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以真实力量致敬英雄和时代,《超越》打开体育竞技题材剧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19 21:44:34来源:综艺报

吴庆红拿着蛋糕去给江宏庆祝十八岁生日,一群少年“举杯”发誓要拿冠军;陈敬业推着轮椅上的江宏来到训练馆,待他离开时,江宏趴在冰面上抽泣;陈冕站在冰面上对陈敬业喊出“我很享受这种超越自己的过程”……在这些跨越时空的动人画面中,观众能强烈感受到两代运动员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以及体育精神的薪火相承。

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励志体育竞技剧《超越》正在央视一套、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播出,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同步播出。在三代短道速滑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中国运动健儿的奋斗历程与逐梦故事点燃观众的观剧热情,引发大家对冰雪运动的关注。不少观众被剧中所诠释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所感染。

这两年,市场上不乏体育竞技题材作品,《超越》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不仅源自其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拍摄手法上的创新,更得益于其以更高的格局和视野,诠释了新时代下“超越”精神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中国短道速滑从崭露头角到成长为世界顶尖的光辉历史,更彰显了新时代“体育强则中国强”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双时空交错叙事抚今追昔话“传承”

作为一部体育竞技题材剧,《超越》的视野是开阔的,没有聚焦单独个体的成长之路和高光时刻,而是将故事置于更大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展现“北冰南展”战略下,南北冰上运动蓬勃发展的全面图景,另一方面展现短道速滑运动三十年,老中青三代教练员、运动员拼搏奋斗的追梦历程。

《超越》洋溢着浓浓的“精气神儿”,一方面得益于体育题材自身所带来的“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与该剧的叙事手法密不可分。该剧没有选择常规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两个时空双线并进。

1989年这条故事线比较厚重,展现了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起步阶段。吴庆红(马丽饰)一开场便在冰封的松花江上摆摊“有奖滑冰”挖掘人才。当她发现郑凯新(沙溢饰)是个好苗子后,亲自上门邀请他加入短道速滑队。当时的黑龙江多数人会滑冰,但没有多少人了解短道速滑这项运动。郑凯新一开始是拒绝的,当“倒爷”或去南方才是他的理想之境,最后在母亲的开导下他勉强加入专业队。

相比中国的“大道”选手在20世纪60年代便收获世锦赛金牌,彼时的中国短道只是个“小学生”。随着剧情推进可以看到,以陈敬业(胡军饰)、郑凯新(沙溢饰)、江宏(张国强饰)为代表的这一代短道速滑人多数在做奠基工作,拿奖牌出成绩的路上面临诸多困难。“黑龙短道,金牌闪耀,龙江速滑,奖牌全拿。”这句剧中频繁出现的台词,也是那个时代运动员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2014年这条故事线更加灵动轻快。陈冕(李庚希饰)对滑冰颇有兴趣,即使父亲陈敬业以“没有天赋”阻挠她加入短道速滑队,她依然坚持梦想,以满腹热爱和日复一日的努力让自己站上冰场。“我很享受这种超越自己的过程。”陈冕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时代运动员的心声,他们因热爱而滑冰,拿奖牌固然重要,但同样享受超越自己的过程。

转变的不仅是运动员的心态,这时中国冰雪运动之炬已被点燃,在推进了20多年的“北冰南展”与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孩子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1989年黑龙江小伙郑凯新无奈加入专业队,眼下的青岛队招新报名处人头攒动。从上级市政府到各界社会人士,对短道速滑运动都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北冰南展”战略正在积极推进。

“过去”与“现在”两条叙事线并不割裂,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一方面,它让《超越》的叙事更具张力,审美更为多元,运动、青春、年代、成长、友情……剧情更具吸引力,观众的共鸣点更多。另一方面,从“过去”到“现在”,《超越》为观众呈现了中国短道速滑三代人的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串联起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脉络。

虽然时代不同,但两支短道速滑队都面临招募新人、组建队伍、团结队伍等问题,运动员都面临入门、瓶颈、受伤、退役的过程。在双时空叙事中,《超越》让今人更深刻感悟到老一辈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付出和牺牲,也让今人更自豪于当下的体育环境、取得的成绩,激起观众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动力。

平凡中抒写伟大群像中塑造英雄

在《超越》的第一集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钉字牌时,由于“队”字的耳刀旁没了,所以只能钉成“短道速滑人”,当他们因此被嘲讽时,教练吴庆红赋予这个名称新的内涵——“哪个队不得先有人才能组成队。”在后面的剧情中,郑凯新在雪地里捡回丢失的耳刀旁重新钉上去,短道速滑队的字牌重新被擦亮,黑龙江短道速滑队也更团结。

《超越》之所以成功,无疑因为这里有“人”,这个人不是个人,不是某一个冠军或英雄式人物,而是一个个热爱冰雪运动并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普通人,是一代代为冰雪项目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平凡却伟大,他们赋予“英雄”新的定义。

英雄是普通人。郑凯新和陈冕都是“误打误撞”进入省队的运动员,郑凯新属于“天赋派”,但他也必须经过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提升专业能力;陈冕是“努力派”,她虽然有一个当短道速滑教练的父亲,却被父亲早早判定天赋不佳,也因此梦想一度远离,但她没有放弃,一直在超越自己。《超越》对人物的塑造没有走“菜鸟”成长逆袭的爽剧套路,而是着重展现运动员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表达“普通人通过努力也能成为英雄”的价值观。

同时,该剧把运动员当做普通人来刻画,而非脸谱化的“伟光正”。陈敬业很努力,郑凯新更有天赋。当被郑凯新后来者居上时,陈敬业的内心很复杂。他有强烈的危机感,同时也有嫉妒心。这是他作为运动员的“瑕疵”。不避瑕疵,才会有人性的超越,直面人性的弱点,才会成就运动员大写的人格。《超越》能呈现这种“瑕疵”,殊为难得。

英雄不是一个人。《超越》展现的不是个人成长,而是群体奋斗。除了运动员,教练员、浇冰师、陪练员,以及默默奉献的其他工作人员,都在为冰雪运动贡献力量。每个为最终成绩付出心血的人都是英雄。随着剧情发展,陈冕将进入国家队接受训练,她会在那里接受更加科学、专业、系统的训练,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指导精细化到步频、摆幅,这背后是大量专业团队人员孜孜不倦的付出。所谓超越,正是由千万个平凡的,同时却是伟大的普通人共同完成的。

英雄不一定要拿冠军。对于运动员而言,拿奖牌、夺冠固然重要,但训练过程中的自我超越,以及为一项事业默默奉献的过程同样珍贵。吴庆红、陈敬业、江宏等剧中的很多人都不是冠军,但他们为短道速滑运动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敬佩。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普通人生,都只有少数人能走上巅峰,但“超越自我”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这也许正是《超越》想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内涵。

写实质感铸精品民族自信引共情

《超越》之所以能呈现出高品质的品相,在于其于创作源头便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观众能从中深刻感受到来自真实的冲击和洗礼。

该剧以我国短道速滑项目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中国短道速滑人在3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对老牌冰上运动强国的超越,走向世界冠军。

从内容选材上,《超越》不回避稚嫩与失败,不夸大进步与成果,截取短道速滑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人才选拔理念、训练方式、参赛经验等重要转折点进行刻画。例如,人才选拔理念上,陈敬业和郑凯新产生了较大冲突,陈敬业认为应选择有天赋、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基础扎实的队员,而郑凯新则认为天赋固然重要,但通过后天努力同样有机会超越自己,超越对手。

对运动员而言,伤病是一身之敌。江宏在一次意外的伤病后,不得不结束职业生涯,这对他来说是身心的双重打击,但他后来转型做了浇冰师,同样在为自己热爱的冰雪运动做贡献;年轻时的陈敬业长期忍受膝盖和腿的伤痛,为了能坚持训练他一直服用止疼药;剧中还有一些因为外伤和精神压力而“伤仲永”的天才选手。《超越》非常写实地展现了运动生涯的不易。

在《超越》的每集结尾处,都有一分多钟对真实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讨论这集故事的核心情节,比如“天赋”“受伤”“不甘”“梦想”等。谈及“天赋”,黑龙江短道速滑队教练员张莹认为,好多天资不是很高的运动员反而更任练;谈到“不甘”,前国家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刘秋宏表示,很多运动员受伤后心里会害怕,反复问自己到底继续练还是放弃?谈到“梦想”,有人想当教练,有人想拿金牌,有人想一直练下去……这些来自真实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心声,打开了该剧在叙事上的另一个维度,精彩的故事辅以真实的采访,让故事主题和情节更打动人,引发大众情感共鸣。

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根本,在于创作者的创作态度,只有“诚”的态度,才可能尽享独特的艺术资源,捕捉到“独”有的创作对象,生成“彩”的艺术效果。《超越》正是这样一部诚意之作,以真实的力量丰富情感细节,强化主题表达,致敬英雄和时代。这种真实的力量,也源于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民族自信。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不再错过精彩文章,欢迎将“综艺报”设为“星标”


购买请见微店

推荐阅读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