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古代攻城战里,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发布时间:2021-11-10 07:29:52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350,阅读时间:6分钟

历史提问

古代攻城战里,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答:古装剧里常见的血腥桥段,就是“攻城战”。常见的场景,就是黑压压的攻城部队攀着梯子往城墙上爬,守城的士兵们举着石头朝下狠砸,各种激烈到残酷的战斗场景,叫多少观众看到哆嗦,却也叫不少“历史票友”大惑不解:你说这守城士兵是不是笨?直接把梯子推倒了不就行了吗?干嘛还要费力扔石头?

这么想的人,确实是真不懂古代战争。

在中国古代战争里,“攻城”公认是最高难度的事情。以《孙子兵法》的原话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就是能不攻城,就不攻城。真到了必须要攻城的地步?那也必须得“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至少花三个月时间去打造攻城装备。特别是攻打敌方城墙的时候,那更不是“一把梯子”就能解决的。

草率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哪怕在军事科技严重落后的春秋战国年代,中国军队的攻城装备,就远比“一把梯子”复杂。比如战国年间常用的“云梯”,其下面装有车轮,上面装有攻城的梯子,冲到城墙下后竖起梯子攻城,守城士兵向推倒梯子?那不止是白费力气,反而还给攻城部队提供战机。唐宋年间时,“云梯”又衍生出“飞梯”“飞楼”等多种攻城装备,轻型的飞梯上装有滑轮,重型的“飞楼”分若干层,下面装有巨轮,像装甲车一样推到城墙下……

这任何一种攻城装备,都不是“推倒梯子”就能解决的,甚至单靠影视剧里“扔石头”,也大概率防不住。

不过,放在古代攻城战里,这攻城装备,也不一定是越大越复杂就越好用。相反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重型攻城装备也常常变成累赘。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里,作乱的侯景攻打南梁建邺城时,就制造了大型飞楼,每辆飞楼配有20个轮子,看上去庞大无比。但冲锋的时候还没接近城墙,就因地面不平歪倒。宋夏平夏城争夺战里,西夏军队制造了与城墙一样高的“对垒”,却先成了宋军强弩的靶子,又被大风刮塌,落得全军覆没……

所以,即使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单靠大型的登城装备,都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所以冷兵器时代,当古代进攻方用“云梯”“飞楼”等装备攻城时,也要配备“鹅车”“冲车”等攻城车,用以砸毁对方夯土结构的城墙。所以当时每次攻城战,几乎都是这样连砸带爬。

攻城的装备在不断进步,守城装备也一样,对付各式各样的攻城武器,只靠“往下扔石头”显然不行。春秋战国年间起,就有了专门用于撞击敌方云梯的“撞车”,即装有撞杆的四轮车。还有特制的“行炉”,这种大熔炉装满滚烫的“金汁”(金属熔化的汁),作战时朝着攀爬的敌军猛浇,一锅下去就大量杀伤敌人。另外还有熟铁打成篮子状的“游火铁筐”,专用焚烧攻城者……

所以说,一部中国古代军事史,也是攻守城装备交替进步的历史。

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里,古代的筑城技术和城墙设计,也是不断进步。早期的城墙基本是夯土材料,两晋南北朝起开始出现了砖城,这以后砖城日益增多,到了明清年间,还出现了以“糯米灰浆”为材料的牢固城墙。城墙的构造也日益复杂,隋唐时期的城墙就有了“弩台”,可以对敌方进行覆盖射杀,还有了“重城”“翁城”等设计,形成层层防御。明清年间更引进西方的梭堡设计,出现了“三角敌台”等城墙,大大加强防御力。

城墙越修越坚固,城池构造越来越复杂,这也就意味着,从唐宋年间起,单纯靠攻城车“连爬带砸”,基本攻不破对方城池。而且就算成功爬上城头,战斗也未必能很快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攻坚武器,也因此发展起来了:宋代时要七十人操作的重型三弓床弩,射程达到三百步,能够直接把强弩“钉”在城墙上,让士兵们抓着攀上城墙。南宋末年,元朝军队更使用了威力强大的“襄阳炮”,这种名为“炮”的投石机,只需要十多个人就可以操纵,比三弓床弩简便得多。作战时更能发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弹,打出去“入地七尺”。多少南宋的坚城,就是这样被砸开的。

到了明清年间,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大型火炮成了城池攻防战里的“新宠”,特别是明清战争里,攻守双方都大量配备重型火炮。在明朝最后几年里,清军更在重型火炮领域实现了对明朝的反超。以明末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哀叹说:“酋(清军)铸百炮而有余,我(明军)铸十炮而无力”。清军入关后,更是多次通过重炮攻城,一次次攻城掠地。

而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里,面对困守安平古堡的荷兰殖民者,“重炮”更成了战役的胜负手。在总攻阶段里,郑成功动用了长3米3,能发射24磅炮弹的“铜龙火炮”,将采用梭堡设计和糯米灰浆材料的安平古堡城墙几乎打成废墟,迫使荷兰殖民者无条件投降,令沦陷三十八年之久的宝岛台湾重回中华怀抱。以这个意义说,攻城战的历史,也是不同装备“赛跑”的历史。

不过,到了交战双方武器形成“代差”的鸦片战争里,却真出现了“梯子登城墙”的一幕。厦门战役里,负责防卫厦门的清朝官员颜伯焘,为了对付英军的重炮。硬是不惜血本,用花岗岩造了一座坚硬的石壁。英军打到福建沿海时,看到这一座“景观”,甚至还发出一句感慨:就算开炮轰到世界末日,也轰不开石壁。

那么,是不是厦门就能高枕无忧了呢?战斗打响后,英军没有正面强攻,反而采取侧翼包抄战术,用梯子从侧面爬了上来。结果猝不及防的清军迅速溃败,战斗打了不到半小时,清军伤亡数百,英军仅伤亡十来人。坚硬的石壁?就这样沦陷了,连带着沿海重镇厦门,也在不久后失陷。

为什么会这么惨?各种原因很多,但最重要一条是,多年腐败加文恬武嬉,清军的战斗力早就急剧衰退。鸦片战争里的清军,许多人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不系统,几乎临时拉来凑数,面对英国人的刺刀,常见匆匆逃散。一个王朝烂到这个地步,再好的武器,再坚固的城墙,也是没用。

参考资料:《晚清帝国风云》《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工程》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