽然距离12点还有一分钟,但是大锁想要弥补没写稿子的内疚。
万万没想到的是,“深夜emo”不期而至。
大锁突如其来伤心慨叹:“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时间都去哪儿了》戳穿了网络是如何“杀死”我们、占据时间的。
网友纷纷评论:
太真实了,这是谁又被安装上了二十四小时监控?
救命,阿抖的emo简直给我笑呕了。
在看到这样的作品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类似的套路逗笑。
没想到的是,我竟在这些小品里体会到了“没心没肺,快乐加倍”的喜剧奥义。
鲁迅形容喜剧,是把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让它们在喜剧中被变成了笑点,反过来治愈我们。
虽然快乐很简单,但是笑比哭难。
所以好的喜剧总有悲剧的内核,不是强行煽情,而是放大了普通人的倒霉、崩溃时刻,让人联想到现实。
喜怒哀乐能传到耳边,尽收眼底,真实与虚幻相连,嬉笑伴随着悲凉。
一切始于喧闹与滑稽,止于悲楚与怜悯。
这才是生活,这才是喜剧的底色。
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小品吗?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2年第3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那里有一群老派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欢迎关注。当世界下沉,我们阅读。转载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