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发布时间:2021-11-18 07:54:24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369,阅读时间:6分钟

历史提问

关羽和张飞没有拜师学艺,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答: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关羽和张飞这对儿“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也是多少读者公认的“武力强人”。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威风,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神表现,都是从此在民间流传数百年,收了一代代无数膝盖。

而放在真实历史上,关羽张飞的武力水平,虽然没《三国演义》里那么神,却也强到吓人。以《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关羽虽不曾“过五关斩六将”,但“斩颜良”却是实实在在,而且是“策马刺良(颜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过程比小说里还简单粗暴,不靠赤兔马的速度优势就“干完活儿”。张飞也不差,虽说没有“战吕布”等热血桥段,但他在当阳长板“据水断桥”,曹操的武将们竟“皆无敢近者”,足见战斗力之强。

更让好些“武打迷”疑惑的是,无论野史《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对关羽张飞这二位“武力强人”的习武过程,乃至“师承何家门派”,竟都是只字不提。仿佛这二位强人,是天生就有了这么强本事。其实,这么件奇怪的事儿,如果结合历史深扒一下,答案就不难找。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在古代战场上,一个横扫千军的武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绝世武功”。

这事儿,明朝年间打出“一生不败”战绩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感触良多。在他看来,那些民间看上去眼花缭乱的“绝世武功”,都“皆是花法,不可学也”。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是“开大阵,对大敌”,讲究的就是千军万马娴熟的战术配合,所谓“神功”“神技”,放在这战场上不但白白送死,而且还拖累部队。所以战场上的强者,只有把射箭、刀枪棍棒、相扑等基本技能练好,才有可能打胜仗。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宋年间的民族英雄岳飞,最拿手的不是“神功”,而是“射箭”“腰弩”“枪术”等技能,而他“挽弓三百斤”的强大武力,也让凶悍金兵闻风丧胆。而从唐代到明清年间,那汇集全国“武术人才”的“武举”“武进士”考试,根本不考什么“拳脚套路”“神功”,就考“步射”“拉弓”“举石”等硬核技能。想练好这类“硬本事”?绝不是去江湖“拜师学艺”就可以的。

明代如此,放在关羽张飞生活的汉末三国时期更如此,当时的“战场武艺”,既有射箭、射弩等“射技”,也有刀、斧、剑、棍、戟等器械格斗技能。这些基本功,如果想靠去江湖“拜师学艺”来学习?那只能越学越跑偏,只能在军营里勤学苦练,然后在一次次生死搏杀里历经考验。

而放在关羽张飞生活的年代,只要看看他俩的籍贯,就更可知他们为何能打?关羽是东汉河东郡解县(山西)人,张飞是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这两个地方在东汉年间,都曾是边防要地。两汉本就尚武成风,西汉年间时为了防备匈奴,更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那些居住在边地的百姓,除了日常劳作外,还要积极习武备战,处于“兵农不甚分”的状态。嘉峪关的魏晋城砖画像上,就描绘了边地军民耕种戍边的景象。

而且到了东汉年间,虽然东汉取消了西汉时期的兵役制,但边境依然不太平,一旦出现常备兵力不足的情况,就要从边地百姓里“招募”“征发”士兵,所以边地百姓的武备也一直不敢放松。到了东汉的最后几十年,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在位时,东汉内忧外患加剧,因此也高度重视武备,多次在边境举行“阅兵”“讲武”活动,有时还是皇帝亲自主持,汉王朝的边境地区,因此也引发了一拨拨习武热潮。

只要看看关羽张飞同时代的几位“熟人”,就知道汉末三国时期的“尚武”风气有多火爆。比如生活在河西地区的董卓,不但有一身力气,而且还能“左右驰射”,曹操、曹丕爷俩不但有文采风流,而且还能“上马横槊”。曹丕本人还“八岁而能骑射”。甚至,在野史里常以“文弱书生”“老好人”形象示人的东吴名臣鲁肃,放在真实历史上,他最为出名的,恰是一身骑射硬功夫……

毕竟鲁肃是周瑜之后的下一任都督(图片来自网络)

总体来说,在汉末三国这个尚武的时代里,如关羽张飞这样,在尚武的边地长大,又在一场场残酷厮杀里建功立业的男儿,那真是想不能打都难。

不过,比起各类野史里对武将“武力值”的各种神话,放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想要确保军队打胜仗,只靠武将个人的武勇还不成,更重要的是一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放在“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里,各方都以严格的条令,确保军队的训练效果。比如东吴就有专门考核军队训练的“简日”,曹魏则制定了《步战令》《船战令》等残酷法令。一统三国的晋武帝,每次检阅部队长达七八天,检阅中要进行各种战术推演和演习……

也正是这样的演进过程里,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评书演义里,常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神兵器”,但真实历史上的兵器演变,却是更简单实用。比如在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世里,随着骑兵战术的革新,曾经看似不起眼的棍棒兵器就异军突起。魏晋时期就有了“人马逼战,刀不如棒”的共识,南北朝时期“葛荣起义”等大战,参战各方都大量使用棍棒。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长枪,更基本取代了三国时期的长戟……

所以,许多野史里的“偃月刀”“八蛇矛”等奇特装备,放在真实的战场上,其实是大大的走样。

而且更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止指的这支军队的“武将武力”和“士兵武力”,最重要的是战术执行力。就以萨尔浒战役里的明军来说,倘若真要如野史里那样“叫阵”“单挑”“单打独斗三百回合”,明军里的杜松、刘鋌等名将,确实是谁都不怵。可整个明军已经文恬武嬉,以明朝当时许多官员的话说,基本的作战战术,他们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站队摆个样子,结果也是不出意外,被对手“我就一路去”打垮……

这样摆样子的军队,不管是关羽张飞,还是其他勇冠三军的猛将,也都是救不了。关羽张飞们“为什么能打”的话题,既是汉末三国社会风貌的见证,又藏着古代军事多少真实的学问。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中国武术史》《两汉军事训练研究》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