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第一次期末考试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快乐教育输了,佛系爸妈败了……
发布时间:2022-01-20 10:11:14来源:家长慧
点击上方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以下为正文:
作者|可乐妈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学校的期末考试陆续结束了。
作为“双减”实施后的第一次大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对这次考试无比关注。
然而,拿到成绩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前几天,我还在后台看到了这样一则留言:
“我最近真的好焦虑。
记得‘双减’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我还挺高兴的:
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周末也不用耗在补习班了。
可谁知,期末成绩一出,以前稳居班级前十的他,这次好几门连80分都没有。”
随后,这位妈妈又补充道:
“平时,我问他最近学习怎么样,他总说‘学会了’;
考完试,我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也说‘挺好的’。
可为什么成绩会退步这么多呢?”
事实上,这种情况绝非个例。
“双减”前,很多孩子凭借着父母的催促,老师的监督,机构的“加餐”,往往都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
但同时,也隐藏了不少自身的问题。
直到“双减”落地后,这些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
正如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双减”减轻了孩子的负担
也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业数量大幅缩减了,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考试次数减少了,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
然而,尽管没了作业的加持和考试的压力,有的孩子依旧严格要求自己,每天专心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
可也有不少孩子,开始逐渐放纵自己: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不复习,整天想方设法玩游戏……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三个月前,河南驻马店,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11岁。
他们先用奶奶的信息注册了游戏账户,随后,又骗奶奶是考试需要,通过了人脸识别。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花光了父亲22万的死亡赔偿金。
看完新闻,只剩下一声叹息:
当那些自律的孩子正在拼命划桨时,另一些孩子却开始松懈、日渐堕落。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同龄人远远抛在身后。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数学公式:
这一公式,放在孩子身上同样是成立的。
1.01就代表了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坚持一整年,孩子将会取得飞跃式的进步。
而0.99则代表了每天懈怠一点点,经过了日复一日的更迭,孩子终将被打回到原点。
每天是学习还是玩游戏,短时间内看不出差距。
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沉淀,到了期末考试的那一刻,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对孩子的成绩影响最大的
不是学校,不是机构,而是家庭
同样的老师,相同的教材,为什么有的孩子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却只能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呢?
说到底,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家长。
最近,有一对学霸双胞胎火了。
2018年,哥哥李世乾以667分的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弟弟李世坤以654分考上了四川大学。
如今,兄弟俩双双被保送至北京大学。
哥哥擅长科研,本科在校期间,曾连续三年综合排名第一,获得了10余项国家级、校级奖项,发表了2篇SCI论文;
而弟弟的实践能力更加突出,大学四年,获得了20多项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
学霸并非是天生的。
这种“复制粘贴”般的优秀背后,其实是家庭的悉心浇灌。
从小到大,“乾坤”兄弟的家里都没有过多的苛责,没有成篇的大道理,有的只是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学习时,父母就在一旁看书,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失落时,父母第一时间帮孩子找原因、做分析。
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爱和接纳。
这便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副主任胡平平说:
“国际上和我们都做过学生分数的检测,影响它的因素第一个是学生家庭和本人,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个体差异,占60%到65%的份额,这是左右分数最大的因素。
第二个是区域生态和氛围,以及区域给教育提供的支持,占20%到25%左右;
第三个才是学校,影响只占10%到15%。”
特别是现在:
校内不断减负,机构逐渐退出,但家庭教育的占比却越来越大。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永远的“第一责任人”。
那些学校没办法顾及的,老师没办法覆盖的,都需要父母用汗水去填补其中的空白。
唯有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洞悉“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孩子才不会在虚度光阴中,坐上通往平庸人生的滑梯。
在教育的道路上
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曾经,我也是一位“佛系妈妈”。
总觉得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死活就是不学,家长又能怎么办呢?
直到身边一位当老师的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孩童时期,本来就是最没有自控力的时期。
这一阶段,他们真正擅长的是知难而退,是半途而废,是避重就轻。
让他们认认真真做半小时题或许做不到,但通过撒娇、耍小聪明逃避学习,他们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高手。”
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是感性的,是情绪化的。
他看不到未来十年、二十年那么远,只知道眼前的快乐最重要。为了一时半刻的欢愉,他会察言观色,一步一步试探家长的底线。
如果父母光指望孩子自觉,看似是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信任。
实际上,却让他一点点丧失了未来的竞争力。
更悲哀的是,等他长大了、懂事了,还会埋怨父母当初没能尽到责任。
还记得《家有儿女》中那段经典的对白吗?
刘星问妈妈:
“妈,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
妈妈说: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报那班,想让你学,是你自己不好好学啊!”
刘星反问道:
“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了?那时候我还小,我不懂事,您还不懂事吗?”
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孩子可以任性,但是父母永远不能。
没有天生就自觉、自律的孩子,有的只是狠下心严格教导孩子,并能够长期耐心监督孩子的父母。
真正的优秀
都是父母管出来的
西奥多·罗斯福有一句经典的名言: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
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绝不是动动嘴就够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用心引导,做好以下三点:
1.父母以身作则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有个小男孩翻看了妈妈的学习笔记后,突然开始抽泣,把头埋在妈妈怀里哽咽地说:
“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好好学习。”
网友纷纷留言表示:
父母的正面榜样,胜过一切说教的言语。
孩子或许不听我们的话,但他一定会模仿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每天回家后,父母少玩手机,最好不玩。
不要让孩子觉得,凭什么你可以不自律我却不行。
2.趁早立规矩,并严格执行它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谈到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这样说道: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督促他养成好习惯。
这个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
等他定型之后,后面的路自然就好走了。”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3到6岁定为“潮湿水泥期”。
在这一时期,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能被很好的塑造。
而到了7到12岁,就进入了“正凝固的水泥期”,这时候孩子85%到90%的性格、习惯都已经形成。
以后再想改过来,就变得很困难了。
因此,父母要尽早给孩子立下学习的规矩,并严格执行。
让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父母24小时的监视。
3.给孩子设立“停工期”
心理学研究发现:
比起一直忙于处理各项任务的人来说,那些懂得适时给大脑“放个假”的人往往更能抵御住诱惑,专注自己的任务。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停工期”。
停工,并不意味着要玩游戏、看电视。
可能是冥想、小睡,或是单纯做做白日梦,让大脑放空。
总之,只有当孩子身处松弛有度的环境中,他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持续地进步。
再聪明的孩子,父母不监督、不培养,最终也难成大器。
小时候,父母用外力约束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能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这虽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上限有多高,但至少可以保证孩子的下限不会差。
最后,我想向大家分享心理学家贺岭峰在演讲中说的一段话:
有一回,他女儿数学考了59分。
不敢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就用手捂着成绩,要他帮忙签字。
看到试卷上鲜红的59分时,他虽然心里一沉,但还是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女儿分析道:
“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拔性测试,另一种是诊断测试。
你看,你们班那么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他们没诊断出任何问题。
而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找出、改正,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一番话深入浅出,听得人豁然开朗。
事实上,作为家长,时刻要记住一点:
平时的考试都是用来发现问题的。
孩子成绩差,问题不只在自身。
只有做家长的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误、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成长起来。
因此,无论孩子的成绩怎样,都请坚定地告诉他:
“孩子,乾坤未定之前,人人皆是黑马,一切都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
未来的日子里,妈妈都会和你一起努力。
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过程交给自己,把结果交给时间。”
所以,这个寒假,请家长们一定要站在孩子身边,专注地和孩子一起改正,一起努力。
相信待到开学那时,自会有一番好风景!
写在最后: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并把我们标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的推送了!比心!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欢迎大家欣赏中小学生的原创作文,给小作者一个点赞鼓励。点击阅读:
如你有更多关于育儿的问题,可进入我们的家长论坛发帖咨询!我们的老师会及时帮助你!(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