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近3个月13家公司被举牌 有上市公司被同行“相中”

发布时间:2022-01-08 14:33:44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本报记者桂小笋

    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近3个月(即2021年10月7日至2022年1月7日,下同)里,共有13家公司被举牌,其中,有3家公司的举牌方来自同行。

    对于此类现象,颐和银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杨勇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也会关注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举牌‘同行’的背后是,同行之间彼此更了解,很多人在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对于行业和举牌标的了解都要更深。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举牌是为了某种目的的投资,而不是纯粹的财务性投资行为,比如,未来不同公司之间业务能否协同等。”

    举牌方多元化

    从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举牌股东是多元的,包括产业投资者、阳光私募、自然人等,也有公司的举牌来自同行。

    “至于有些公司会举牌‘同行’,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如果举牌方有实力有资产有资源,对于举牌方和被举牌方长期来看都是利好。”有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

    有些增持行为出手迅捷,例如,2021年7月7日至10月8日,海螺水泥以自有资金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买入亚泰集团股份,截至10月8日,共买入亚泰集团股份占亚泰集团已发行股份数量比例为5.00%。

    而细究这些举牌方可知,有一些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比较频繁。去年12月份,西部建设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拟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引入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水泥)作为公司的战略投资者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前,海螺水泥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本次发行完成后,海螺水泥持有公司的股份将超过5%,“公司拟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引入长期战略投资者海螺水泥,全面提升公司实力。海螺水泥是中国水泥行业龙头,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投资成本方面具有业内较强优势。海螺水泥与公司系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业务契合度较高。引入海螺水泥后,双方将在原材料采购、混凝土业务、砂石骨料业务、物流运输业务、产业互联网业务、科研业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从而降低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厚公司利润,提升公司在砂石骨料方面的管理运营经验,助力公司实现全面提升。”

    有举牌方“不小心”违规

    杨勇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通常情况下,在资本市场能举牌上市公司的机构,大多数账上有比较多的货币资金或者流动性比较好的金融资产。至于举牌同行来看,过往的信息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实业类上市公司,拥有投资业务或者投资职能的部门也开始增多。“上市公司做投资,其实也是在助力实体经济的更快速地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加速器。这也是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一种情况,是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投资,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则容易丧失了在实体经济原有的优势地位。不过,综合来看,上市公司举牌同行其实也是资源流动的一个过程。”

    查阅这些上市公司当时的公告可知,对于举牌的原因,大多数公告指向了对公司未来的看好,“看好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相信其具有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从而进行增持股份。”

    但是,也有些举牌行为,“一不小心”出现了违规。

    金圆股份在去年10月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2021年09月30日,自然人赵雪莉因个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潜力,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373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052%。截至报告书披露日,信息披露义务人赵雪莉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00%。不过,公司随后的一份公告显示,赵雪莉因操作失误在2021年10月8日在买卖股票操作过程中误操作将公司股票卖出,根据《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定,上述交易构成短线交易并存在在公告权益变动报告书期间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

    后续资本动作受关注

    从这些举牌方对外透露的信息来看,有公司明确表示,不排除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公司股份的可能。持续增持股份的信号背后,是一些举牌方并不甘心只做上市公司财务投资方的“野心”。

    1月4日晚间,南风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和广东南海控股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南海控股拟以5.94元/股受让6300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3.13%,转让完成后,南海控股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对于此次股权转让,公告称基于对上市公司价值及其良好发展前景的认同,南海控股取得南风股份的控制权。“南海控股将本着勤勉尽责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制度的要求,履行作为控股股东的权利及义务,规范管理运作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谋求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为全体股东带来良好回报。”

    “有一些举牌是经过双方协商的,这些公司股价走势较好,原有股东可以退出,而新股东这一方也会有资源注入上市公司。”上述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编辑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