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大宋败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是它

发布时间:2021-11-13 16:59:42来源:最爱历史

当我们在谈论宋朝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痴迷宋史的人,说它是帝制中国社会的巅峰;

痛恨宋朝的人,说它积贫积弱,根本比不上汉、唐、明、清;

也有人谈论它的严重偏科,文盛武衰......

说到积贫积弱和军事实力衰弱的问题,就不得不聊一下宋朝的官僚制度,聊一聊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说到经济文化的繁荣,必然会提及交子会子,也会好奇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辛弃疾这些文学大家及其作品成就。

这些历史事件究竟对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大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些传世篇章?

△《大宋宫词》剧照

有关宋朝的剧集也不在少数,好几部热播剧一经推出,周边谈论者如云,然而影视剧改编的相关史实真实性还有待考究,例如:

《知否知否》:老皇帝因为没儿子被逼哭?

《清平乐》:宋仁宗是渣爹,曹皇后是狠心继母?

《大宋宫词》:二婚歌女当了皇后还差点当了皇帝?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不妨跟着《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宋史》这一套书一起探讨一下这个神奇的朝代。

01

历史归因,宋朝的官僚制度

深究大宋“冗官冗沉”“冗兵冗费”的zui直接原因及大宋政府“积贫积弱”的zui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宋朝极为复杂的官僚制度。

这套制度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最终导致王朝走向败亡?

回看历史,万国来朝、强盛一时的唐朝亡于藩镇制度,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肢解了唐朝国土,国家最终陷于五代十国的乱世。

对于经历过五代混战的人们来说,唐朝藩镇制度的利与弊绝对是他们要反思的问题,而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来说,吸取唐朝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让藩镇割据的状况不再出现,绝对是当务之急。

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的权力?过往朝代的各种政府机构设置,都是赵匡胤可以参考的成例。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套中央集权的国家中枢官僚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他之下,各级达成各司其职: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

“九卿”分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别掌管国家礼仪(奉常)、宫廷卫队(郎中令和卫尉)、司法(廷尉)、涉外事务(典客)等。

掌管国家礼仪的奉常位居九卿之首,这是我们国家封建时代的政治特点,从首个统一中央集权政权开始,礼法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不过在某些名称上进行了修改,在某些部门职能上进行了增删而已。

这一制度到唐朝发展成为三省六部制,而这时“三省”的权责不同于三公,主要对皇帝负责:

中书省:草拟颁布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在执行皇帝政令的尚书省之下,又设立实际的执行机构“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具体执行各部门的职能。

到了宋朝,赵匡胤选择进一步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就是相权问题。

在宋代以前,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比如汉朝时宰相不仅可以管理国家事务,甚至可以管理宫廷内务;而到了唐朝,宰相权力开始收缩,只能管理国家事务了(其实从汉朝后期开始就已经在收缩)。

但无论汉唐,宰相都是军、政、财一把抓,而且是有资格跟皇帝对坐商谈国家大事的,《千字文》里的“坐朝论道,垂拱平章”说的就是这个。

这种模式下,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衡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节制皇帝的独断专行。

【点击购买↑】

但是到了赵匡胤这里,由于对过去历史,尤其是对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过分解读,对兴衰治乱的过分敏感以及权力收缩思想带来的强大惯性,他不得不对此做出更改。

首先改变的,是军、政、财不再由宰相一人把持。

赵匡胤将军权分给了枢密院(军事委员会),财权分给了三司使(财政部),政务分给了中书省(政务院)。

到这里,大宋是真正实现了相权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可只达到这种程度,赵匡胤依旧觉得芒刺在背,因为宰相还管着“人事”这一关乎王朝命运的东西,所以他准备将人事也从相权里分离。

为此,赵匡胤特地设立了两个人事机构:学士院和舍人院。

在学士院担任职务的是翰林学士,在舍人院担任职务的是知制诰。

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王朝皇族和中枢大臣的封贬、任免诏令,称为“内制”;而知制诰负责草拟普通官员的任免诏令,称为“外制”,两个机构合称“两制”,跟当时的中书省和枢密院这“两府”相对应。

监察方面,宋朝沿用汉唐制度,其监察机构叫“御史台”,御史台的长官称为“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纠察官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亵渎执法等问题,有时候也会纠察宫廷事务。

后来,仁宗朝的太后刘娥觉得御史台太肆无忌惮了,又另设了一个监察机构,名“知谏院”。

跟御史台言官一样,在知谏院工作的官员同属谏官,工作也是纠察朝廷内外大小事情,目的是制约御史台。

这两个机构工作性质差不多,因而被人戏称为“台谏合流”,在北宋一朝常常互掐——反正大家都是谏官,嘴皮子一样溜,谁怕谁呢?

而且有赵匡胤“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官员”的祖训,有宋一朝,谏官的表现都极为突出,一有风吹草动就群情奋起,简直是谏不死人不罢休,不断对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人员进行劝谏,为大宋本就臃肿低效的政府机构再增“风采”。

当然,也有不少正直的忧国忧民的谏官,比如“两宋三百年第一臣子”范仲淹、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官员包拯和旷古烁今的史学大家司马光,他们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除了这些变化,在机构的设置上,宋朝统治者还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加”的原则,几乎每个皇帝都会根据个人需要设置一些新的机构、新的职位,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知谏院,又如后来的审官院、审刑院、流内铨、礼仪院、太常礼院等。

这些机构不仅纷繁冗杂,而且职能多有交叉,难怪宋朝会有冗官现象了。

好笑的是,宋朝设立这些机构之后,并没有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全部废除。

也就是说,三省六部的设置还在,但专干一些皮毛蒜皮的小事儿,正事都由大宋新建的这些繁杂难懂的机构抢着干。

唐朝三省六部的机构名称都是见名知意的,即使是不研究历史的人,只要稍微有点常识,都能知道六部中的各部都是干什么的。现在宋朝的皇帝们这么一搞,别说不读史的人搞不懂,就是常看历史的人也不太容易理清楚。

可以说,中国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官僚体制,或者说政治制度,在赵匡胤之后是有些倒退的。

【点击购买↑】

以上所讲都是中央行政机构,而为了削弱地方大员手中的权力,防止藩镇割据再次出现,地方上的行政机构的复杂程度不遑多让。

宋朝将地方行政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宋朝的县和过去的县没多大差别,都是由县令管辖,但是州和路跟过去比差别可就大了。

宋朝的州级长官还是知州,但为了防止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重现,赵匡胤在知州的基础上又加设置了一个名为“通判”的职位。

可别小看这个通判,它在宋朝的官僚制度中极具特色。

在职务上,通判地位低于知州,可它却不是知州的副手,也不是知州的下属,它有权和知州共同管理州内的行政事务,共同签署重要文书,甚至还有监督知州的权力,可谓官小权大。

知州的级别虽然比通判高,但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受到通判的节制,因此双方经常掐架,可每每知州要发火时,通判就会来一句:“我乃通判,皇帝叫我来监督你!”知州的气儿就泄了。

正是因为通判权力如此之大,宋朝的知州们对通判都深深忌讳。

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记录了一个知州跟通判的故事:杭州有个知州叫钱昆,非常喜欢吃螃蟹。有一次他请求外调,负责人员就问他想调去哪里,他说:“去哪里都无所谓,只要有螃蟹没通判就行了(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州的上一级是路。宋朝路的行政级别跟唐朝的道差不多,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但宋朝的路又有它自己的特色。

严格来说,“路”并不算行政单位,因为它没有设置行政长官,只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个平行的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权责更多的不是行政管理,而是负责监察和管理财政。

比如转运司就负责路内的财权,其最高长官为转运使。

这个官在有宋一朝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比知州还重要,其主要职责是将各路的税赋物资运送中央,同时兼有监督、考核辖区内官员的职责,甚至可以参与地方管理。

后来皇帝怕转运使的权力过大,成为类似唐朝的藩镇大员,因而在转运使的基础上增设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分割转运司转运使的权力。

其中,提点刑狱司负责监管所辖区域的司法审判事务,长官叫“提点某路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大宋提刑官》的主人公,我国著名的法医学鼻祖宋慈就曾经担任过此类职务。安抚司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提举常平司负责管理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事,类似今天的赈灾委员会。

△《大宋提刑官》剧照(何冰饰宋慈)

中央机构越设越多,地方机构也越设越复杂,中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官僚制度逐渐成型。

追根究底,可以说,宋朝这套极尽复杂的官僚制度,是包括赵匡胤在内的大宋皇帝们对唐朝藩镇祸乱的矫枉过正,是被唐末乱局吓出的后遗症。

大宋皇帝们这么做,其根本目的原本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化皇权以外的政府部门的权力,但他们忽略了行政效率的问题,也忽略了财政上的困难。

过多的政府机构带来过多的朝廷官员,冗官冗吏又造成大量冗费,最终导致大宋朝廷入不敷出、积贫积弱,并最终导致整个王朝败亡的结果。

篇幅有限,复杂官僚制度、官衔制度对大宋积贫积弱的影响,大家可以去这套《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宋史》中寻找答案。

02

以人物说故事,从故事讲历史

这套书完整讲述大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作者罗亚飞摘取重点,详略得当,书中抓住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分册、分章清晰明了。

全书6册各有重点:

第1册

赵匡胤的奋斗史

本册将时间确定在北宋建国前后,主要讲述赵匡胤在五代十国乱世中的拼杀,和他在建立大宋后对疆域的开拓、对内部的整顿。

第2册

文治帝国初见端倪

本册主要讲述太宗、真宗两朝的内政外交。

赵匡胤去世,其弟赵光义登基。面对哥哥立下的赫赫功业,赵光义是守成还是继续开拓?他的选择正确吗?到了真宗赵恒一朝,从乱世闯荡过来的开国功臣大多凋零,后起之秀逐渐掌握朝局。

全新的君主搭配全新的臣子,他们又会将大宋带向何方?

第3册

真正的文人王朝,名臣辈出

本册主要讲述仁宗、英宗和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

度过初生期的宋朝似乎走上了正轨,一切都在蒸蒸日上。然而,大宋的实际处境并不平顺,强敌环伺,西夏崛起,内部掩藏的问题也在逐渐显露。

这是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狄青、王安石、司马光,一批名臣名将接连出现,在他们的手中,大宋会发生什么改变?当励精改革和文人相争碰撞在一起,被牵连的不止是个人的命运,还有整个时局。

第4册

逐渐走向穷途

本册主要讲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哲宗的短暂灿烂和徽宗不太光辉的一生。

在这个阶段,大宋的制度、经济、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女真人的崛起也给大宋带来新的危机。哲宗致力继续改革,可惜短命,接替他登上皇位的徽宗偏偏无心朝政、耽于享乐。

在外有金国的威胁,在内农民起义又接连爆发,大宋的局势急转直下。

第5册

北宋的灭亡与南宋的反攻

本册主要讲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高宗在艰难中建立南宋,以及此后他在北伐与不北伐之间的摇摆。

第6册

最后的挣扎,时代的落幕

本册主要讲述南宋最后的八个皇帝。

大宋在下坡路上无法回头,即便有短暂复兴,最终也无济于事。老对手西夏与金接连灭亡,大宋不得不直面强势崛起的蒙古,一个时代就要落幕。

【点击购买↑】

在作者笔下,各历史事件环环相扣,因果相连。

在书中可以看到:为什么说赵匡胤的治国理念要对大宋的积贫积弱负责,为什么说赵光义的边疆政策给党项人的发展和西夏的崛起埋下了祸根,新旧党争对王安石变法的条令内容和变法效果又有什么影响……

漫长的历史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要把历史讲得引人入胜,就得讲好参与历史的每一个人。

【点击购买↑】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宋史》以人物说故事,从故事讲历史。

在书里,出现的不再是符号化的“宋太祖赵匡胤”,而是能看到闯荡乱世的赵匡胤的雄心;不再是“宋太宗赵光义”,而是能看到赵光义掩藏在哥哥光环下的不甘与挣扎;还有刘娥的野心与克制、赵祯的蛰伏和心机、王安石的一意孤行、李纲的力挽狂澜、文天祥的无力回天……

把故事讲得精彩,让读者读得爽,却不能抛开历史书的严谨。

本书以《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核心史料,参考《涑水记闻》《邵氏闻见录》《丁晋公谈录》《辽史》《金史》《西夏书事》等众多古籍文献和《宋史研究论文集》《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宋代政治史概要》等专著论文。

在写作和修订过程中,作者遍翻历史典籍,细心考据,会为了一个事件的始末、一个人物的生平,乃至一个数字的对错、一个字词的用法做多方比对,希望能掀开时间滤镜的一角,尽可能去触碰历史的真相。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宋史》在豆瓣阅读连载两年,评分9.2,是读者认可的高分作品。

可以说,这套书不是考证式的学术天书,也不是口水式的快餐读物,而是没有学究气的好读又耐读的通俗两宋史。

现在下单除了随书附赠帝王谱系图还有精美书签,更能享受最爱历史的读者特惠价,原定价350元,限时5折优惠,仅需175元!

【立即购买↑】


此外,拿得起放不下系列还有之前给大家推荐的大唐史,戳图一起带回家↓↓↓

2022诗词日历价格¥68

大宇国风取暖器

价格¥299起

云图遥遥热200ml

价格¥89

蕲艾泡脚饼

价格¥68起

加绒冲锋衣

价格¥149

纳米三防裤

价格¥109

德绒生姜保暖背心

价格¥59/件

TOTONUT加特林颈椎枕

价格¥128起

臻邦大颗粒真牛肉酱

价格¥29.9/8瓶

九阳豆浆

价格¥59起

生物溶菌酶hp牙膏

价格¥69/4支(赠品)

多功能工具钳

价格¥6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