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自己被“绿”了!结果,比被“绿”还悲催
发布时间:2021-01-04 19:59:36来源:检验视界网
我跟我老婆的关系,一向很和谐,虽结婚快10年,但一直是腻歪的小夫妻。
但最近,我发现她完全变了个人。比如,她开始嫌弃我的大肚腩。
而且最明显的改变是——以前一回到家关上门,我俩都爱整些重口味的,每次都酣畅淋漓、特别满足,但她最近真的淡了很多,也不知道是对我不满还是出了啥问题。
???说的是饮食上的重口味!想啥呢?
这么多年,我的味蕾她一直拿捏得死死的,一天不吃她做的饭我就抓心挠肝。
但最近她厨艺突然不在线了,平时我最爱的油焖茄子、炸藕盒也不做了,或者说,是对我的感情下线了吧……
那天我还无意间听到她悄咪咪打电话——
“……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俩人迟早都得完,是要做出改变了,我下定决心了,他不同意也没办法……”
那一刻,我深刻感觉到什么叫做:心里空落落,头上沉甸甸。
那天,我一夜没睡。
今早在饭桌上,食不知味,最后男人的尊严驱使我走向了崩溃的边缘,我一五一十地把这些日子以来发现的“猫腻”跟她摊牌。
没想到,她的回答让我啪啪打脸——
想哪去了?天天这么重口油腻我俩迟早不都得完?看看你这大肚腩!还不是为你好?以后菜都不许放油了!
一字一句像一个个巴掌
扇在我脸上
还好我平时只是嘴上忍不住
但却是心里有底也有料的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我抓住了一颗救命稻草
“其实也不是一滴油都不能放”
“不信你听专家说”
▽
趁着她看视频的功夫,我一边乘胜追击,变身“健康达人”,抓紧机会继续转移注意力——
宝贝,你考虑得很周到,我也知道你是为咱俩健康着想。
油吃多了,确实不好,可能大肚腩、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等“不速之客”,都会来“敲门”。
不过,油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也是我们人体热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一般食用油里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看不懂?没关系!咱通俗点——
●饱和脂肪酸
堪称人体“燃料”,可以为我们体内提供能量。
●单不饱和脂肪酸
好比血管润滑剂,有利于降低胆固醇。
●多不饱和脂肪酸
有“聪明”油的美称,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那么,问题来了——
01.
每天每人,不超过25-30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的油量摄入应不超过25-30克。
25-30g啥概念?
来,让我们走进厨房,拿起平时个人用的普通陶瓷汤匙,2勺半至3勺的量,就是25-30g。
也可以买个带有刻度的控油壶,按家里人头计算,每天把一家人当天的用油量倒进去,做到心中有数。
02.
少整花里胡哨的,简单天然最“好味”
油焖茄子、煎牛排、炸藕盒……一个个都“功夫了得”,深谙“吸油大法”。这样的菜其实最不健康。
最鲜美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吃什么、怎么整都是大家的自由,但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多选择“蒸、煮、炖”吧。
03.
煮法不同,油也可以不同
不同的油脂肪酸含量不同、受热时的稳定性也不同。
炒菜:建议选择花生油、菜籽油;
炖煮:建议选择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凉拌:建议橄榄油、菜籽油;
煎炸:建议菜籽油。
04.
烧烤档、路边摊,真能“要命”,少去!
同一锅油,如果反复使用3次,致癌物会飙升10倍;反复用7次,则会飙升30倍。
所以,油炸食品真的别多吃,尤其是路边小摊(你懂的)。
听到这里,媳妇似乎已经对自己“过分控油”的做法有些懊悔,我乘胜追击使出了最后一招“必杀技”——
●只吃植物油,动物油一点不能碰?
牛油、猪油等动物油吃多了,确实更容易引起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但不需要一味追捧说哪种油最健康,也不能一杆子打死说哪种油万万不能碰。
只要是正规途径购买、经过正规食品安全认证的油,都可以放心食用。
即便再好的油,过量都是坏,在不超过日均用油量的情况下: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
●油冒烟了再下菜,倍儿香?
油烟越高,油本身越容易产生有害和致癌物,而且油烟也会致癌。
●长期只吃同一种油?
跟食物多样性同理,任何一种油,都不建议长期食用,每1-2个月换一种油更健康。
●“土榨花生油”浑身是宝,有钱也买不到?
你和癌症,可能就差这瓶土榨油!
打着“无添加、不掺假”等“金招牌”的“三无产品”,有可能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
▲黄曲霉菌高清照/纪录片《奇异的腐烂科学》
黄曲霉毒素是啥?一类致癌物啊宝贝!要是小作坊用的是霉变的花生,在浓郁油香的掩盖下,你根本完全尝不出来。
除了食材有风险,小作坊不正规的榨油方法,也分分钟隐藏各种食品安全隐患。
▲炒制→压榨→过滤,土榨油就算制作完成,很多街边作坊连过滤这道工序都省了
这种轮番教育式轰炸
一气呵成招招“致命”!
精准打在她的知识盲区上
我既成功转移了视线
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婚姻
也为吃油自由做了最后的挣扎努力
结果临门一脚
意外却发生了
她看着我对我说——
老公,你懂得也太多了吧!
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
我决定……
以后都由你来做饭吧……
我:????????????
来源: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
点击标题查看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