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更要学得好!吉林大学的分享来了
发布时间:2021-01-05 20:00:16来源:麦可思研究
吉林大学认为,能否推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基础学科“拔尖计划”的“隐性目标”。为此,学校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本校人才培养体系施加了积极影响。
文章重点
我们给您划出来了~
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方面,吉大经过10余年改革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如何招到好学生方面,如何引导学生对基础科学产生兴趣,并树立投身于科学研究的远大志向,是吉大挖掘具有巨大创新潜质人才时关注的焦点。基于这样的考虑,吉大主要实施了面向高中生的“英才计划”,以及面向本省部分高中的数百名高中生开展了“高中生进大学”的探索性培养。
学生招进来也要留得住、学得好。如何从培养机制上引导和鼓励更多学生发现探索学科领域的乐趣,是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普遍要解决的问题。吉大除了加强基础教育、鼓励学科交叉、注重团队协作教学等常规手段外,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包括:塑造积极心理、渗透学术思维、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改革运行机制。
吉大表示,能否推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拔尖计划的“隐性目标”。
以下为正文——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但近年来受考生、家长对专业认知偏差,学生个人未来选择,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等因素影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对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意愿不强,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日益凸显。
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等共同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作为早期试点的17所高校之一,吉林大学(以下简称“吉大”)成立了“唐敖庆班”,旨在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后备人才。
2019年,教育部又在“拔尖计划”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实施了“拔尖计划”2.0版,并在2020年9月公布了首批入选的33所高校的104个基地名单。吉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3个基地获批。在“强基计划”首推、“拔尖计划”升级、基础研究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背景下,吉大经过10余年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在基础学科生源选拔、学科探索以及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积累的经验,或可供其他高校基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参考借鉴。基础学科怎么招到好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对基础科学产生兴趣,并树立投身于科学研究的远大志向,是吉大挖掘具有巨大创新潜质人才时关注的焦点。
据悉,在唐敖庆班设立之初,学校就强调要统筹规划大学、中学衔接的成长教育。一方面,学校积极响应中国科协、教育部号召,实施了面向高中生的“英才计划”。在计划实施初期,由于条件和政策所限,全国高校每校获批不超过30个名额。随着计划的深入实施,吉大主动提出申请将名额扩大至60人,并从学校自有经费中提供支持。一大批“英才计划”学员通过升学进入了“拔尖计划”,使顶层设计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姊妹篇”实现了无缝衔接。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发现“英才”,培育“英才”,吉大还主动出击,扩大范围,投入资源,面向本省部分高中的数百名高中生开展了“高中生进大学”的探索性培养。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碎片化时间,采取见面指导+网络指导等方式,让大学的教授指导高中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求早期发现,早期保护,早期培养,使一批具有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优秀学生“冒出来”。
探索学科乐趣需要课堂内外鼓励引导
学生招进来也要留得住、学得好。以专业和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偏学术性的基础学科,经常给人留下难度大并且学习过程枯燥的印象。如何从培养机制上引导和鼓励更多学生发现探索学科领域的乐趣,是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普遍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方面,吉大除了加强基础教育、鼓励学科交叉、注重团队协作教学等常规手段外,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是塑造积极心理。初入大学的新生较快融入集体、融入环境,较快深入基础学科领域开展学习,唐敖庆班为新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一入学就开课,课程内容融合了理论学习、野外拓展、团队实践等丰富内容,使“积极心理”成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第一课,让他们感受真诚、勇敢、坚持、协作等未来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必备品质,为今后的学术探索做好储备。
二是渗透学术思维。基础学科的特点决定其更加强调学术性。除了常规的科研训练以外,吉大更加强调用学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譬如,面对学生对基础学科宏观架构和大学教育认知的不足,唐敖庆班每年在新生年级开设“微课题”研究项目,将唐敖庆班各学科的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化研究,并最终形成一篇教育学论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既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分析培养方案中的优缺点,又能加深学生对基础学科体系结构的理解。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基础学科的研究常给人“坐冷板凳”的印象,为鼓励学生树立“把板凳坐热”的信心,学校主动设计符合基础学科学生特点的激励机制。例如鼓励学生自主开设讨论班和学术研讨会,并引导教师参与平等交流和讨论。再如,为唐敖庆班学生特别设立科研实践奖学金,引导学生从紧张的课业学习中跳出来,实现“做中学”。科研实践奖学金的评审还创新性地采用了公开答辩、师生共同评审的制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是改革运行机制。基础学科的研究更强调着眼于原创性和独立性,为此,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大科学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前沿学术讲座和报告,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兴趣。为确保上述手段的运行效果,学校设立了灵活的学分置换制度和免听免修制度,降低“刚性管理”,增加“柔性约束”,以此使学生在保持适度的压力下,能够主动探索前沿未知领域。
用好的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在“拔尖计划”设计之初教育部就指出,要让该计划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吉大也表示,如果说培养出一批具有特殊潜质的“拔尖学生”是拔尖计划的“显性目标”,那么能否推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则是拔尖计划的“隐性目标”。为此,学校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本校人才培养体系施加了积极影响。
在横向上,学校陆续启动了一系列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将以“导师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一制三化)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以推广示范,引领全校多个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9年,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出台了《吉大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本科教改60条),作为今后指导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在“创新学术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工作开展中就明确提出,要将唐敖庆班的模式和经验,在文学、史学、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基础医学等专业拓展,建设匡亚明班、李四光班、白求恩班。按照“一制三化”要求,创新学术型人才成长和培养机制,为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储备后备力量。
在纵向上,吉大则通过唐敖庆班的改革试点将改革的理念运用到其他各项工作中,对学校的招生、教学组织与管理、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领域都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例如以唐敖庆、黄大年等先进事迹为指引,学校设立的“洄游计划”,鼓励拔尖计划学生本科赴国外交流,毕业后在外求学,引导他们主动从海外引入教育资源,甚至直接吸引高层次人才反哺母校,造福吉大和相关兄弟高校的师生。2018年,就有一名物理方向的同学,协助学校将在日本的导师全职引入吉大工作。
近几年学校持续与麦可思合作,从升学、就业质量、教学培养质量、校友评价及院系分析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数据显示,近四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8%、87%、90%、90%)整体呈上升趋势。
学校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从“拔尖计划”的经验中选择适合推广的内容,加大力度做好辐射和示范,让更多师生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师生观念,克服社会认知的局限,形成良好的氛围。
作者|麦可思郭坤
本期责编|麦可思谌超
往期推荐
01.
02.
03.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
---致麦粉:
微信公众号平台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再按发布时间排序推荐。想要不错过每日推送,可以把【麦可思研究】设为星标。
阅读之后点赞或在看,将获得更多您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