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袁崇焕为什么必须死?

发布时间:2021-11-11 13:55:39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崇祯

01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初一,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倾巢而出,兵锋直逼北京。

崇祯皇帝朱由检闻报,慌了,但他反应奇快。

快的有点过分!

还没打开城门让老百姓躲入北京城,还没把城郊的粮食都搬进城里来,崇祯就宣布京师戒严。

“不好意思,乡亲们,安全第一,友谊第二。”

可笑的是,这会儿人家后金的大兵还远在长城边上呢。

从事后看,皇太极半个月以后才打到京师。

同时,京师还纷传蒙古的林丹汗也率兵五万攻打宣大准备入关。

此时,朝廷才想起来要征兵、要选将、要防奸细、要备粮草......

北京城里就彻底乱了套了。

有多乱?

刑部大牢竟然逃了两百多人,刑部尚书乔允升着即下狱;

北京城墙发现修筑的不结实,工部尚书张凤翔下狱;

原来看起来象门神的兵部尚书王洽,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是个草包,下狱;

继任的以知兵著称的申用懋,还是不得力,罢免。

后金还没打到,北京城内四个尚书已经被崇祯自己干掉了。

(检哥儿不愧是大清第一巴图鲁)

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温体仁在他的家书里,提到当时京师的情况:

“警逼近京师,而奸党尚自固营垒,全无为君国起念者。庸宰相任人穿鼻,仓皇失措。戒严半月,不过老弱营军,鹄立风霜之中,日夜冻死百余人而已。不意积弛之弊,一至于此。人情汹汹,南窜几半,独携家眷者不许出城。而士绅内眷,有扮男装者,有藏箱箎中者,往往为伺察所发觉。可叹可笑。”

而这个致乱之源,首先就因为皇帝本身不镇定。

这次也不是孤例了。

02

早在崇祯刚登基的时候,辽东局势紧张。

放眼望去,就只有一个袁崇焕可用了(那时候似乎忘记还有一个孙承宗)。

于是,紧急将刚刚罢官回广东老家的袁崇焕重新起用。

钦命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而且还“敦促上道”。

按当时规矩,被任命这样职务的大臣,一般都要疏辞以表示谦虚。

袁崇焕的座师韩爌四月召入阁,辞职报告打了三次,皇帝“所请不允”了三次,玩了八九个月终于到任。

内阁大学士都没有敦促上道,独独敦促了袁崇焕,可见重视之极。

应该说,从袁崇焕上任以来,崇祯皇帝对他是超越一般的信任。

凡有奏疏,都是优诏答之,优旨许之,具见忠酋,不必引罪等等等等。

就连崇祯最不想做的两件事情,他也做了。

第一件事,是袁崇焕请求发饷。

崇祯不想给(也实在缺钱)。

周延儒就说了,古来名将是可以让士兵罗雀掘鼠(抓麻雀挖老鼠充饥)的嘛,要是给饷辽东,那九边也都要给,所以最好有个长久的办法(其实就是全部都不给)。

崇祯当时听了很高兴:深体朕心者,莫过周侍郎也。

不过,凭心而论,崇祯给袁崇焕的粮饷是所有军镇中比例最高的,别的地方欠饷超过三年的都有。

第二件事,是袁崇焕一心想卖粮给蒙古人,以求拉拢,共同对付后金皇太极。

崇祯早就下旨“尽革其赏”了(以前的蒙古三十六家都受到明朝的抚赏),袁崇焕还一直请奏争取,存心不给崇祯面子。

但最后崇祯还是格外恩典,袁崇焕可以“以计口卖粮”给喀拉沁的苏布地部。

就在皇太极快要打进关(实际皇太极已经出兵在辽河会盟蒙古各部,当然明朝还没有得到消息)的时候,崇祯皇帝还给袁崇焕加了太子少保衔。

也因为有这样的信任,袁崇焕在任的一年多时间里,关宁军初成规模。

这支军队和关宁锦防线是袁崇焕留给大明王朝丰厚的,也是最宝贵的军事遗产。

在今后不论是镇守辽东,抵抗清兵入侵,还是参与消灭流贼的战斗,这支军队都建立了超越其它部队的卓越功勋。

这恐怕也是崇祯皇帝一生中所做得唯一一件算是英明的事情了。

03

皇太极进兵的消息传来,孙承宗也被召入京。

崇祯马上任命他作为总指挥。

没两天,听说袁崇焕也率领关宁军进京勤王,崇祯立刻又任命袁崇焕总领各路援军,让孙承宗去守通州。

袁崇焕从宁远率兵入关,五路并进,终于先一步抢到了蓟州城。

蓟州没有大炮,但是蓟州有袁崇焕。

皇太极攻城不下,于是攻心,他放出一个谣言,谣言的内容大概是,“袁崇焕跟我们是一伙的。”

然后,他撇下蓟州城,率大军直奔北京,京师危急。

袁崇焕只能放弃蓟州绕道河西务,再一次抢先到了京师。

谣言,也像风一样跟着来了。

谣言之所以能成为谣言,不仅需要制造者,更需要传播者。

1、普通民众恐慌之时没有主心骨,对谣言的传播具有非凡的能力。

他们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是无辜的,袁督师为什么把我们置于战争之中?

《玉堂荟记》:己巳之变,当时士马物力足以相当,袁崇焕初至一战,人心甫定,而袁於大珰少所结好,毁言日至,竟罹极刑。乃京师小民亦群以为奸臣卖国,至有啖其肉者,其蜚语皆出自内阉云。

2、北京城里的勋戚、太监、官员、缙绅,他们多数都有田庄在京郊,袁崇焕,为什么把战事引至京郊毁坏我们田园?

3、京师三大营看到比他们会打仗的关宁军,也绝不会凭空生出好感。

《崇祯遗录》:都下流言多出三大营官军口,一人造谣,传之一队,一队传之一营,一营传之都下。不三日,连诸内廷闻达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为舆论无私,而不知其由于匹夫恩仇,奸人反间,殊可恨也。

流言,似乎仅仅针对袁崇焕一个人流传着,而最终的听众,大概也只需要一个人,那就是英明的崇祯。

04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七日,袁崇焕在北京城下,率兵与皇太极鏖战,经过广渠门、左安门两战,明军胜利,暂时挫去了皇太极的锐气。

初次接见了袁崇焕的崇祯,表现出极大的英明——他没有相信任何流言,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披在袁崇焕的身上。

但袁崇焕请求部队像满桂一样驻扎京师的瓮城休整。

崇祯:不许。

(还是听到了什么)

攻心之战继续深入,对于这个战场,崇祯毫无知觉,更鲜有抵抗力。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抓住了两个太监,“无意间”透露他们与袁崇焕合伙的“机密”,然后再“不小心”又让他们逃走了。

这两个太监自然会跑到了皇帝那儿邀功请赏。

皇太极又给崇祯皇帝下书议和,提到了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个人……

没过几天,崇祯紧急召见了袁崇焕。

召见之际,突然问:

为什么杀了毛文龙?

(半年前的事)

为什么用箭射满桂?

(几天前的事)

为什么顿兵不战?

(不知道何曾有过)

所有人都错愕了,袁崇焕也错愕了。

这些问题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候从崇祯嘴里问出来。

不等袁崇焕回答,就命锦衣卫将袁投掷下狱。

内阁大学士成基命叩头请崇祯慎重:

“大战之际,把自己主帅逮起来,那还打什么仗哪?就算袁崇焕有问题,也不是这个时候。”

【敌在城下,非他时比。】

但崇祯不听。

05

大臣们一起上疏解救袁崇焕,替他申冤;

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四次诣阙上言,我可以替袁崇焕去死;

韩润昌甘愿投身于狱与袁崇焕一起坐牢;

何之璧率家人四十余口诣阙请求替袁崇焕坐牢。

这一时刻,仿佛所有的人都在替袁崇焕申冤。

可越这样,崇祯的心里越不舒服。

崇祯

同时,北京城外的仗,打的更不好了。

崇祯下令逮捕袁崇焕以后,晋升满桂为武经略,总领京营军马以及勤王部队,共四万人。

这一战,满桂本来认为是不能打的。

人数不如后金,战力更不如,四方军队甚至连基本的磨合都没有,这冲上去,除了送人头,啥事也干不了。

但自从被提拔为京师总经略以后,崇祯就不断催战,最后不得不去,于是......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十六日,誓师,向南进击皇太极,十八日就全军覆没了。

上既下袁崇焕於狱,拔满桂为总理,宣府总兵侯世禄,昌平总兵黑云龙等皆属焉。又起旧帅王威、尤岱、杨御蕃、孙祖寿,出罪帅马世龙於狱,俱以原官立功。桂以十六日誓师而南,十八日,遇虏兵於良乡,时虏骑皆做官兵服,饰桂以为援,兵不设备,虏骑乘不意掩之,全军歼焉;桂与尤岱、孙祖寿皆死之,虏骑亦饱掠得意。载《烈皇小识》

06

就在袁崇焕下狱第四天,都察院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获奸细刘文瑞(实际是木匠)等七人,说袁崇焕和他一起通敌。

崇祯下旨,赶紧审。

审问的机构是锦衣卫,审问官是正直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李若琏,审讯的结果令皇上失望了,这不是奸细。

于是,崇祯令北镇抚司都指挥使刘侨(比李若琏大一级,北镇抚司最高官员)再审。

刘侨告诉犯人,如果不按他教的供词,就当场夹死,于是获得了袁崇焕通敌的“确凿证据”。

证人被当场杀掉,而对外声称是逃跑了。

李若琏则立即被降两级。

不服气的人当然有。

给事中钱家修在他上的《白冤疏》中写道:

“嗟嗟!锦衣何地,奸细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具有翼而能上飞耶?总欲杀一崇焕,故不惜互为陷阱。”

钱家修的争取有了一定的结果。

或许正是战时,不能一下子把事情做绝了,崇祯似乎准备释放袁崇焕。

【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

08

这时候,有人坐不住了。

皇太极兵到北京城下以后,最早怂恿崇祯逮治袁崇焕的是谁呢?

温体仁。

《温体仁家书》:“崇焕之擒,吾密疏实启其端,此亦报国之一念也。“

大战之前,刚刚破坏第二次枚卜(抽签选举内阁大臣),整倒东林领袖钱谦益,顺利入阁的是谁呢?

还是温体仁。

此时职务最高的内阁首辅,正是袁崇焕的座师韩爌。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韩爌是主考官)

内阁次辅钱龙锡则是当初极力推荐袁崇焕督师蓟辽的人。

温体仁如果想再升官,袁崇焕是最好的理论炮弹。

攻讦袁,可以让当朝首次辅全部倒霉。

所以温体仁连上五疏,请杀袁崇焕。

现在放了袁崇焕,袁崇焕就没问题了,他温体仁可有问题了。

如果崇祯一旦承认抓袁抓错了,按他的个性,温体仁就要被推出来当替死鬼,以抚慰袁崇焕...

所以袁崇焕,你必须有问题。

想让袁崇焕有问题的,还有梁廷栋。

一旦袁崇焕没有问题,那在袁崇焕下狱之后指挥失误,丧师失地的责任,就是新任兵部尚书梁廷栋的。

战争还没结束,仗打成这样,梁廷栋该如何开脱,该有谁来背黑锅?

所以袁崇焕,这口黑锅你必须背起来。

09

袁崇焕从诏狱被发往刑部审理,主导审理案件的就是温体仁和梁廷栋。

温、梁二人也积极罗织袁崇焕的罪名,以不负圣心。

这个圣心可真不好应付,要攀诬罪名不难,可是要怎么符合皇帝战时抓人的场景呢?

看似相同的几项罪名,经过几度修改。

崇祯最后召见了六部九卿科道,给袁崇焕定下罪名:

“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这个罪名虚虚实实,其中市米、谋款、斩帅都是有过的事情,却不是能成立的罪名。但把它变成因果关系,弄出不存在如资盗,不战等,就变成真的罪名了。

宣布完了袁崇焕的罪名,崇祯还特别责问了在场所有人,袁崇焕这么大的罪名,尔等竟没一个人上疏揭发。

从今天起,你们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

“袁崇焕,不把你千刀万剐,怎解朕心头之恨!”

此时的崇祯,感觉自己又一次“伟光正”起来了。

PS:

袁崇焕死后,家被抄了。

崇祯下旨赦免了袁家人,以示宽仁。

但袁夫人在流配路上自杀...

甚至仆人也不放过。

金庸先生写了一本小说《雪山飞狐》,里面说李自成有四个侍卫很厉害,特别是胡一刀,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其实他不知道,历史真实还真有这么回事,也是四个随从,其中一个更是传奇。

只不过,主人公不是李自成而是袁崇焕,这个随从不叫胡一刀,而叫袁天赦。

逃走了两次。

从崇祯四年开始,追捕他的文书就辗转各省,在全国范围内一直追缉了十几年,但袁天赦却不知所踪。

再PS:

朱由检的狐疑,从他对自己女人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田贵妃擅长歌舞,崇祯很喜欢。

周皇后说,我是不懂这些,她的歌舞不知道是谁教的。

崇祯就问田贵妃。

田贵妃说,这是我妈教的。

【教田贵妃的不是田弘遇的原配,是继室丁氏。这个后妈有点坑,明面上是教女儿,实际从小把田贵妃当成瘦马来养。】

朱由检不信,召丁氏入宫,抚琴弹奏一曲,证实田小姐小时候没被外人摸了小手手,然后重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