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区块链、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术与虚无缥缈的未来丨触乐

发布时间:2021-12-17 21:56:10来源:触乐

我们更愿意相信元宇宙是未来,只不过因为我们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它让这种虚假的未来显得无比真实。

最近一年,触乐在持续关注“虚拟世界”的新闻。从“区块链”到“NFT”再到“元宇宙”,包含在其中的概念逐步增多,也更难让人明白其中的原理,如同3团融为一体的毛线,相互纠缠、相互利用,充满谜团。

到了元宇宙逐渐出圈,融合了区块链和NFT,并引发大量关注的今天,我们觉得是时候把线团拆开来看看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元宇宙、NFT和区块链都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除了显卡价格以外,它们不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炒虚拟币赚了自然开心,但不炒它也不影响什么。我们可能会觉得某样东西昭示着未来,一个全新的维度,虚拟世界,但这个世界似乎又离我们很远。

在谈论它们之前,我们得先弄明白套在数字外衣下的究竟是什么。

这之中最早出现的是区块链。从定义上看,它是个庞大的、不可更改的数据库,一切记录在链上的信息都能被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自动更新,同时保存数据的完整和不被篡改。区块链最初就以“分布式账本”自居,这是个相当贴切的定义,你可以把区块链理解成一个大帐本,每一页都额外用密码形式记载了上一页的内容。这就让它存在不可更改的特性——如果你想改,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改动。

区块链的另一个特性是“去中心化”,意思是这个帐本不属于某个“会计师事务所”,只属于自己,不管是多大的交易所都没法更改已经储存在链上的信息。

因此,“记录”就成了区块链最初的应用场景之一。人们最初畅想着区块链给生活带来的无限可能——交易实时、流动、透明的世界,但十几年过去,除了让无数人暴富或破产的“虚拟货币”之外,称得上应用的可能只有NFT了。

NFT在理论上算是个正经应用。它的全称是“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Token),类似用以区分归属权的“数字签名”。这个概念在区分虚拟作品版权的时候非常有用,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解决一些版权纠纷,保护个人创作者的权益。

但目前,NFT的大部分应用场景是游戏和投机性投资——就是“炒”。我们之前关注过一次NFT游戏,2021年6月7日,当时我写了一篇,那时候区块链游戏和NFT还没有今天的热度,一款叫《AxieInfinity》的游戏在菲律宾以“玩了赚钱”的名号爆火,很多在疫情期间失业的菲律宾人靠它养家糊口。

《AxieInfinity》是个控制小宠物打架的游戏,但重点并不是玩,而是赚钱

NFT游戏,或者说带有NFT要素的游戏大致分成两类,早期的NFT游戏通常更关注“可交易性”,而部分忽略掉了游戏性。像是我们之前报道过的《AxieInfinity》,它的机制就是在游戏中设计两种道具“SLP”和“AXS”,前者在游戏过程中掉落,后者是游戏内生物繁殖的一个关键道具,两种都能放在交易所里买卖。今年6月的时候,SLP的价格是0.13美元,AXE的价格是5美元。半年过去,两者的价格分别变成了0.03美元和100美元。事实上,对于一些区块链游戏玩家来说,这并不是个“玩”的体验,更像是“工作室代练”或者上班。当玩家足够多的时候,同样会发生内卷,产出物SLP的价格就会被逐步压低,而入门门槛AXS的价格变高。现在进入游戏的成本跟半年前完全不同了,效率也在降低,菲律宾人很难再靠“打游戏”养活家庭。

另一种NFT游戏,严格来说只是“带有NFT要素的游戏”,今年尤其多,而且名头一个比一个来得响。先是育碧宣布在《幽灵行动:断点》里加入NFT皮肤和装备;接着是彼得·莫利纽(PeterMolyneux)宣布自己的新作《遗产》是一款NFT游戏;备受期待的3A游戏《潜行者2:切尔诺贝利之心》的制作组GSCGamingWorld也发了声明,将以NFT的方式拍卖3个“在游戏里当NPC”的名额给玩家,扫描脸部后加入游戏。

这让我有点感慨,育碧和GSC都是老牌开发商了,彼得·莫利纽——也许你更熟悉“魔力牛”这个称呼——更是个业界重量级制作人——

“魔力牛”也跑去做NFT游戏了

这种观点并不罕见,在“为游戏加入NFT要素”的新闻评论区里充斥着愤怒和无奈的玩家,他们不希望自己期待的游戏被硬生生地塞进NFT要素。偏见也好,经验使然也罢,我们能看出大众玩家对NFT游戏还是有些抵触心理的,在他们看来,这种硬往里加NFT的行为就是“蹭热度、挣快钱”。《潜行者2》的NFT要素公布后被网友猛烈抨击,两天后开发者就宣布将之移除。不光网友,甚至就连《幽灵行动:断点》的开发者中也有人在质疑这个决定。

相比之下,元宇宙更像是个“集大成者”,是几个新概念中最新最热的一个。它昭示着一个虚拟世界——如果你看过《雪崩》《头号玩家》或者《夏日大作战》就比较好理解了,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在理想中的元宇宙里,人们通过一个软件或设备从现实世界里脱离开,进入全新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你有一个虚拟形象,还能通过购买NFT商品打扮自己。在现实中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都能在元宇宙里实现。

这样一来,包括区块链、NFT在内的概念似乎在元宇宙里被融合起来了。人们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里,通过NFT标记自己的权利、购买商品,而这一切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有所有人都能共存的虚拟空间,有交易体系,有不可更改的记录帐本——听起来很美,对吧。

但我们离这个未来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我们回过头看元宇宙的未来构想,一个去中心化的、所有人都能“生活”在里面的虚拟世界。在2021年的今天,我们有一些所谓的元宇宙游戏,有看起来很棒的VR头戴式显示器,有下载电影足够用的网络——但它们够得上元宇宙吗?有点难。

先来说“去中心化”吧。不管是元宇宙,还是区块链、NFT,都在频繁使用这个概念,它像一个标志,代表网络时代平凡人反抗大托拉斯的精神。当社会发展到某个地步——大公司对社会和普通人的掌控到了足够高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反抗,“赛博朋克”文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这样。

我们当然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是对庞大资本的反抗,但目前为止,这股反抗力量中相对靠谱的还是一些大公司,甚至是像Facebook(Meta)一样的大托拉斯本身。

马克·扎克伯格是真心实意觉得“元宇宙就是未来”吗?我认为不是

从元宇宙的构想来看,它最终会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世界。我们按照今天79亿世界人口计算,一个足以跟现实世界匹敌的虚拟世界要有多少人呢?20亿?10亿?又有多少人会同时在线?《魔兽世界》巅峰时期的活跃玩家数量是1300万人(非同时在线人数),而且他们还分布在无数个大区的无数个服务器中,每个服务器里充其量也就几千人,多了就得排队玩游戏——那么,什么技术能解决10亿人同时活动呢?

在《魔兽世界》里,玩家能做一些游戏规定的事情,比如说裁缝、炼金、工程学,但都是以“读条”的形式完成。元宇宙希望实现的肯定比《魔兽世界》更加精细,裁缝得真的帮人量体裁衣,炼金需要自己调配药水,做工程学之前先得花4年读个学历……10亿人在同一个世界里做着无比精细的事,这真的能做到吗?

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仍会面对下一个问题——谁来运营这个历史上最大的平台?如果哪个公司有能力推动它运作,那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托拉斯,而元宇宙是反托拉斯的。唯一可行的方式是无数个小的碎片型元宇宙相互勾连,像一张网,每个节点都是元宇宙的一部分,但谁又来把它们连接到一起呢?为什么这些元宇宙们会愿意连接到一起?要知道,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跨平台联机,游戏公司们讨论了10年也没出个结果,元宇宙的未来距离我们将会有多少个10年?

单纯看技术发展的话,我们先有了个区块链,然后是虚拟货币和NFT,最后是元宇宙,环环相扣,但仔细想想还是有点问题。区块链是一项技术,NFT是“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应用”,元宇宙是“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场景”。这像是我们为了应用某项技术而创造了更多的事物——如果我先有一个元宇宙提供场景,然后发明出区块链解决去中心化的问题,再用衍生的NFT解决虚拟物品交易的问题,是不是显得更合理一点?

顺序反过来的后果是,我们将被迫面对一些毫无意义的应用,而且将它们视若珍宝。比如说虚拟货币、元宇宙炒房和游戏里添加的诸多NFT要素。这些恰好是人们对类似技术印象最差的部分。游戏在过去的几年间一直在向“第九艺术”靠拢,试图跻身电影、音乐和绘画的艺术殿堂,而NFT在游戏中逐渐增多的应用显然把它跟第九艺术拉得更远了一些。

在元宇宙里炒房,挺没劲的

有时候,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元宇宙是既定未来的假设里,但元宇宙真的是未来吗?

在科幻小说界有一个对未来预测的演变流程,最初,人们想象的未来是属于太空的,横亘天空的母舰、星际战争、跨星系移民,“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的黑暗中闪耀”。后来,太空竞赛结束,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逐渐冷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见证下一次人类登陆月球,于是科幻作家们对未来的想象变成了新浪潮时期的“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对社会形态的思考”,后来便诞生了《神经漫游者》和后世的赛博朋克风格。

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于1992年出版,正是互联网萌芽的时期,他对未来的想象依托于一个当时的崭新技术,来自未来的我们一定要按照他的规划去走吗?恐怕不是。

科幻文学是人类在当前技术能力下对未来的展望,而非预言,它和科学的关系几乎是单向的——科学哺育科幻,但不是要依照科幻作家的展望去发展科学。这个事到了元宇宙里也一样,它绝不是未来的唯一解。如果一个人说“未来就是《2001太空漫游》式的太空时代”或者“未来就是《死亡搁浅》里的黑暗时期”,人们会相信吗?我们更愿意相信元宇宙是未来,只不过因为我们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它让这种虚假的未来显得无比真实。

单说元宇宙的话……我们经常会用《头号玩家》举例子,但你真的愿意在那样的世界里生活吗?在《头号玩家》的背景设定里,人们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的混乱而躲进虚拟世界“绿洲”的。那里的真实世界是“高科技、低生活”的,人们过得并不幸福。但在一个现实生活丰沛——至少不那么贫瘠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真的需要一个“虚拟世界”的未来吗?

《头号玩家》里的现实世界不怎么好,所以人们才会选择进入“绿洲”

如果我们再看远一些,猜猜《雪崩》的虚拟世界之后的未来——会有人抛弃现实世界,全身心投入到虚拟世界中来吗?总会有的。这种人的逐渐增多,势必要开启“意识上传”的未来,那么机器人也许会占领现实世界,人类的意识躲进虚拟环境中。接着呢?人类的意识会开始融合吗?机器人又会不会反攻虚拟世界?也许我们的未来是“虚拟人类大战真实机器人”,又或者是《最后的问题》中“全部人类意识和最强的电脑意识融合”,谁知道呢?

但谁会像相信元宇宙一般,笃定这些是我们的未来呢?

触乐正在招聘文字编辑,欢迎。

编辑丨杨宗硕

目标是甲子园

丨欢迎在微信关注触乐,阅读更多高品质、有价值或有趣的游戏相关内容。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