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大汉风云之七国之乱】晁错之错(一)

发布时间:2021-01-16 20:59:15来源:十米阳台

造反的念头如同种子,在刘濞的心头种下,现在虽已休眠,只要机会合适,它仍会发芽。

在长安,有一个人坚信这一点,并一直密切注视着刘濞。

这个人,名叫晁错。

晁错,是学习型干部。他的第一专业本是法学(刑名),却因为文章写得好,被吸纳入政府。

小晁同志从基层起步,在祭祀部门当一名普通干部(太常掌故)。

这是一个十分不起眼,也没什么大前途的岗位。

野百合也有春天,不起眼的年轻干部晁错某天时来运转,得到了一个公派学习的指标。

学习的课程是《尚书》。

所谓《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文件汇编,据说是由孔丘老师编辑而成,因此,《尚书》是儒家学派的五经之一(其它四经是《礼记》、《周易》、《诗经》、《春秋》)。

固然是儒家的经典,但大家都只是听过名字,具体内容是啥,谁都语焉不详。

原来,《尚书》经过暴君嬴政的焚书坑儒、粗货项羽的火烧咸阳,经历了几十年的兵荒马乱,在当时已经失传。

皇帝刘恒以拯救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心,在全国寻找通晓《尚书》的专业人才,值得庆幸的是,居然被他找到了,仅此一个。

这人名叫伏生,济南人,原先是秦帝国时代的教育官员(博士),当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他老先生留了一手,把收藏的《尚书》砌在自家墙壁里,存下孤本。

刘恒原先打算请活宝伏生出山,到长安讲学,后来发现,太不现实。

伏生很老了(年九十),老到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万一在路上挂了,将是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于是,政府选派了一位青年才俊上门向伏生学习。

晁错光荣出场。

大约900多年后,唐朝天才的诗人、书画家王维凭想象画出了当年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情景,是为《伏生授经图》。

我看过影印件,图中伏生肋骨分明,瘦骨嶙峋却又精神矍烁,最为怪异的是,伏老汉竟然穿的是时下最流行的吊带女装,颇显时髦。

遗憾的是,这图,现在不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也不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却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呜呼!

晁错不辱使命,通过学习,他掌握了《尚书》的精髓,被伏老师批准毕业。

回到长安,晁错的学习体会文章得到了皇帝刘恒的高度评价,于是重新分配工作:为太子刘启当秘书(太子舍人)。

这是个充满前途的岗位,固然级别不高,但接近帝国未来的最高统制者——太子,晁错知道,自己出人头地,施展抱负的机会就要来到了。

晁错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他加强和刘启的沟通,用丰富的知识贮备和对政局的敏锐分析为刘启参政当好参谋,他逐步得到了刘启的信任。

在刘启的推荐下,晁错的级别待遇不断提高,最终升任刘启办公厅主任(太子家令),同时,刘启还送给晁错一个很响亮的外号:智囊。

乌角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铁路职工,本名李康

爱沽酒,间读史

闲散散,懒洋洋

生无异象,世居襄阳

少无大志,安享小康

闲说古人,不问沧桑

图片|摘自网络编辑|黄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