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朝阳爸爸的自白:最难申请季,我如何把孩子送进卡内基梅隆...
发布时间:2022-01-09 11:24:58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12月的美本早申结果,offer发放数量直线下降,卡内基梅隆录取名额更是直接砍半,只有32枚。而朝阳男孩邓陆阳则逆流而上,拿下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学院的offer。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父母的培养,而在他们的眼里,儿子只是万千普通孩子里的一员。
作者:暖暖
本文原文来自:阅读第一
微信号:Readfirst
“我站在聚光灯下,手拿吉他,面对着拥挤的人群演奏,但颤抖的手指却让我错过节拍。我看到人潮开始消散、手机屏幕随之点亮,礼貌的掌声也在结束时响起。成为‘摇滚明星’?我失败了...”
在文书中直言不讳地谈及自身失败经历,这在不少人看来是十分冒险的做法:如果缺乏精彩的收获和反思,很可能适得其反,给招生官留下糟糕的印象。
但朝阳男孩邓陆阳偏偏逆势而行,在他看来:没有顶尖的学术成绩、也没有亮眼的大赛奖项,比起精英学霸,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学生,与其在文书里谈成绩,倒不如真实地做自己,让招生官看到自己坚持与成长的一面。
或许正是这份独特与坚持,让邓陆阳被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所青睐,拿到早申阶段offer,在今年九月入学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学院的一份子。
卡内基梅隆大学,其艺术学院常年排名全美前十,因跨学科教育受到大众追捧,创校以来培养出了10个奥斯卡奖、47个托尼奖与127个艾米奖。
关注留学的读者,相信都对今年的美本早申季有着深刻印象:美国名校大幅缩减录取名额,不仅藤校的录取人数向个位数看齐,顶尖高校们也选择了“战略性后退”。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今年早申录取名额相比去年直接砍半,仅向中国学生发放了32枚offer。
录取趋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从万千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拿到名校offer,普娃邓陆阳是如何敲开海外名校大门的?逆袭故事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家庭教育?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邓陆阳的父母聊了聊,探讨普娃逆袭背后,那些四两拨千斤的法门。
邓陆阳与自画像
01.
普娃成长史
谈及学霸,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冒出这些词汇:海淀、鸡娃、成绩优越、兴趣爱好充足、活动比赛奖项扎堆...
虽然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但邓陆阳可以说与我们认知里的学霸相差甚远,说得直白点,他就像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普通孩子:
小时候怎么也背不好唐诗,最简单的4句话也不行,父母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
从本地学校转去国际学校后成绩表现一般,很多时候只能拿4分(满分8分);
缺少竞赛经历,在奖项与排名上不占优势;
在学业科目上也没有表现出亮眼的特长...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是如此平凡的表现,怕早已成为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向“别人家孩子”取经,进而陷入“焦虑型鸡娃”的陷阱。
但邓爸邓妈显然技高一筹: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远离鸡娃焦虑,快乐成长;另一方面,他们也始终相信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特天赋,只是尚未找到正确的方式去发掘而已。
因此,家里十分尊重阳阳的兴趣爱好。武术、钢琴、游泳.......只要是阳阳感兴趣的活动,邓爸邓妈都会鼓励并支持他参与其中。
邓爸爸说道:“阳阳参加过最久且受益最深的活动,就是启行举办的暑期夏令营。独自一个人在海外呆上7周时间,这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阳阳不仅没抗拒,更是连续5年年年参与。
从最初的木讷、羞涩,到后面组建不同的乐队,在营地各式各样的大型活动上表演,在阳阳身上那像太阳一般逐渐耀眼的自信,让我们相信当初‘不盲目鸡娃’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夏令营上与伙伴们组建乐队表演
除了参加活动带来的积极反馈外,邓爸邓妈的自信也来源对孩子日常生活的观察。
曾经有一次,阳阳妈妈参加的合唱团要在音乐会上演出,于是爸爸带着一家人去捧场。
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在三四个小时里,姐姐和妹妹相继放弃听歌,转而刷手机或做别的事,阳阳却一直在聚精会神地听歌,这引起了爸爸的注意:
“你在听什么?”
“我在听他们合唱的差异,每个人的声音我听起来都不一样。”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更加验证了父母从小对邓陆阳的观察,阳阳是一个敏感而专注的孩子,他的特点非常合适在音乐和艺术上有发挥的地方。
邓妈妈陪孩子共同感受音乐
艺术爱好对邓陆阳造成的改变是巨大的。在文书里,他这样写道“回看在公立学校读书的那段日子,你几乎很难认出我。我承认自己是个学习不太行的人,成绩不好,也不爱社交,艺术创作成为我唯一的避难所。”
在兴趣爱好的帮扶下,邓陆阳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连续五年持续做作品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从原先的4分,提升到6分、7分,甚至最高达到过8分,一步步向前迈进,最终得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认可。
站在当下往回看,虽然邓陆阳在学业上的表现可能并不那么优秀,但在父母恰如其分的育儿理念里,他找到了能够构建自身信心的方法,并以此滋养着自己对万事万物热爱的心,默默汲取养分,坚持自我,在合适时机耀眼绽放。
02.
普娃父母的“有机育儿史”
通过艺术爱好获得名校青睐,实现逆袭,邓陆阳是幸运的,但这背后除了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父母的支持。
就像所有父母一样,邓陆阳的爸爸妈妈也曾为他的成长焦虑过。他们曾努力让他背古诗词,把他送到各式各样课外班去学习,希望能借此改变儿子学习差的现状。然而,这些尝试大多收效甚微。
在经历诸多挫折,看过一堆育儿书籍后,他们最终回归到了“有机养育”这条道路上来。
日常生活里的有机,是让事物按照最自然的样子生长。而在邓爸爸看来,育儿里的有机就像开一辆车,“我们要把驾驶位让给孩子,不是家长,也不是留学顾问来开车。我们可以作为乘客提供建议,但最后的方向还是要交给孩子把握。”
邓陆阳与伙伴在学校摇滚音乐节表演
带着这样一种态度来育儿后,一切就变得顺其自然了起来。
邓爸邓妈还是会送孩子去学艺术,但不会再去强迫他。比如说孩子不喜欢画画,就不会硬要把他送到油画大师那里学习,而是观察孩子的喜好,带他体验感兴趣的项目。
然而,这说起来十分简单的举动,对一些家长而言却难如登天。他们往往抱着“试一试,万一能成”的心态,带孩子奔波于多个兴趣班之间。
尝试无可厚非,但让兴趣班凌驾于兴趣之上,却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我们培养孩子艺术兴趣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许会有一些应试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提供给孩子一种对创造性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是音乐、绘画、下棋,只要是他的爱好就行,我们的目的是借此激发孩子的热情以及为热爱而行动的动力。
“对于阳阳的艺术创作,我们全程表态支持,但不会参与其中。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且他也有指导老师,我们(家长)只要保证老师和我们的对话是畅通的就行了。最多就是在阳阳作品展览的时候去欣赏一下,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其他我们也帮不了什么忙,他都是要靠自己去完成。”邓爸爸说道。
邓陆阳在展会上介绍自己的作品
除了优秀的育儿理念,邓陆阳的成长还受益于父母各自的角色分工。
在家庭里,邓妈妈是项目经理,负责沟通、活动(生活体验)与支持,像邓陆阳的吉他启蒙老师就是妈妈在幼儿活动上结识的;游泳、武术等活动,也是母子俩一起寻找与参与的。
邓爸爸则是担起了家里的“苦力活”,外出开车、搬运艺术作品等事情爸爸一力包揽。偶尔,邓爸也会客串起人生导师,给孩子们讲道理、讲理论、把控未来方向和分享工作上的故事和经历。
邓爸爸会陪邓陆阳一同攀岩
为了让邓陆阳能有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邓爸爸和邓妈妈鼓励孩子去选择综合性大学:
“我们鼓励阳阳选择综合性的大学,是因为他对吉他音乐和乐队的爱好是一种通用型爱好,他也做了很多摄影,数码艺术,和3D打印的雕塑等等,综合性大学里他可以接触更多不同的领域,而有机会成为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艺术家。”
邓妈妈很早就督促邓陆阳在择校上下功夫,所以阳阳花了不少时间去浏览各个大学的网页,而邓爸爸则帮助阳阳学习如何做选择,在学校官网查找各个专业的优缺点、罗列表格,还为孩子做了份能力评估,以找到最符合阳阳发展特质的学院与专业。
邓爸爸为孩子择校所做功课的部分截图
采访中,邓爸爸打趣道:“我们最早以为康奈尔是ED最好的选择,想不到邓陆阳自己发现了CMU这所大学,而且对于他未来做跨学科艺术家更合适,当时我们预估申请卡内基梅隆只有20%的成功率,却没想到成功了,而且是邓陆阳自己的选择,全家因此开心的不行!”
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笔者相信,就算与卡内基梅隆失之交臂,在这么优秀父母的帮持下,以及自身对于艺术的热爱与坚持,无论将来在哪,邓陆阳或许都能够闪耀成长。
03.
进名校如何四两拨千斤?
那普娃进名校如何四两拨千斤呢?在邓陆阳身上,我们发现了4点秘诀:
1.冲刺“早申请”
早申请轮(ED轮)的逻辑,是在头部高校里选择自己有20%-30%几率被录取的学校去做冲刺。
其中一点是不要找录取几率太低的学校,像普娃选哈佛就肯定不行。留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把池子放开到Top30-Top50,去选择那些学科或专业排名靠前并且自己踮起脚能够得着的学校,这样一旦被录取,就不会后悔说没有去申请心仪的学校。
另一点则是不要在ED轮进行求稳选择,尽可能把保底型学校放在常规轮申请,不然既错过了向上攀登的机会,也错失了常规轮的选择权,得不偿失。
艺术展览中拍摄自己的3D作品
2.面向“好学校”,备好“PlanB”
留学申请既考验学生的各项能力,也是对留学家庭心态的一场大考,不少留学家庭由于缺乏对留学目的的正确认知,很可能会在仓皇中选择一些陌生的海外保底学校,也就是所谓的“为了留学而去海外学校”。
在邓爸爸看来,读大学这件事并有没一个具体日期,不是说到了这一年就必须要读。留学的目的,是找到在节奏、价值观、职业观、专业方向和学习环境上都符合自己的“好学校”(不一定非要追求藤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慢下来”是可以被接受的。
早在今年申请前,邓陆阳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PlanA:面向卡内基梅隆冲刺;
PlanB:万一去不了中意的学校,选择GapYear一年,在这期间优化个人能力,提升申请竞争力,争取在来年能进入中意的高校。
3.理性看待“竞赛热”
随着名校申请竞争强度逐年走高,为了能在申请人中脱颖而出,不少留学生打起了奖项牌,在各种竞赛上发力,形成“竞赛热”。
虽然没参加过任何一场竞赛,却在早申阶段拿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offer,邓陆阳的经历正提醒了我们要理性看待“竞赛热”。
不论是提交作品还是奖项,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如何向招生官表现自己。是否参加大赛,其实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够拿到奖,而是你的特质是不是需要通过大赛拿奖来表现出来。
邓陆阳的作品“Suffocated”
用3D打印雕塑来表达由COVID19引发的精神窒息
如果是文科类学生,你的点子和特质也更适合用作品集或展览等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没必要挤到竞赛圈里去。
如果是理工科类学生,可能的确需要一些竞赛成绩来证明自己,但切忌形成“竞赛依赖”,因为名校需要的,从来不会是“做题机器”。
所以关键不是大赛,而是怎么能做一个有个人特质的东西出来。既能做出来,又能被认可。只要这两者都达标,那就可以放手去做。竞赛和作品的创作,就是让招生官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和孩子突出的特质。
4.在作品里“沉下心”
在邓陆阳所有的艺术品里,“永恒的玫瑰”是他最为得意的作品。
100支玫瑰,每支手作耗时10-15分钟,100支就要用掉20-25个小时。为了这个作品,邓陆阳每天一放学就趴在家里的桌子上做玫瑰,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完成。期间有过沮丧、有过焦虑,但一切负能量都被作品完成那一刻的喜悦所化解。
制作玫瑰中的邓陆阳
邓陆阳的行为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多此一举:明明有更简单的处理方式(买现成的塑料花/找其他人一起做),为什么要死板地自己上手做呢?
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效率,一场活动走个过场就能加入简历,速成作品与速成活动也比比皆是,但这些连自己都无法信服的作品,又如何能说服名校招生官呢?
或许,正是邓陆阳那沉得下心的坚持与对亲手制作的执着,契合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对于艺术家特质的定位,最终让他收获了后者抛来的橄榄枝。
04.
结语
不管听了多少胜者案例,不管看了多少育儿书籍,对于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来说,紧张与焦虑都不可避免,他们也会在潜意识里按照自己的期望与标准去培养孩子,也因此导致了不少悲剧的发生。
但培养成功儿童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家长们不将孩子进入名校当作一种荣耀,而是把他们的健康成长看成人生指标,支持、关怀、鼓励,为他们搭建一个足够自信的成长环境,并在关键时候做好灯塔,那孩子们在未来收获成功,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图片统一鸣谢:BananaCreative/香蕉艺术、启行·海外营、UPkid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