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首个工作日,带你看“数字蝶变”下的魔都十景
发布时间:2022-01-04 20:31:40来源:IT时报
图源:IT时报
30秒快读
1
2021年首个工作日,一份引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从“经济、生活、治理”三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这标志着上海正式打响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发令枪”。
2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新场景、新范式在上海出现,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在润物无声中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和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3
2022年首个工作日,《IT时报》记者化身导游,带你去看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家医院、一处景点、一座馆点⋯⋯看它们因为数字化而散发出的活力、魅力,由点及面,感受数字化转型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新面貌。
1
教学新范式超乎家长想象
地点:宝山区宝虹小学
导游:范昕茹
沿着菊盛公园走一段,就能到达位于宝山区菊盛路150号的宝虹小学。单从外表来看,它和科技感搭不上边,但实际上,这所仅有15年办校历史的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走了8年。
二(3)班的教室里,语文老师正在给学生进行默写。黑板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每个学生的默写进度。“好,我们来找一个同学看一看,她默写得怎么样。”话音落下,老师并没有走下讲台拿起学生的默写本,而是用教棍点开了黑板上的电子屏,轻轻点了其中一个学生的名字,下一秒,这名学生默写的内容就呈现在屏幕上。老师随即开始按顺序批改默写,批改到重点词汇,她还会停下来,仔细讲一讲这个词汇的意思和写法。偶尔,遇到学生书写不清晰的,为了确认学生的笔顺,老师开启回溯功能,屏幕上立马出现了这名同学默写的全过程。在看不见的地方,每个学生默写的用时、准确率正在被精准传输到后台的数据中心,进行记录和统计。
这一切如何实现呢?答案在学生用的那支笔上。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支笔在笔尖的旁边,有一块奇怪的小凸起。这是一个摄像头,学生写字时的每一个动作,通过摄像头拍摄,实时传输到系统,并呈现在黑板的电子屏上。教师不仅能随时查看学生作答内容,还能回放书写过程,及时纠正笔顺问题,做到既关注结果,也能从过程中发现细节问题。
数字化的教学场景不仅出现在这一个教室,宝虹小学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一幕。对他们而言,这只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在三年级的课堂中,“一起作业”点阵笔正帮助老师们在课堂上开展即时诊断分析,对学生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错题资源的积累。而在四年级的课堂中,电子墨水屏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作业提交后,老师能对主观题进行在线批改,并根据学生需求推送文本、配套音频等阅读资源以及对应的阅读小提示、小作业等,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与评价。五年级学生使用的高木平台的智适应系统,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位“AI学伴”,帮助每一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除了学习,数字化技术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摆在大厅一角的数字钢琴,不仅可以像普通钢琴那样弹奏音乐,还内置乐理游戏,让学生玩得开心的同时,也学得上心。体育馆里,学生们正在体育老师指导下,挥舞着乒乓球拍,和机械臂大战三百回合。操场大屏幕上,每个学生的实时运动心率等数据通过学生佩戴的电子手环被收集,并实时显示。
无论是学习,还是运动、生活,宝虹小学每一个学生的日常数据都通过一个个电子端口被记录,传输到后台的数据中心。目前,宝虹小学正在试验将这些多来源、多维度的评价数据统一接入市电教馆数字画像平台,对全校学生教育成长过程性数据进行跟踪和建模分析,生成全方位的学生数字画像。这将帮助教师科学实施个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指导。
2
社区新帮手化解高空抛物等顽疾
地点:新虹街道爱博四村
导游:江丽雯
新虹街道爱博四村,表面上看起来和普通小区没有什么区别,但一旦发生高空抛物、违规停车、乱丢垃圾等行为时,社区管理人员能立即知晓,并实时进行处理。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关键在于“智慧”二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落地使用,推动小区从“人防人管”向技防和智慧管理转变。
走进爱博四村后,你会发现,一些摄像头没有对着小区干道,而是对着居民楼。一旦发生高空抛物,并形成一条抛物线后,摄像头自动抓取视频证据,并传送到物业管理处,以便及时处理。监测高空抛物的摄像头在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不会实时录像,只有当高空抛物发生时才会工作,这样既可以保护居民隐私,也是可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沿着小区道路往前走会发现,这里的垃圾柜也大不一样。到了垃圾规定投放时间,垃圾箱的门会自动开启。一旦智能摄像头监测到在非规定时间垃圾箱外出现垃圾或者垃圾箱满溢等,系统就会自动告警,并派单到物业管理处,从而及时进行处理。
消防通道是生命通道,必须时刻保持畅通。为了不让车辆占用消防通道,爱博四村使用了多重科技方式,在视频监控覆盖的区域,AI摄像头发现车辆违规停在消防通道时,会及时预警。在视频监控未覆盖的消防通道区域,物业方安装了地磁,一旦有车辆在指定禁停区域内停止时间超过时限,同样会发出预警。
在爱博四村,楼道内管理同样智慧感满满。电梯安装了电梯阻车系统,摄像头识别到电瓶车进入电梯时,就会启动阻车模式,这时电梯的门无法关闭,停止运行。直到电瓶车被推出电梯,电梯才会恢复运行模式。
现在不少小区都和爱博四村一样,安装了电梯阻车系统,而且各有特色。如颛桥龙泽苑等小区,在发现电瓶车进入电梯后,不仅会发出告警声,而且会语音宣传电瓶车进入电梯的危害,劝导居民将电瓶车推出,同时电梯内屏幕设置了呼叫按钮,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接通物业和维保进行通话。
楼道堆物一直是社区治理中的难题,不仅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而且阻碍居民出行。在爱博四村,楼道堆物感知设备充当起管理人员的第二双“眼睛”。该设备利用回声检测原理,设备自身发出超声波信号,通过对声波往返时间和能量来确定物体距离和大小。当监测范围有异物滞留或堆物现象,即可触发告警,直到障碍物移除告警才会取消。
《IT时报》记者看到,楼道堆物感知设备类似一个黑色的小圆盘,挂在每层楼顶,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白色小方盘”——智能烟感,当其感应到烟雾就会发出报警,第一时间通知小区物业、消防单位,保障消防安全。楼道堆物感知设备和智能烟感的黑白组合,可谓“最佳拍档”,及时消除火灾危险。
实际上,还有很多物联网设备隐匿在暗处,比如消防水箱缺水感应器、智能消防栓等,让居民生活更安全、更方便。
这么多智能监测和告警设备,是如何统一工作的呢?这得益于新虹街道打造的智慧安居信息平台,可以对范围内数十个小区的智慧感知设备进行信息实时汇总,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程度。比如哪个小区高空抛物情况较多?哪个小区垃圾乱放告警没有及时处理?哪些告警需要联系执法人员共同解决?在信息平台,只需要用鼠标点击就能一清二楚,而且实现统一调度、集中安排。
新虹街道爱博四村只是缩影,在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赋能下,上海的智慧社区越来越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
“智慧”多一点看病更方便一些
地点:仙霞路1111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导游:江丽雯
你眼中的智慧医疗是什么样子的?线上挂号、自助缴费还是在线查看报告单?其实这些都是医疗场景中最基本的数字化手段了。今天跟随记者一起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看一看智慧医疗又有哪些“新花样”?
进入医院门诊部,《IT时报》记者就看到被上海市民称为“新时代打车神器”的“一键叫车智慧屏”。这对不擅长使用手机App的老年人来说十分方便,只要点击屏幕中的“刷脸叫车”就可以启动支付宝刷脸识别并呼叫出租车,而且不需要输入起点和终点。如果没有支付宝账号,用户也可以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后打车。一旦出租车响应,智慧屏上便会显示车辆相关信息以及到达时间。
之后,记者又来到医院的急诊输液区,因为听说这里来了一位“新员工”——全国第一台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
为了防止使用后的输液器材流入不法渠道,护士需要在第一时间对输液医废进行处理,如拔下针头装入锐器盒,将袋子和管子分类投放等等,过程比较繁琐,而且存在被针头刺到的危险。有了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护士只需把使用之后输液袋一个个放进分拣机器人的“嘴里”,机器人就会自动分拣,医务人员定时更换机器人的储物仓就可以了。人工方式处理一个使用后的输液袋需要30秒左右,而这位“新员工”30秒可以处理10个左右。
认识了“新员工”,《IT时报》记者又在输液室旁边遇到了正在配送检验物的“老朋友”——医院物流机器人“仁仁”,它还有个“兄弟”叫“同同”。他们分别在急诊、门诊和检验科穿梭,配送检验物。这“俩兄弟”上岗之后,改变了过去检验物需要人工送达的作业方式,检验科医生只需把病房传过来的检验物放入它们的箱子里,设置好到达地点,“同同”和“仁仁”就可以自动送达。从门急诊到检验室来回一趟大概需要15分钟,“俩兄弟”可以从早上8点一直到工作到下午5点。即使医院人很多也不用怕,它们身上装有传感器,一旦出现行人或者障碍物就会自动避障,而且还会发出“机器人通过请注意”的提示。在运输过程中,机器人还播放着轻快音乐,让路过的人舒缓一下心情。
门急诊有了“仁仁”“同同”这对快乐的“兄弟”,那病房怎么办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减少人员接触很重要。在上海同仁医院,有一群会“飞檐走壁”的无人小车,也就是“智能轨道物流系统”。从病房到检验科、从药房到手术室、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到输液室,小车在各个工作站点传输医疗物资。据记者了解,轨道上的运输小车单车载重为15公斤,可传输静脉输液、血液制品、药品、小型手术包器械包、消毒敷料、检验病理标本病历档案、单据件等,并且小车自身还具有紫外消毒功能。各工作站点还配有来站小车信息显示屏,方便医务人员知晓小车到站时间、科室等,同时还能呼叫小车,传输过程全程可监控。
线下看病越来越便利,那线上呢?像日常开药、在线复诊等已经不需要到线下就医了。打开上海同仁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在同仁服务里找到“互联网医院”,绑定就诊人和医保卡就可以选择科室和医生,在线复诊配药,同时还支持送药到家。防疫期间,核酸检测必不可少。上海同仁医院互联网医院,实现预约核酸检测、支付费用、查询报告一体化。
其实不仅是同仁医院,上海很多医院的智慧医疗水平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比如,上海电信联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打造的“基于5G+AI的眼耳鼻喉疾病远程诊断”、基于5G+区块链的疑难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诊示范性创新应用项目、基于5G+TSN+新型时间戳融合的工业视觉应用项目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智慧医疗场景还会有更多可能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就医体验和诊断效率。
4
万物皆可元宇宙星辰大海触手可及
地点:南汇新城临港大道380号上海天文馆
导游:潘少颖
宇宙里藏着怎么样的浪漫?满天繁星离我们有多遥远?
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的天体正在进行螺旋运动,一条条轨迹呈现出浩瀚宇宙中独特的美。当这样的美投射到地球上便形成临港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如果从空中俯瞰,如同观赏宇宙中星体运行,没有一处直角,流畅的弧线宛如恒星的运动轨迹。
走入内部,会遇见星空和宇宙不可言说的种种奥秘。更神奇的是,当你张开双手,仿佛就能触碰到整个宇宙,数字文旅让个人和宇宙融为一体。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内有“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和“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带来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的展品超过一半。
“探月”是什么感觉?在嫦娥五号模型旁设置了“月球漫步”体验区,通过VR眼镜内增设的真实模拟效果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宇航员的视觉感受。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坐上一个特制椅子,面对“嫦娥五号”,戴上VR眼镜,手持遥控手柄,就可以开始“月球漫步”了。椅子背后的“机械手臂”会让体验者轻轻晃动,此时,体验者已经“在月球”上了,身体漂浮,脚下就是月壤,眼前的嫦娥五号正在工作,随着身体的移动,视角也在不断变化。“感觉飘在空中,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周围就是浩瀚的宇宙,仿佛自己真的登月了。”一位刚“探月”回来“探月者”还沉浸在月球的世界中。不过这个项目限制体重,体验者体重需在45~75公斤之间。
或许你常常会思考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一条长廊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奥秘,这是一条运用AR体感技术的长廊,没有人经过时,它安静、幽暗,当参观者经过并挥舞双臂时,周围的星河就开始旋转起来,撒落点点星光,再挥手,“虫洞”挨个骤然开启,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有种被时空“撕扯”的感觉。
这其中采用的是AR体感技术,体感游戏、体感拍照、体感互动大屏⋯⋯调动起参观者的情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坐卧在光学天象厅里仰望“漫天星光”,星光移动勾勒出星轨、星座,如同置身于浩瀚无垠的星河间摇曳穿梭。
躺着数星星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在悬浮于地面之上的8K球幕影院中,躺在懒人沙发上,模仿在户外观星的感觉,更加身临其境。
“虚拟展厅”是上海天文馆数字化的一部分,让用户不用抢票,也不用舟车劳顿地赶到遥远的临港。
在上海天文馆官方网站上,点击首页上方的“展览”,就能进入“虚拟展厅”。选择自己想要参观的展区,页面上会呈现出更加细致的展区中的各种组成部分。比如点击“家园”展区,出现了仰望星空、星座、太阳系、月球等内容。在虚拟展厅的每个页面上,都会有箭头标志,点击后页面就会跳转到下一个部分。比如在“征程”展区中有一个“常驻天宫”的内容,上海天文馆内有一个模拟空间站,参观者可以走进去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家。在“虚拟展厅”中同样也可以“走进”模拟空间站,站在空间站外面,点击路上的“箭头”,空间站的内部就呈现在眼前,随着鼠标的转动,工作区和生活区缓缓出现,还可以放大,看得更清晰。
还原度如此高的“虚拟展厅”是怎么来的?
馆方在展厅里设置了足够多的点位,在每个点位上,使用6400万像素相机进行360度全景拍摄,并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拼接,生成高达2亿多像素的照片,精细度达到了普通环拍场景的三倍以上,能够把照片放大5倍。因此,完全不用担心在“虚拟展厅”中只能走马观花,完全可以细细欣赏。
万物皆可元宇宙,文旅行业也不例外。
AR、VR、5G、AI;“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天文馆”⋯⋯数字文旅已经坐上了高速列车,正在从“智慧文旅时代”步入“沉浸式文旅时代”。
5
戴上VR,一站式“游览”衡复风貌区
地点: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
导游:范昕茹
12月的复兴西路上,已是一派冬日景象。人行道上,三三两两落着几片枯叶,踩上去咯吱作响。街两旁的梧桐树上,零星挂着几片黄叶,风一吹,便有叶子慢悠悠地从枝头滑落。
作为上海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的街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拥有2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这里汇聚了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既有成片花园洋房也有高层现代建筑,既有西式别墅也有中式里弄,宋庆龄、巴金、柯灵、张乐平、草婴、夏衍等一大批文人墨客都曾是这里的住客。
如今,借助VR等数字技术,想要一站式游览衡复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只需敲开衡复风貌馆的大门,就能实现。
衡复风貌馆位于复兴西路62号,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鹅黄色小楼。它的前身为修道院公寓,始建于1930年,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从外形上看,整个建筑保留了旧时的风格,一旦步入馆内,你就会发现,馆内处处都是“黑科技”。
衡复风貌馆的展厅主要集中在一楼,拥有“历史回溯”“活化利用”“衡复建筑”“红色记忆”和“百年人文”五大主题展厅。对于想要了解整个衡复风貌区的游客而言,这里就是风貌区的数字“索引”。
在“历史回溯”展厅,游客通过可触摸的电子屏幕,滑动屏幕,可以确认风貌区的地理格局,浏览风貌区的历史变迁。
“活化利用”的案例厅是整个衡复风貌馆中人气最旺的展厅。奥秘就在于展厅内拥有一台神秘的“时光机”,只需触动屏幕,就能把参观者带入衡复风貌区里的历史建筑,回溯一段旧日时光。原来,工作人员对徐汇衡复风貌区的老房子进行了实景拍摄,再通过VR技术展现在互动屏幕中。参观者只需要点击想要参观的历史建筑,屏幕上就能显示出建筑的外部景观和内部陈列,而且参观者还能自由旋转视角,进行360度的全景参观。因而,即便是那些不对外开放的优秀历史建筑,也能在这里一探究竟。
因为修缮而暂时关闭的巴金故居,就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云参观。只需在屏幕地图上找到巴金故居,点击后便可看到巴金故居由灰色细鹅卵石铺就的外墙。从大门进入,就能看到一楼客厅里白色条纹沙发,转动视角还能发现客厅里挂着的来自好友林风眠赠予的《鹭鸶图》。拾阶而上就能看到巴金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书架前摆着一张书桌,就是在这里,巴金写下了不少文学名篇。点击书房边的门,进入巴金的卧室,这里依然保留着巴金生前起居时的样子,展现着巴金生活的细节。
穿过展厅过道,步入“衡复建筑”展厅,相信很多人第一眼就会被展厅中央的巨大建筑沙盘所吸引。在白色的沙盘上,一栋栋衡复风貌区的标志性建筑模型坐落期间。在每个建筑模型边上还标有数字。这些数字可不是简单的编号,而是建筑所在的门牌号。只需用iPad扫一扫这些数字,就能看到关于建筑的介绍。展厅四壁还陈列着风貌区内各个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精致的纸质模型里透出暖黄色的光来,十分温馨自然。这些纸质模型也能互动,只需用手机扫描旁边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每栋建筑的科普。
在衡复风貌馆中,数字化场景几乎涵盖了展厅的每一处。在“百年人文”展厅中,展示大屏上滚动展示着曾经在风貌区里生活的历史人物,游客只需点击大屏,就能看到关于这些历史名人的介绍。而在最后第一个展厅里,硕大的展示屏其实是一个衡复风貌区的数字图书馆。关于衡复风貌区的所有疑问,你都可以试着从这里寻找答案。
6
“悬浮森林”中,数字化带来购物新体验
地点:莫干山路600号“天安千树”
导游:崔鹏志
假如不忙,你完全可以选择在某个冬日午后走进“大洋晶典·天安千树”。这座号称上海唯一“山型”购物中心的大型商场刚刚正式开业,至今不过一周时间。
历时8年,英国建筑鬼才设计师ThomasHeatherwick将中国黄山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带来的灵感合二为一,方才打造出这座被称为“悬浮森林”“魔都古巴比伦”的苏州河畔地标建筑。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它也是数字化商圈的又一员“猛将”。
远望天安千树,人们可以看到其由400级台阶、1000根结构柱构成的山峰树状露台以及栽种在露台上的1000多棵绿植。阳光下,绿植与钢筋水泥逐渐模糊界限,形成建筑、花园和景观融为一体的美景。而当夜幕降临,万点灯光下,它又仿若苏州河畔的一朵巨大祈愿灯。
这些独特的绿树,恰好体现天安千树数字化的一方面。
据官方资料,千树项目的绿植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1吨,其产生的氧气可供2000人使用,养护费用达6000万。而负责“照顾”绿植的则是商城自身的数字化——数百根清水混凝土立柱,柱内预埋了给水管、雨水排水管,内含雨量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浇洒量,实现智能灌溉。
另一些数字化“亮点”则紧紧围绕用户的购物体验。
在商城西门入口,两架机器把守着疫情下的商场安全,一架温度传感器实时显示顾客的体温,而另一架则可以同时录入查询随申码、行程码等信息。开业几日,商城的人流络绎不绝,机器的运作却使其井然有序。
入驻其中的商铺同样熟悉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一家甜品店前,顾客一边排队,一边扫码,通过公众号可参与店铺开展的活动,同时获得甜品满减券、积分等好礼。
在商场一层的手扶电梯下,一排“贝比自助宝宝车”整齐地排放在一起,只需扫码,顾客便可自助租赁一架“宝宝车”,让带娃出行的宝妈宝爸解放双手。抬起头,火情报警器、壁灯、监控镜头在GRFC穿孔材质的天花板上组合出艺术感十足的几何图形,让数字化安全和艺术相伴相生。
天安千树商场一共有10层,商场的空间相当广阔——这么大的空间如何hold住?商场每层的中央、两侧等数个位置上都安置着一台可触摸操控的数字化指引台,屏幕中央的地图上,不同品牌店铺用不同颜色的3D数字模型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大屏上带有地图导览、所有品牌、精彩活动、停车缴费、会员尊享等模块;点击进入“地图导览”,可看到楼层、业态、公共设施三个选项;而点开“所有品牌”,同样可以按照业态、楼层、字母三个选项搜索。
但这样就够了吗?NO。一些方向感不强的人经常会迷失在大型商场内,即使知道某家店铺在几层,往往也是来回寻找。而在这里,顾客扫码之后就可以通过手机在室内导航,展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是商场的立体透视效果。顾客可以跟着手机精准导航上楼下楼,直奔目标店铺。
不少店铺同样借助数字化像素大屏达成宣传的效果,一家服饰店铺便在店门口的嵌入式屏幕上不断播放走秀视频,另一家尚未开张的潮品店则在店门口的海报中间循环播放宣传MV。
数字化商圈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塑造着消费者的习惯,更加便捷地融入“数字化生活”。在商场一层东侧,一场数字化3D展正在进行。在几台数字化像素大屏面前,众多市民摆好三脚架,拿好手中的单反,开始和屏幕中的圣诞树、艺术品合影。
“我今天就是来拍照的!”一位手持三脚架的市民阿姨告诉《IT时报》记者,在这里打卡,拍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是她的新“爱好”。
看得见的数字经济之美
数字与经济的融合无处不在,或云端、地上,或在线、实体,而由此呈现出的是或亲切,或壮美的数字经济美景。
上海是在线经济的载体和舞台,在线经济是上海的活力和蓝海。当前,在线经济正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经济引擎之一。根据《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到2022年末,要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
与在线经济相比,实体经济是深沉、坚实的底座,当数字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从碎片化,走向融合互补,城市成为最丰富和多元化的实体经济数字化舞台。
离2022年末还有整整一年时间,我们不妨各挑选一个在线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最美、最特别的打卡地,从另一个视角欣赏数字与经济的融合之美。
7
李佳琦:
在“造梦之地”打造无界商业世界
地点: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
导游:郝俊慧
魔都有不少网红打卡地,最魔幻的,非上生新所莫属。百年前,客居上海的美国人在上海大西路(今延安西路)边上买了一块农田,建起一座美国南加州西班牙传教风格的建筑——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CC)。于是,在远隔万里之外的中国,思乡的美国侨民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哥伦比亚圈”,一个暂时“可将他乡做故乡”的梦回之处。
百年后,沧海桑田,这些建筑几易其主,但这片土地却始终有种神奇的魔力,一种总能在现实生活中营造一份独立空间的魔力,比如,20号楼里那位29岁湖南小伙为数千万女生开启的“直播间”。
2022年初,行走在杂糅了英式、意式、西班牙式、美洲乡村式、现代工业式等各种魔幻建筑风格的上生新所,很难不注意到一座涂鸦建筑,画面的主角是一群比熊狗。“懂行”的人会说:哦,原来李佳琦在这里。
走进这座“Never(李佳琦的比熊狗)”小楼,坐电梯上3楼,便是李佳琦直播间。每个直播日的晚上七点半,李佳琦会准时出现在这里,观看直播的人数往往从百万级起跳,然后一路飙升,最后定格在八位数。今年10月20日,“李佳琦直播间”更是创下2.5亿观看人次的最高纪录。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数字,能打破它的或许只有李佳琦自己。
大约五六十平方米的直播间,分为三个部分:李佳琦直播区、服装类助播展示区和品牌活动展示区,每个直播区至少部署两台摄像机或单反相机,便于全景和特写镜头切换。
2020年初,李佳琦直播间装备“鸟枪换炮”,拍摄工具从手机、DV换成单反相机,音频的调节和控制专设了数字调音台,网络是“双保险”,百兆电信专线外加联通5G备份。李佳琦身后的背景板则换成了LED屏幕。
今年10月13日,李佳琦直播间启动了全球首场多虚拟机位拍摄的超级XR直播。当晚,李佳琦直播了6个小时,观众在手机端看到的,是一个身处巨大空间中的李佳琦,但实际上,所有场景均为实时渲染引擎搭建。
直播导演鹿钰鑫告诉《IT时报》记者,为了这场超级直播,30个人的制作团队共采用6讯道拍摄和电动轨道、伸缩臂、摇臂、脚架4个虚拟机位,在4台渲染服务器和2台输出服务器上模拟出8个虚拟场景。观众所见非真见,直播时看到的实时三维场景,都只是“0”和“1”的杰作。
成为主播5年后,李佳琦在上生新所打造了一个无边界的“虚拟商业世界”,数以百亿计的商品通过“李佳琦直播间”送到“所有女生”手中。截至2021年12月27日,李佳琦全年已经直播了272场。
一年前,作为在线经济青年代表,李佳琦正式成为上海青联委员。如果说到2022年末,上海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李佳琦和上海的年轻人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当面向未来的引擎发出轰鸣声时,总有人在思考,该往何方去。
“李佳琦直播间还能做什么?”这是成名后李佳琦经常问自己的话。答案之一是,让国货变成国潮。
5年来,“直播一哥”李佳琦光美妆产品试用便超过10万件,这让他成为国内最有资格对美妆产品发言的产品经理。每晚的直播间不仅能让更多中国制造被消费者看见,李佳琦甚至会挑选研发能力强、具备爆款潜力的产品,直接提出设计、研发等方面的建议。
如今,李佳琦直播间走出的众多优质国货品牌,从0到1、从1到10,已然成长为细分品类的领跑品牌,并成功打破了国货的低价心智。
一个人,代表着可能是中国当下最有活力的商品,甚至可以推动中国原创设计普及、中高端供应链的国产化。几年前,这样的故事几乎不可想象,如今,上海为在线经济跳跃式发展准备好的硬核实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或许,在李佳琦选择上生新所这个“造梦之地”时,一切剧本便已写好了。
8
在这里遇见5G
是让人震撼的工业美学
地点:振华重工长兴基地(崇明区凤滨路666号)
导游:钱立富
很多人见过大山的雄壮、草原的辽阔、峡谷的险峻、江河的秀美,但是,很少人能欣赏到五彩斑斓的钢铁丛林所展现出的工业力量美学,感受中国制造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上海,你能欣赏到不同于大自然鬼斧神工,却同样让人赞叹的数字工业美景。
距离上海市中心约1个小时车程的长兴岛,如今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之一,也是上海打造高端海洋装备产业高地、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载体,是长江入海口的一颗明珠。
在长兴岛一段长达5公里海岸线上,一排排数十米甚至是上百米高的岸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设备矗立在岸边,每一排岸桥的颜色都不相同,黄色、红色、绿色、蓝色等,甚至粉色。
这是在全球任何一个港口都无法欣赏到的奇景,因为每个港口通常只会使用相同颜色的岸桥设备,眼前的“五彩斑斓”只有在全世界最大港机生产基地才能看得到,振华重工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岸桥设备涂装成相应的颜色,调试完毕后再由特种运输船运送到全球各地的港口码头。振华重工已经连续24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让人惊叹的工业美景产生背后,是同样让人惊叹的精准、高效。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落地应用,正在350万平方米的振华重工生产基地,驱动生产能力与资源要素高效、精准配置。
振华重工长兴基地内有5千多台作业设备、1.5万名作业人员,还有数十万件生产物料实时流动。面对超大规模厂区、复杂移动场景、海量设备,实现高效运转并不是容易事,人员安全、物流管控、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挑战。但在5G等新技术赋能下,振华重工已经让设备“随时在线”,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实现生产资源的智慧统筹。
在基地的流动机械集控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作业车辆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如是否处于熄火状态、是否处于作业当中。这是因为,目前基地的600多台流动机械上都安装了数据采集设备,实现“实时在线”。在此基础上,车辆调度变得高效,生产单位申请车辆就像打网约车一样,通过手机App进行操作。系统收到申请后,会结合车辆类型、位置、状态以及驾驶员熟练程度等各种因素进行逻辑判断,自动查找和匹配合适的作业车辆,从而提高调度效率,节约燃油消耗。
同时,车辆作业时的安全水平也得到提升。在基地内,叉车、登高车等作业车辆的合格驾驶员信息都事先录入系统,在5G超大带宽的支撑下,实现对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实时处理,对驾驶人员进行准驾管控。换句话说,驾驶人员刷脸通过后才能驾驶车辆。而且,在驾驶过程中一旦出现吸烟、打电话等违规行为,系统会自动告警。
5G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捻成了一根“线”。振华重工用这根“线”将“人机料法环”(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等环节串起来,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智慧统筹。
在5G网络的支撑下,基地实现了信息的透明共享以及物流全过程可视,通过对园区物料进行信息化编码和流转,形成园区物料体系,追踪物料走向,辅助生产节点。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后,振华重工长兴基地的物流油耗下降了24%,人工下降了10%,每百万工时事故率下降了24%。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不仅催生了过去难见的工业美学,也让生产效率提升至新高。
数治民生妙不可言
每天市民与城市中的所有元素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当这些数据被城市管理者,可信、可靠、可控、智慧地掌握起来之后,一切妙不可言。
这些数据在“城市大脑”融会贯通,被重新应用在人和城市的身上,让人们可以高效便捷地调动城市资源为己所用,让城市远离各种危机和风险。回过头来,市民们终于发现,城市的数字治理之路是一个闭环,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城市和市民更幸福、更安全、更便捷。
这种市民和智慧城市之间的互动,只要你俯下身去,就能体会到。
9
“一屏”解决城市数字治理多道难题
地点:同普路602号普陀区城运中心
导游:潘少颖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有机体,需要大脑、血液、骨骼等各种机能协调运转,才能呼吸吐纳、新陈代谢。
走进普陀区城运中心,一张汇聚各方实时数据的大屏呈现在眼前,仿佛走入了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内部,“一网统管”平台是大脑,资源是脉络,数据是血液,应用是骨骼。
这个平台究竟有多“善治”?近12万个传感器,环境、防灾、安全⋯⋯统统逃不过它的眼,基础数据通过统一指挥和综合运用,让城市运行变得更有“韧性”。
记者到普陀区城运中心采访的当天,正逢本年度最后一次寒潮来袭前夕,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不断发布着寒潮即将到来的预报。
“天气是城市治理中很关键的一环,涉及各种安全事件的事前预警和及时处置。”普陀区城运中心副主任尹科强告诉《IT时报》记者,比如针对寒潮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就要做好事前防范。
记者看到,大屏幕上的“普陀区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显示的内容很多,有精细化天气预报,包括精确到街道的一小时以后的天气预报,有全区10个街镇的降水实况、大风实况等,还有视频画面不断切换,实况“转播”全区各点位的实时动态情景。
“三大治理物流视角一张屏”是普陀区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解法”,“以往感知设备发现问题属于事后发现,这个屏根据政务数据、企业物流结果数据,结合时空算法,给出预警结果。”尹科强说。
站点爆仓、包裹占道,每逢电商购物节,不少人行道就会变成“快递堆场”,“买买买”的“后遗症”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道难题。
在“三大治理物流视角一张屏”上,有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经济治理三大板块。与高温预警相似,快递预警信息分为红色、橙色和蓝色,当某站点预警状态显示为红色,表示该站点存在或已经出现占道的情况,橙色为该站点有包裹占道的潜在风险,需要注意和提前预防,蓝色则表示站点包裹量处于正常范围。
除了提供占道信息,“三大治理物流视角一张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群租”这一城市治理难题。如果物流数据显示同一个收货地点有十多个不同的手机号码、收货人,那就有群租的可能,一旦触发预警,平台联动派单系统会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至相关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上门查看确认,并且定期巡查,防止群租回流。
忽然大屏幕被切换到3D模式,原本平面的场景变得立体起来,一幢幢高楼在大屏幕上拔地而起,而这并不仅仅为了演示3D的酷炫,更重要的是为消防提供关键信息。普陀区城运中心和消防联动,让消防出警也更加精准有效。
一幢在小区中间的高楼起火了,它到主干道的距离有多远?起火点距离地面有多高?也只要在屏幕上点击相应的按键,就会出现答案,可以让消防队员准备足够的、合适的水带和云梯。
“这些数据,消防队员在Pad上就可以查看到,可以一边出警一边制定合适的方案。”尹科强说,除了楼房的信息,城运中心的系统上还能提供起火点附近的小区居民情况、小区消防栓位置、小区车行门等信息,让消防队员顺利到达起火点,解决了此前消防队员对起火现场情况不熟悉的痛点。
毕竟,当火警拉响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
10
如此数字化,只为让你少跑几次腿
地点:秀文路600号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
导游:崔鹏志
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建筑,窗户、大门同样整齐,米白色的石砖构成“骨骼”,落地玻璃门则是“皮肤”,人群在阳光下络绎不绝,有日常着装的市民,也有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抬头望去,正门前一枚红色的方形图标显得格外醒目,这枚图标代表着“一网通办”,也暗示着这座建筑的“数字化”身份。
这里是上海市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在今年9月6日迁入当前的新大厅,设有168个窗口,进驻事项达430项,是闵行区居民、企业办事的大本营,也是上海首个“门类最全,事项最多”的综合类服务大厅。
倘若初来乍到,市民可以在入口右侧的导办接待台咨询。一名导办接待台的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政务中心由多个办理部门组合而成,办理流程、时长各不相同,但都接入中心的数字化服务。
对许多上了年纪的市民来说,市民大厅里的机器设备少了几分“高大上”,而是实实在在能帮他们快速办事儿。仅“一网通办”网办专区就有“智能政务一体化终端”“智能办系统(智能填表)”“一体化自助机”等不下4类机器设备。
坐在一台“一体化自助机”前,可以看到“热门服务”“我要办”“我要查”“我要复印”等诸多选项,在“我要办”下,系统界面还分别列出8项“政务服务”以及26个“部门选择”图标选项。在“我要查”中选好办理事项后,还能从“项目概述”“法定依据”“受理条件”等5方面了解事项所需材料、流程。
“两手空空来,明明白白走。”一名正在“一体自助机”前查询业务的企业人士夸赞道。他告诉记者,自己来咨询开办公司的流程,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专区的柜员拿出一张“企业开办流程表”,三下五除二便帮自己明确好哪些材料需要提交,而材料基本上都能在政务中心的机器上直接打印。
倘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数字化设施已经遍布政务中心各个角落:入口左侧的数字化大屏播放着公益宣传片;大厅几根柱子旁安置着区域挂号屏、自主取号机;自助办税区前排列着自由使用的电脑;柜员的桌前摆放着政务服务评价机;电梯前还有实时检测温度、湿度的空间可视化屏;大厅角落里则摆放着雾化消毒机器人、自动咖啡机。
数字化办事,早已成为各类政务大厅的标配,更重要的在于体现出数字化的“温度”。尽管数字化程度很高,但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导引同样没有脱节。例如,中心在墙边摆放着纸质的闵行区政务服务地图、“一网通办”事项移动端办理清单,为数字化办事进行说明。
大厅一侧,一张“政务智能办,最多跑一次”的海报吸引着市民的注意。据公开资料,这是闵行区政务中心的“新尝试”,10月15日政务中心上线“政务智能办”功能,帮助个人公司、个人独资企业5个事项28个情形完成“1个窗口,1次申报,1次办成”。功能开通后,经办人员借助该系统的平均填表时间压缩至5-8分钟,材料一次通过率提升至90%以上;窗口人员上岗培训时间减少至2天,平均收件时间压缩至3-5分钟。
当数字化、在线化,加上人情味儿,政府服务窗口成为老百姓和中小企业省事儿、省心的去处,就那眼前的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来说吧,不仅颜值一流,服务更是贴心。
作者/IT时报记者范昕茹江丽雯崔鹏志钱立富郝俊慧潘少颖
编辑/郝俊慧潘少颖林斐挨踢妹
排版/季嘉颖
图片/IT时报采访对象提供东方IC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大家都在看
「在看」「留言」,你最想看看哪个数字化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