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7岁男孩考场砍伤3人,背后原因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发布时间:2022-01-24 10:38:44来源:父母堂
作者:小树妈妈
来源:成长树(chengzhangshu99)
1
日前,看到一则特别让人唏嘘的新闻。日本大学升学考试首日,一名17岁少年持刀闯入东京大学考场砍伤3人。
被砍伤的人中,有正准备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17岁高中女生和18岁高中男生,还有一名72岁的学校工作人员。
整件事最让我震惊的是砍人少年的供述。
他正在读高二,与被砍伤的人素不相识。之所以在日本高考这样重要的日子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动机仅仅是自己学习不顺,想要犯案求死。
17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
但是在他的眼里,学习不顺就是人生无望,就要拉上其他人一起下地狱,这是何等的扭曲。
案件发生在日本,但是这种心态离我们其实也并不遥远。
这几年陆续有很多起青少年伤人或是自伤的新闻。背后的起因都差不多。
有些孩子成绩极为优异,但到了大学就失去目标和方向,成为了「空心人」,陷入困顿迷茫;
有些孩子在父母眼里很乖巧,却心理压力极大,抑郁倾向严重;
有些孩子,有才华有潜力,但总为一点小事钻牛角尖,自残甚至自杀;
孩子们年纪轻轻就开始失去了真实的自己,分分分,似乎真的成为了很多孩子的命根。
想起前几天看到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去上海面试学生的经历。
这些学生的申请材料和个人表现都相当不错。
每个人都成绩优异、有突出的艺术特长、拿过至少市级二等奖以上的各类科技创新奖励,而且都热心公益事业。
看着这些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秦院长却说自己有一丝遗憾:
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他提到2个面试的细节:
一个学生上来就说「子曰……」,他打断了这个孩子。
问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后接着说「子曰」。
他再次打断,告诉那个孩子: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
结果那个孩子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还有另一个女孩等着他提问,秦院长说: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女孩没有料到秦院长提出这种问题,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几乎要哭了出来。
秦院长说最让他感到吃惊的,是当他问这些学霸孩子「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说,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图片来源:电视剧《你好,旧时光》
看完秦院长的话,与日本的17岁男孩考场伤人的事件,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件事:
高竞争高压力之下的教育,正在给相当一部分孩子身上埋下隐患。这个隐患爆发的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违教育的初衷。
从世俗的角度看,这些孩子衣食无忧,有些人甚至成绩优异,应该算是一种成功。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没有目标感的孩子,又很痛苦。
好像从没有一代孩子学得这样累、懂得这样多、承受这么多期望,但是又有这么多的焦虑和困惑。
图片来源:电影《唇上之歌》
2
很多孩子没有细想过,
考大学是为了什么?
去问每位父母或孩子对学业上的期望是什么,最常见的就是「考个好大学」。
但是考入大学之后的事儿,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深入去想过。这些16岁到20岁之间的孩子,很多人都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前段时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很多孩子大学专业都是盲选的,父母和孩子并不太知道各热门专业的优势劣势、专业课程、就业前景和适宜性格。
这段话得到了很多妈妈的认同,甚至我们办公室的姑娘小雅也聊起来,她本科最开始学的是法律,后来实在吃不消,又转了新闻专业。
至于说为什么当初会选法律专业,纯粹是一时兴起。
她高中的时候,有部偶像剧《何以笙箫默》正在热播。里面的男主角是学法律的,看上去帅气多金,所以她就觉得学法律应该挺好。
结果上了大学才知道,真实的生活跟想象完全不一样,自己也找不到目标,只好拼命转到一个愿意接收她的专业。
图片来源:电视剧《何以笙箫默》
好在她本人的高考成绩不错,学校规定也比较人性化,转专业还算顺利。
但是很多孩子可能没有这么幸运,辛辛苦苦考出了一个好分数,但因为对专业不了解,盲选之后整个大学4年都在痛苦和后悔中度过。
我们的孩子,寒窗苦读12年,只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
但是考大学是为了什么、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自己想为之奋斗的事业方向是什么,并没有人引导孩子想过。
3
孩子考上了大学,
毕业之后呢?
这两天还有一个新闻登上了好几次热搜,标题是——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
新闻中说,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学子进入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
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了体制内。
其实毕业生去哪里工作,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清华的毕业生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最出色的一群年轻人的选择。
想起某次节目中专家团对清华学霸梁植说过的一段话。
当时梁植是清华博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是学校风云人物。
但梁植很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
专家团驳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我们常说人各有志,但现在的现实是,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志」。
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有个好工作。
至于这份工作是什么,这份工作在哪里,孩子们并不太清楚。
这一路,他们背负着家长的期望,接受着学校老师的教导,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似乎已经失去了关注自己内心的能力,失去了跟真实的自己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4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不可否认,现在的大环境有特别现实和功利化的部分。别说是孩子,连我这个成年人也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偶尔感到迷茫和焦虑。
我们一边不希望孩子围着分数转,但是高考的指挥棒却又让我们很难停下来。
心理学家陈默曾经把中国的孩子,比作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
如果有一只笼子,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
很多家庭都希望孩子有意志力、自主力、内驱力,但是却一直在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密密麻麻,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在父母控制和监督之下的孩子,是很难发展出意志力、自主力的。
凡事都过犹不及,只有掌握好尺度,不断调整节奏,才会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经常在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这个答案可能很宽泛,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好的教育一定不是只培养出会考试的孩子。
好的教育下,这个孩子一定要是生命旺盛的、灵动的、有自由意志独立思想的完整的人。
也愿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可以联手,共同培养出更多这样的孩子。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成长树(chengzhangshu99),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好课推荐—
姜振宇,帮你搞定孩子青春期难题
最强大脑,记忆力提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