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发布时间:2021-11-12 07:53:30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54,阅读时间:7分钟

历史提问

范姜、张达刺死张飞,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一大悲情桥段,正是“张飞之死”。

以《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描绘,关羽兵败荆州身死后,坐拥益州的“先主”刘备决定大举伐吴报仇,“实在兄弟”张飞更是咬牙切齿,强令部下范疆、张达三日内打造白旗白甲,准备“挂孝伐吴”。可这么多白旗白甲,三天内哪打造得完?范疆、张达二人刚叫了句苦,就被张飞捆起来打个半死。这被打急了眼的哥俩,干脆狗急跳墙,深夜趁张飞酒醉摸入营帐,一刀刺死了张飞,而后提着张飞脑袋“便引数人连夜投东吴去了”。

同样是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当“先主”刘备得知张飞死讯后,当场是“放声大哭,昏绝于地”,醒来后更是“哀痛至甚,饮食不进”。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典古装剧《三国演义》里,老戏骨孙彦军扮演的刘备,更把这一幕演绎得无比精彩。剧中“刘备”从平静询问到骤然昏厥的短短几秒钟,公认中国古装剧史上的经典表演范本。不过真实历史上,刘备得知张飞被杀的噩耗后,反应却“平静”得多,只是一句“噫!飞死矣。”

如此一幕,也让好些后人大惑不解:统帅千军万马的张飞,真能如《三国演义》的剧情那样,这么简单就被部下割了头?而且凶手还能轻松从防备森严的军营里逃走?难道张飞的大帐周围,一个卫兵都没有?而真实历史上的刘备,为什么得知张飞死讯后,会发出“飞死矣”的感慨,仿佛早有预料一样?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里那“杀张飞”的全过程,放在真正的古代战争里,是严重不靠谱的。以战国军事典籍《尉缭子》的记载,古代军队扎营时,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各支部队,都有各自的营区。将帅的营寨周围还要有围墙沟渠,没有军令绝不能随便走动。军营外不同的距离也要设立哨卡,做到层层警戒盘查。甚至每夜不同的时间,军营里都有特定口令。

所以理论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哪怕张飞喝到烂醉,范姜、张达别说割张飞脑袋,想成功混入张飞的帐篷都不容易。那既然防卫如此森严,张飞怎么还稀里糊涂送了命?其实,正史《三国志》上对于“张飞之死”这事儿,记载非常简略:“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不但凶手的真名与三国演义有出入,过程也比《三国演义》里简略,且没有“醉酒”“引数人”等情节,似乎要更神秘。

不过,同样是《三国志》里,我们从刘备对张飞的评价里,就不难找到“张飞遇刺”的过程。历史上真实的张飞,虽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莽张飞”,更不是某部“三国神剧”里的“李逵版张飞”,且有“尊贤爱士”的美名,却也有“不恤小人”的毛病。特别是对待身边的部将士卒,更是说打就打。所以张飞遇害前,刘备就担忧说:“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也就是说,张飞对待身边部将,方式非常粗暴,甚至天天鞭打部下。关键是刚把人打完,又把“苦主”安排在身边做亲信,等于是给身边放定时炸弹。以这个角度看,“张飞遇害”这事儿,也就不奇怪。凶手范强、张达等人,就是张飞“左右”的部将,对于张飞营寨里的口令条例,乃至营寨布防都非常熟悉,所以才能从容得手,又借助沿江的便利交通轻松脱身。而多次目睹张飞“暴力行为”的刘备,显然对此事也早有预感。

如此“堡垒从内部攻破”的情景,也不止发生在“张飞遇害”一事上,宋金战争时期的“完颜亮被杀”事件更是典型。率领六十万金军精锐大举南侵的完颜亮,却被宋军怼在长江边动弹不得。恼火的完颜亮成日暴打兵卒泄愤,也终于激得将士们沸反盈天。兵部尚书完颜元宜趁机启动“刺杀完颜亮”行动。虽然完颜亮拥有战斗力强大的5000御营,可完颜元宜先假传命令调开御营,再趁夜发起袭击,成功击杀完颜亮。

所以说,如果一支军队的领导层出了问题,身边的人都烂掉了,哪怕“护卫”再强悍,照样保不住命。

而这场史料记录极其简略的“张飞被杀”事件,也恰恰藏着古代战争里的一个重大问题:军营安全问题。

无论古今战争,防卫森严的军营,常常是“出大事”的地方。放在古代战争条件下,由于信息通讯科技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一旦军营有突发状况,往往就容易演变成大乱。就以古代战争里的“用间”来说,军营就是双方“间谍”们渗透的对象,楚汉战争时期,汉军谋士陈平就以重金在楚营里收买奸细散布谣言,逼得楚军智囊范增走人。南北朝沙苑之战里,宇文泰的间谍甚至能窃取高欢的军营口令,然后在高欢的帐篷周围轻松出入……

仅仅在“谍战”这个环节上,一座军营被渗透的程度,就决定了这支军队的命运走向。

而说到“出大事”环节,比“刺杀敌人首领”“窃取情报”“反间计”更要命的,往往就是“袭营”。古代任何一座防卫森严的军营,却也都有着各种弱点,比如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对突发状况难以做到及时反应,而且军队“吃饭”“睡觉”等时段,也恰恰是防备最容易出漏洞的时候。一旦军心出现浮动,“袭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哪怕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也依然可能在“袭营”里吃大亏。比如辽国名将耶律休哥,这位曾经吊打宋太宗的战神,一次率军南下侵宋,与一支北宋小部队擦肩而过。心高气傲的耶律休哥并未在意,可谁知就是这支“小部队”,竟在宋朝悍将尹继伦的率领下,趁着耶律休哥大军宿营做晚饭的时候“摸”进来,正大吃晚饭的耶律休哥,饭桌上被尹继伦劈头一刀,差点把命搭上,数万辽国大军更是大溃……

只是一个小小疏忽,就换来了灾难性后果。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汉年间,汉文帝去细柳营劳军,遭到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的严格盘查限制,却非但不气不恼,反而郑重向周亚夫行礼表达敬意。这正如他的原话:“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如果治理军营不这么严格,不被人家“袭而虏”才怪。特别是袭营,可不是闹着玩的。

正因如此,中国历代军队,对于军营的管理也是日益严格。发展到明清年间,更形成了极度细致的条例,以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当时军队扎营,要选在“必山水可据之处”,军营要分外层和子层,外层兵力要占三分之二。士兵严禁藏匿外人,晚上一切接近营地的“生人”,只要“喝令不退”且“口令不准”,就要“以铳矢击之”。营内每晚分五更,每更都有专人职守,还有随机派出巡营人员,以敲击弓背传递口令信号……

也正是因为执行了如此严格的宿营制度,戚家军才得以东扫倭寇北扫鞑靼,以十几年不败的战绩,撑起了明代“隆万中兴”的辉煌。如果“范强、张达”放在这样的军营里,就算和张飞再“亲”,恐怕也很难得手,就算能侥幸得手,也很难逃去东吴,相反有可能被打成一摊碎肉。

但是,执行这样严格的条例,需要有军队强大的纪律和战斗力做保证,放在王朝衰败的年月,那更是严重做不到。比如明末那位享尽崇祯帝“恩宠”,更被东林党各种“照顾”的明末“战神”左良玉,其麾下号称百万大军,却是奸淫掳掠成性,军队兵将更常藏匿掳来的女子艺人,每到晚上,军营场面常腐化不堪。这样的“虎师”,虽然常被东林党夸赞,真打却严重不顶事,就连左良玉自己,也是稀里糊涂死于军中,其“虎师”接着鸟兽散……

放在清朝“太平天国战争”早期时,这“军营安全”更闹出雷景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清朝军事早已腐败不堪,派去镇压的清军,更是鱼龙混杂,好些权贵子弟混迹其中,一路敲诈勒索,被曾国藩讽刺说“沿途办差实为不易”,士兵更是“多不习刀矛”。这样的“精锐”,“军营安全”更是极不靠谱:独鳌山之战里,太平军只派七个战士袭击清军营地,上千清军顿时一片混乱,甚至“哄然从山顶溃下”,白送给太平军一场大捷。

如此败像,当时还叫清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意如此”的感慨,把太平军比喻成两宋时期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其实,太平军有没有岳家军“能打”俩说,连“军营安全”都做不到的清军,战斗力太差却是真。荒唐一幕,也恰是那时落后挨打的清政府,最生动的写照。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工程》《历史上的张飞究竟什么样》《古代军旅常识》《戚继光兵法新说》

还记得老张我上周青岛书城的活动吗?

没赶上的朋友们别着急

视频它来了

欢迎小伙伴吃瓜围观哈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