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特斯拉市值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0-12-29 14:58:10来源:建约车评

12月8日那天,计划要写特斯拉,微信问朋友想看啥。

恰好在当天凌晨(美国时间12月7日,周一),特斯拉的市值首次突破了6千亿美元。

结果,朋友们一致“鼓励”我,写“特斯拉到底值不值啊!?”

他们没说“6千亿”——因为都默认,再过几天,市值也许就会到7千、甚至8千亿美元了。

也有一位真朋友,编了个老土的段子调侃,说上帝都觉得:“特斯拉值不值6千亿”,这个问题比“实现世界和平”还要难。

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之后,我认为回答这个“难倒上帝的问题”——只要不奢求给出终极答案,还是有可能的。

我的基本方法论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讨论几个基本问题,给出“特斯拉市值的底层逻辑”。重点是给到您、给到汽车产业的从业者们以启发;至于“值不值”,相信看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本质上,还是围绕我们长久关注的话题:中国车市在未来几年变革中的走势,车企们要如何应对?

顺带来回答:特斯拉凭借中美欧三大市场加持,加上未来30-40年各国实现“碳中和”的大时代背景,市值是否稳固,未来还能到多高。

以上的问题,我们通过探讨下面几个具体问题来讨论:

股价是由什么决定?特斯拉市值为什么涨?

电动车市场有多大?特斯拉能够切到多大?

有啥新技术新模式?特斯拉怎么样来赚钱?

1.股价由什么决定

对于股票价格,网上流传着这样的牛顿语录:“我能够算准天体的运行规律,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

牛顿之后的好几百年,一代代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们,已经给出明确、肯定的结论:股市短期不可预测;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一家好公司的长期价值。

对于那些最大最好的公司,全世界的各种基金、机构、投资者、交易员们,每个人都在试图计算这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到底有没有赚钱的机会。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有人都盯着特斯拉。

1.1特斯拉股价有多“疯狂”

从2012年ModelS上市开始,特斯拉股价在9年时间里,从12年底的6.77美元(前复权,不复权为33.87美元),涨到了当前600多美元,涨幅达到百倍。

说明:股价各年份为年末最后交易日收盘价;“增长”以2012年为基准(100%)。

涨幅较大的几次,分别是:

2013-14年,ModelS上市后持续稳定交付,获得良好的口碑,股价比12年底涨了5-6倍;

2017年,售价较低的Model3艰难量产了,股价小幅度增长;

今年,中国工厂顺利量产,年末产能快速达到30万辆/年;同时,美国奥斯汀、德国柏林两个超级工厂开工建设,股价比19年底涨了6-7倍。

资本并不是毫无理性,股价也不会无缘无故“疯涨”——总是在公司长期的价值之上,叠加了一些投资者短期的非理性(这个也就是常说的泡沫)。

特斯拉市值能到6千亿美元,是因为有足够多的人相信,并且用手中的钱进行了投票,认可它值这么多钱。

12月18日(美国时间,周五),特斯拉当天股价涨幅5.96%,市值6588亿美元;成交量2.22亿股,换手率23.43%;成交额1510亿美元。

这是一种“共识”,也是一种巨大的“分歧”。18日这一天,又有1510亿美元,对特斯拉的股价进行了投票。可以简单地认为,有将近1/4的钱认为,特斯拉还值得继续买入;同样多的钱认为,可以落袋为安了。

这是通常说的,短期看,股市是投票机。

探讨特斯拉股价泡沫的大小,很多人会拿丰田跟特斯拉对比——那是特斯拉之外,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最近2年全球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

在丰田的2020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

从销量看,特斯拉只有丰田5.0%;

从营业收入看,特斯拉是丰田的10.6%;

从营业利润看,很多人会说“我们不这么欺负特斯拉”。

看12月18日市值,特斯拉是丰田3.06倍。

综合营业收入与市值,特斯拉相对丰田,被高估了28.8倍?

高达一个数量级的差异,这是资本市场对不同商业模式的“定价”,这也是不同维度的对比。

我们看一个银行业的例子。全球银行业总资产排名第一的工商银行,总资产高达30万亿元。但看估值的话,工商银行和蚂蚁金服就相差很远。以蚂蚁金服当时公布的发行价,68.8元/股计算,对应的市盈率是96.5倍,而同期工商银行是6.1倍,两者相差16倍,即使蚂蚁金服的估值在新的监管规定下腰斩再腰斩(25%),其差距仍然有4倍。

回到特斯拉,28.8倍是不是过于疯狂了?泡沫很大呢?

1.2影响股价的外部环境

讨论泡沫大小、以及是否“坚硬”,我们先看看企业之外,在经济环境及金融方面,哪些因素的变化,在影响、推动特斯拉股价。

首先,特斯拉被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是近期推动特斯拉股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加入标普500指数的消息,使得大量的指数跟踪基金必须要买特斯拉。这些基金会增持特斯拉、以平衡其投资组合。

按标准普尔估计,追踪标普500指数的各种指数基金,需要购买大约1.299亿股特斯拉股票。

12月18日当天,招商证券的数据显示,收盘前1分钟及盘后,累计有1.3亿股成交量、对应的成交额是870亿美元。

11月16日,在被宣布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前一个交易日,特斯拉收盘价是408.09美元,到12月18日收盘达到695美元,一个月时间内股价涨幅达到70.3%。而在之前的2个月,特斯拉股价基本上是在400-450美元之间徘徊,有小幅下跌的趋势。

12月21日,特斯拉被正式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为其第六大成分股。这是该指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再平衡。

当天收盘,特斯拉股价649.86,下跌6.49%,市值6160亿美元。

接下来一段时间,没有新的好消息的话,特斯拉股价会呈现下跌趋势。

其次,近几年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是特斯拉1年来暴涨背后的关键推手。

当前,经济处于低增长时期,市场上好的投资项目不多,所以大量资金会疯狂追求少数优质资产,导致它们价格暴涨;

同时,疫情引发各国央行放水,导致“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多,利率越来越低”。低利率环境刺激了金融加杠杆的行为,让资产泡沫越来越成为常态。

最后,足够多的分析师风投机构及“粉丝”,长期看好特斯拉。他们认为,未来几年特斯拉每年销量增速会超过50%,市值会增加到2万亿美元。比如,风投公司LoupVentures联合创始人、知名苹果分析师基恩·蒙斯特(GeneMunster),美国传奇投资人罗恩·巴伦(RonBaron)。他们中的很多人,持有特斯拉股票。

更多的不知名“粉丝”,很多是车主,有极强的经济实力,他们凭直觉凭对产品的体验,购买并长期持有特斯拉股票,是特斯拉长期价值的坚定支持者。

尽管很多吃瓜群众,对特斯拉的高股价不认可、甚至感到“愤怒”,在他们看来,特斯拉一年不到50万辆的销量(今年有希望能实现),不配拥有6千亿美元的市值——俗话说的“德不配位”。但他们对股价的影响很有限。

股价反映未来(不是当下)的收入——按巴菲特常说的是“股东盈余”,是一个公司未来可以替股东净赚到的钱的总和。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特斯拉的长期价值,讨论一下“配不配”的问题:

长期看,股市是称重机。

电动车市场是否够大,特斯拉份额是否够大,盈利手段是否够多,盈利能力是否够强,足够支撑6千亿市值?未来几年,股价会更高、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一么?

2.电动车市场有多大

2.1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期

在中国,国务院办公厅10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目标为20%;中汽协进一步预测,2025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将达到600万辆。

在欧洲,英国计划,2030年停售汽油和柴油新车;到2035年,停售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最高的挪威,2025年起就只能买零排放汽车——纯电动汽车了(包含少量氢燃料电池汽车)。

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目前还没有停售燃油车的计划;但是,德国第一部气候法在2019年12月生效,在2050年前“追求”实现“碳中和”(中国在今年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

在美国,二十多家公司,包括特斯拉、Uber等成立了零排放运输协会,联合游说美国政府,要求到2030年,新车100%转向新能源汽车。

即将上任美国总统的拜登,计划就职第一天就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在美国国内,他将提议投入两万亿美元推行气候变化行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电动汽车。拜登认为,这可以使美国重新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领头羊。

汽车行业基本达成共识,2025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跟传统的燃油汽车将基本持平。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新车渗透率,在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等)已经超过10%,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已经超过10%。

全国范围,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是4.7%,今年预计将超过5%。

根据杰弗里・摩尔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科技产品的扩散生命周期分为五大阶段、五类用户,创新者(技术狂热者,2.5%)、早期接受者(有远见者,13.5%)、早期多数(实用主义者,34%)、晚期多数(保守主义者,34%)、落后者(从众,16%)。

电动汽车,叠加智能化一起到来,一定程度上会符合摩尔的模型。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电动车已经越过“技术狂热者”阶段,进入“有远见者“阶段,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在3-4年后,渗透率会达到15%(年销量400万辆)左右,进入“实用主义者”阶段,成为大众购车重要备选。

在4万元以下的市场,宏光MINIEV凭借独特的设计,以极低售价/使用成本、驾驶简便等优势,已经基本“消灭”同价位燃油车,实现100%渗透率。

未来几年,因为充电设施逐渐完善、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等因素,电动车市场将迎来超高速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特斯拉有哪些产品、产能如何,最终竞争力怎样、能切到多大的市场份额。

2.2特斯拉的车型与市场空间

在2012年特斯拉推出ModelS,2015年推出ModelX,2017年Model3上市,2020年ModelY上市。

经过8年时间,特斯拉一共有2个平台,4款车型,今年计划实现50万辆销量。

另外,已经发布的卡车Semi、皮卡Cybertruck、跑车roadster2将在明后年陆续上市,传说中2.5万美元的“廉价”Model2预计在2023年推出。

接下来的两年,特斯拉计划要连续实现销量翻番,即2021年100万辆、2022年200万辆。

这个目标,还是主要依赖Model3、ModelY两款同一平台的车型,如此高的效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下面我们先逐一看看,特斯拉几款车型销量以及市场空间的情况。

(1)ModelS/X

特斯拉ModelS/X的基本情况:

上市已经8年的ModelS,2019年美国、欧洲、中国销量分别为1.4万、0.9万、0.19万辆,合计2.5万辆;

上市5年的ModelX,2019年美国、欧洲、中国销量分别为1.9万、0.7万、0.86万辆,合计5.5万辆;

在中美欧之外,两款车型合计销量0.7万辆。

ModelS/X一直没有大的改款,2016-2019年两款车型合计销量分别为:7.6、10.1、9.9、6.7万辆,目前处于销量瓶颈期。

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1月11日,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ModelS/X生产线将关闭18天。预计2021年,ModelS/X会推出新的版本。

通过统计同价位车型在2019年销量的方式,东吴证券测算得到:

ModelS定位高端轿车,可渗透价格区间为50-90万元,全球市场空间约7.5万辆(这个数字有待商榷);

ModelX定位高端SUV,可渗透价格区间为60-100万元,全球市场空间约80万辆。

(2)Model3/Y

Model3是特斯拉进入主流市场的第一次尝试。

在2017-2018年经历了产能地狱;2019年实现在中国快速建厂;2020年,推出了同平台的SUV车型ModelY。

按马斯克预期的目标,2022年这两款车型全球总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Model3是75万辆、ModelY要达到125万辆。

目前,Model3的成就是这样的:

在美国,Model3实现了对中小型豪车市场的完美称霸,19年销量超过宝马2/3/4/5系总销量,超过奔驰C级/E级的总销量;

在欧洲,Model3目前销量已经处于一梯队,基本与奔驰C级、宝马3系等持平;

在中国,Model3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同时实现基本与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A4L等持平。

目前,ModelY已经在上海工厂实现量产,预计2021年上市之后,销量将迅速达到与宝马X3、奥迪Q5L、奔驰GLC级类似的销量水平。起售价很可能定在30万元以下。

Molde3在不断提升国产化率后,价格预计将继续降低、销量会进一步提升。

今年1-3季度,特斯拉在中国的总销量8.6万辆,占特斯拉全球总销量23%。

按马斯克的估计,到2022年,中国会占特斯拉全球总销量的40%。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市场。

这也意味着,Model3/Y两款车型总销量要达到80万辆,其中Model3的价格预计会降到20万元以下——这样才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来容纳这么高的销量。

今年1-11月,按交强险数据,奔驰GLC级、宝马X3、奥迪Q5L三款SUV总销量36.5万辆,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A4L三款轿车总销量35.7万辆。

短期内,特斯拉只能从奔驰宝马奥迪抢走部分销量,更大的份额,需要来自更低价格区间。

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

Model3可渗透价格区间为20-40万元的轿车,全球市场空间约370万辆;

ModelY可渗透价格区间为30-45万元的SUV,全球市场空间约420万辆。

(3)Cybertruck

Cybertruck是一款主要针对美国市场的中型皮卡,售价4-7万美元。目前订单量为60万辆,2021年开始小批量交付,2022年大规模交付。这款车将成为特斯拉重要的销量、利润来源。

按东吴证券测算,可渗透价格区间为25-60万元,全球市场空间超过370万辆(其中美国市场占2/3)。

(4)2-2.5万美元的“廉价车”

在今年9月的电池日上,特斯拉提出,三年内发布售价2.5万美元的新车型,内部代号Model2。

综合各方消息,预计Model2为紧凑型轿车,在中国和德国各设计一款本土车型,以提升销量和市占率。

东吴证券测算,Model2可渗透的价格区间为15-20万元,全球市场空间超过500万辆。

考虑中国的制造成本、以及较低的零部件成本,未来中国本土车型的价格预计会到2万美元(14-15万元人民币)水平。再考虑增加同平台的SUV等车型,仅中国市场的空间就将达到500万辆规模。

2.3特斯拉的工厂与产能

在市场空间足够的情况下,特斯拉的产能是否能跟上呢?

目前,特斯拉有两座生产整车的超级工厂,分别在加州、上海。其中,加州工厂在17-18年经历了Model3产能爬坡后,目前产量稳定。

上海工厂在19年末建成1期,Model3产能为15万辆;到今年11月份已经达到极限产能30万辆/年(5700辆/周),满足中国市场需要之外,兼顾出口欧洲。

紧邻1期,上海工厂2期利用现有土地、新建厂房生产ModelY。从航拍图看,2期面积比1期大不少(其中部分会用于生产电池包),在12月份已经实现量产,明年1月ModelY开始正式批量交付。

按官方说法,2期将实现上海工厂的产能翻翻。分析预计,与Model3在今年情况类似,ModelY产能将在2021年下半年,快速达到30万辆/年水平。

在2021年,ModelY热销的同时,特斯拉可能会在上海新购买土地,继续扩建厂房。

2020年7月,德国柏林工厂经历疫情延期后,终于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7月开始量产。当地时间12月18日,因逾期未缴1亿欧元保证金,柏林工厂部分在建工程被叫停。

德国柏林工厂土地面积是上海工厂的3倍多,一期建设电池及整车工厂,会使用不到一半的土地面积。如果建设顺利,2022年底德国工厂年产能将达到60-70万辆。

以上美国加州、中国上海、德国柏林三座超级工厂,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210-220万辆的产能,看起来已经可以满足马斯克野心勃勃的200万辆计划。

但是,年末的产能并不代表全年的产量。

今年7月,美国得克萨斯奥斯汀工厂建设也启动了。最初命名为Cybertruck工厂,主要生产皮卡。目前最新的计划是Model3/Y、最新跑车roadster2、卡车Semi等都要生产。其中,会优先生产ModelY,具体产能未知。

德州奥斯汀新工厂占地2000英亩,接近上海工厂的10倍。预计首批整车的量产时间是2021年底。

值得一提的是,新工厂将建设步道,对公众开放参观。此外,马斯克今年已经把家搬到了得克萨斯(除了超级工厂,SpaceX开发也在德州),还多次扬言,要把特斯拉总部也从加州搬过去。

2.4特斯拉建工厂的钱够么?

在特斯拉一路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很缺钱。

2008年,ModelS规划的时候,除了马斯克的4千万美元之外,特斯拉还在2009年拿了美国能源部的4.65亿美元贷款。(这是美国政府“先进技术汽车生产”项目一部分,福特和日产分别获得59亿和16亿美元

2010年,刚IPO不久的特斯拉,花4200万美元买下了通用和丰田合资的NUMMI公司加州弗里蒙特工厂,作为特斯拉ModelS的生产基地。此时,通用刚经历破产重组,丰田也刚经历了“失速门”。

之后,只要有新工厂、新车型,特斯拉都要进行融资。

2018年,特斯拉宣布在中国建立首个海外工厂,一期投资金额高达160亿元人民币。(同期,大众在上海安亭的MEB新能源工厂投资170亿元

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的钱,主要来自中国几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截至今年5月,有统计称累计贷款总额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今年2月,特斯拉股权融资23.37亿美元;9月、12月又分别融资50亿美元。得益于股价飞涨,现在特斯拉获取资金已经不那么困难了。

还有一点儿,作为电动车头牌,特斯拉无论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建厂,都享受到了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

2.5特斯拉的机遇与挑战

挑战之一,降价就会有销量么?

怎么样理解特斯拉这家企业,我喜欢说它像中国的小米。

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2014年,雷军前往硅谷拜访偶像马斯克,问他三年前你决定做特斯拉时电动汽车还没这么火,你如何看到这个机会?

马斯克说,我从没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的失败率比成功率大得多,我只是觉得这是应该要去做的事情,我不想苦等别人来实现。

据传,这句话让雷军终身难忘。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次勇敢的开始。

无论特斯拉还是小米,都喜欢卖“期货”,早期用户也都是“极客”。

在技术不够成熟、产品体验还不够完善的情况,极客用户会为某项优势指标(比如顶级芯片)买单,但普通用户却很可能完全不接受。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这时候来的新用户,就不再是喜欢新事物的“极客”,而只是喜欢可靠、稳定的普通用户。

这可能会导致:即使为了扩大用户规模降价,也无法实现很好的销量;同时,还会导致大量的用户差评。

特斯拉的销售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介绍购买特斯拉用户的变化:

“以前的ModelS/X车主不少是车主的司机来提车,有什么问题也不太计较,但现在价格降到30万以下,普通消费者也能用金融手段够得着,一点问题能和你闹半天。”

“这些车主提车验车特别细,照着验车单画勾,拿漆膜仪测漆,带着量角器去量车标贴的正和歪的人都有。”

这种情况下,降价时机的把握就很关键;同时,还要调整产品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用户”。

小米在2015-2016年遭遇了销量瓶颈,特斯拉未来几年大概率也会遇到。

我们再看另一家公司,来尝试进一步理解特斯拉。

12月21日,从供应链传出消息,苹果将要推出AppleCar。(了解更多-->>《》)

具体AppleCar上市时间不讨论,苹果有一点与特斯拉很不同,它会等到技术基本成熟(比如电池)、能够较好的满足用户体验之后,才会推出新产品。

简单说,苹果总是要争取做“英雄”,不做“烈士”;但马斯克、特斯拉则激进得多。

苹果的进入,一定意义预示着,这个行业基本成熟、到了爆发的拐点。

这对特斯拉是好消息,也是挑战:市场变得更大、要开始成熟了,用户变得更挑剔了,竞争变得更激烈了,特斯拉之前的红利期(也是踩坑期)要结束了?特斯拉之前的打法是否还有效?

特斯拉目前取得的成就:利用2个平台4款车型,2020年预计实现全球50万辆销量,差不多是排名2-4位大众、比亚迪、宝马三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总和。

挑战之二,工厂建设不顺?

尽管一起看起来很好,产能的建设却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因疫情等原因,开工时间从2月延迟到了7月。后续,又因为环保原因多次停工。

美国德州奥斯汀工厂,能否在2021年底顺利完工并投产,也未可知。毕竟,世界上很难有其它地方,工厂建设速度会像中国一样高效。

挑战之三,如何满足中国消费者?

在欧美,特斯拉的竞争对手还比较少;但在中国,情况不一样,无论比亚迪汉、小鹏P7、蔚来ES6/EC6、理想one等车型,都各自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快速响应、并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19-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需要一个高效率的执行团队,快速的建设工厂、生产汽车。

到了2021-2022年,当销量继续增长,消费者更多从早期尝鲜、极客型,变为实用、务实型后,需求会更细致更丰富更本土。这时候,特斯拉就需要一个本土产品团队,做更多的软硬件优化、甚至本土功能开发。

今年1月,特斯拉宣布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最新消息是,有媒体从面试者那里了解到,特斯拉在中国只有自动驾驶的测试岗位,尚未开放研发岗。

特斯拉目前针对Model3的优化(2021款),包括装配双层玻璃,配备热泵空调,来提升座舱静谧性和冬季续航;配置电动尾门,提升使用便利性。此外,跟Bose合作获得更好的主动降噪技术支持,未来可能通过OTA的方式提供。

这些产品的优化,还不足以每年打动80万的中国消费者,实现2022年80万辆的目标。也许,2023年也不行。

现在特斯拉要做的,是为中国消费做更多优化,而不是仅仅依靠提升效率、降低价格。

简单总结一下

产品、市场份额的竞争,有两个核心点:效率及用户体验。

无疑,特斯拉在效率方面做得很好,但在用户体验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也是蔚来、理想们,在30-50万元级别市场,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因素。

挑战也是机遇,应对好便可以更进一步。

产品如果不能获得足够多用户的爱,销量、市占率就会低于预期,股价跟市值就会面临下跌、或者剧烈波动。

更糟糕的情况,如果在中国被抢走市场领头羊的地位,特斯拉股价可能会遭遇一次崩溃(腰斩)。因为市场给予头名、跟第二名的“定价”,是差异巨大的。

目前,还几乎没人觉得这种情况会发生,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3特斯拉靠什么赚钱

看商业的本质,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赚钱就是要在产品/技术/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提升效率。

接下来,我们来看特斯拉这些年的技术、商业模式创新。

3.1特斯拉这些年的创新

(1)电池取代发动机

电动车不是特斯拉、或者马斯克发明的,但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商用,特斯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期电池成本很高,2012年,特斯拉真正意义第一款车ModelS,只能选择大型豪华汽车。只有这样的车,才有足够的车辆空间,容纳能量密度还不高的电池包;才有足够的成本空间,容纳电池的高成本。

我们以特斯拉在2014年、进入中国的第一款车为例(售价64.80万元的2014款Models60),我看一下当时电池的成本情况。

当时度电价格近600美元,60度的电池包总价3.6万美元(约合23.5万元人民币),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一辆Model3。

一直以来,特斯拉的电池成本是有优势的,比其它车企都要低一些。

但马斯克还是不满意,他认为电池成本下降得太慢了,产能无法快速扩张,无法快速实现电动车售价与同级别燃油车持平。

9月22日的电池日上,马斯克宣布要亲自开发电池,发布了新的“4680电池”——应在汽车上续航里程会提升16%,综合成本(电池本身及工厂投资等)有望下降69%。另外,电池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及产能扩张等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同时,基于新电池,马斯克还宣布,三年后推出售价2.5万美元的紧凑型新车(传说中Model2)。

未来的进展是这样:

2021年,特斯拉弗里蒙特附近的臭鼬工厂,将建设10GWh电池产能——这是试验性质的,为后续的大规模扩张打基础。

2022年,首先在德国柏林工厂,实现100GWh产能——更一步还可能会实现250GWh、350GWh。

了解更多-->>《》

(2)整车EE结构

2012年的时候,ModelS可以简单说是把一台pad搬到了车上。

到2017年,Model3的时候,特斯拉已经在尝试,把车变成一台移动的计算机。

只有真正的实现把车变成计算机,而不仅仅是装上一个炫酷的车机、几块大屏幕,我们才能讨论说“软件定义汽车”。

否则,一切都还是在古老的诺基亚手机上,去讨论实现上网会如何如何——现在我们都知道,智能手机是怎样的,通过在诺基亚手机上修修补补行不通。

把车上的几十、上百个ECU,用CCM(中央计算模块)、BCMLH(左车身控制模块)、BCMRH(右车身控制模块)取代——这也是特斯拉极为重视效率的体现。

了解更多-->>《》

(3)线束与制造

马斯克一直期望能够大规模、自动化地快速生产汽车,最终就是智能制造,用机器来制造机器。

就像当年亨利-福特的流水线那样,极大地提升效率、效率、效率。

部分实现自动化组装、提高生产效率,试验也是从Model3开始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2017-2018年,特斯拉经历了产能地狱、马斯克睡在车间里,通过向现实妥协重新用回人工组装,并搭建了一条名为GA4的临时“大棚”生产线——最终才爬了出来。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在ModelY的生产上也继续沿用了。

这一切,都可以归罪给“线束”。

马斯克曾经声称,ModelY线束的长度会缩短到100米(ModelS约3km,Model3约1.5km)。这一目标目前还没有实现,从ModelY的拆解视频看,它的线束基本上跟Model3一样。

但从特斯拉的相关专利看,马斯克最终会实现他吹过的牛。

了解更多-->>《》

除了线束之外,特斯拉在制造方面的另一个变革:ModelY车架将采用一体化铸造技术(将70个零部件整合为一个),2021年7月先在柏林工厂尝试。

车身方面,用铝铸替代铝钢焊接,能够提升自动化程度。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对铸造精度要求高、铸造缺陷容忍度低、维修性差等等。

预计短期内,这一技术还难以大规模应用。

但是,这样的尝试一旦成功,会让特斯拉收益丰厚。

3.2特斯拉核心技术现状

在造车之初、一穷二白的时候,无论工厂、车身、还是电池,特斯拉都是采用合作、廉价购买的方式。

随着羽翼渐丰,特斯拉逐渐的把核心技术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

其中,电池方面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说到苹果造车,都会提到“可能会搭配自有电池技术”。目前看,电池对电动车企业的重要程度,已经不亚于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

电池之外,未来竞争的更关键领域在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的核心壁垒在数据、算法和芯片,特斯拉已经实现了芯片及解决方案的自主研发。

其中,特斯拉现在用的FSD芯片在2019年量产,以两片算力2X72TOPS(单片使用、另一片作为冗余)构成HW3.0计算平台,在量产车型中是领先的。

HW3.0计算平台,分别从2019年3月22日、4月12日起,搭载在ModelS/X、Model3上。

对于之前搭载HW2.0或HW2.5版硬件、且已经购买FSD软件的车辆,均可免费升级硬件为HW3.0。

新的FSD2.0芯片,由特斯拉和博通共同开发,将采用台积电7纳米工艺,预计在2021年Q4量产,算力会达到与英伟达Orin类似(200TOPS)的水平。将搭载在自研的第二代计算平台HW4.0上,搭载该计算平台的新车,预计最早2022年Q1上市。

对比高等级(L4/L5)自动驾驶,特斯拉在算法层面与竞争对手水平类似;但在真实道路行驶数据积累方面,特斯拉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特斯拉与竞争对手的差异,主要在激光雷达。

这背后是自动驾驶的两条不同技术路线之争,特斯拉为代表的低感知+高算力,Waymo为代表的高感知+高算力。

特斯拉不用激光雷达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成本,还有成熟度。

假设每辆车只用一个,现在还没有谁可以每年给特斯拉提供50万、100万个可靠的激光雷达;当然,即使有企业能提供,特斯拉也用不起。

如果算法、算力进步够快,不用激光雷达也可以,那么特斯拉就赌对了;

如果激光雷达未来两年快速成熟,成本够低、性能/供货稳定,同时纯视觉算法没有突破,特斯拉在“无奈之下”也会用。

特斯拉也有所谓的“伪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把立体摄像头的图像视觉数据,转换为类似激光雷达生成的3D点云。

从纯技术角度讲,如果未来一定要用激光雷达,特斯拉在算法方面没有多少门槛。

但现实情况要复杂的多。

不同于HW2.0/2.5可以很容易的更换升级,升级支持激光雷达就要困难的多。

其一,特斯拉的FSD芯片及HW3.0计算平台在设计时,没有预留激光雷达的接口;新的HW4.0可能会支持激光雷达么?

其二,如何为十几万已经购买FSD(国内目前是6.4万元人民币)的现有车主安装激光雷达?

未来,无论是算法实现突破、还是增加激光雷达——这两条路目前看起来都很难走。

了解更多-->>《》

3.3特斯拉的主要盈利方式

(1)卖车

大量的卖车、越多越好——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是首先要去做的。不能通过只做软件,成为PC时代微软一样的存在。想想最近百度的动作。

在电动车领域,特斯拉汽车的销量,目前还处于领导地位。

未来,预计特斯拉的策略,会是以较低的价格、尽可能地多卖车。

通过产品、制造环节的高效率,预计特斯拉新车的价格,会低于主要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们,除了同样提高自身效率、降低价格外,更加关注用户体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是赢得竞争的关键。

设想一下,如果苹果手机降价,小米、华为们要如何应对?

从现实看,苹果这两年通过SE、mini等方式,在不断的降低苹果手机的价格;而小米、华为的应对,都是推出性能/体验更好、价格更贵的手机,并且都卖得不错。

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2025年,特斯拉卖车的利润在50亿美元的规模,占总利润的1/4,单车利润率在5%左右。

按丰田16倍的市盈率,“卖车”对应的市值为800亿美元;如果按比亚迪当前112倍的动态市盈率,“卖车”对应的市值可以达到5600亿美元。

(2)软件、自动驾驶(FSD)及服务

2019年,特斯拉汽车软件服务收入约4亿美元,主要是完全自动驾驶(FSD)选装包贡献的。

每当FSD推出新功能的时候,售价就会提高。

7月份,中国区FSD从5.6万元涨到6.4万元;这次,是全球都涨价1千美元,从7千涨到8千美元——进展是,能够识别交通信号灯,并做出反应。

10月份,FSD测试版限量发布后,售价从8千美元提高至1万美元;这次,中国区无法升级,所以暂时不涨价。

目前,FSD选装的情况:

美国有30%以上选装率,皮卡预订选装率超过50%;

欧洲选装率很低,未来提升空间很大,全球选装率不足20%。

预计21年FSD升级后,选装率将大幅提升,到2025年新车选装率有望达到50%,保有量中选装率超过40%(这是在默认FSD体验良好的前提下)。

东吴证券认为:对标苹果的软件毛利率超过60%,特斯拉FSD的有望贡献超过40%的利润(2025年净利润率超过50%、净利润超过90亿美元)。

Autopilot目前为全系标配,通常是“免费赠送”。预计未来单独收费的可能性不大。

特斯拉高级联网服务从2019年12月开始收费,费用为9.99美元/月,功能包括基本的导航地图,通过蓝牙传输的音乐和视频播放。

目前已经在美国推广,国内暂时免费,后续或在全球进行收费。

东吴证券测算,2025年此部分贡献收入10亿美元。

通过OTA升级新增或优化功能来收费,也被认为是未来潜力巨大的收入来源:

今年5月,在国内通过OTA升级,Model3全轮驱动版百公里加速时间从4.6秒提升至4.1秒,收费1.41万元人民币;

2020年2月,通过OTA升级提供后座加热功能,收费300美元。

不新增硬件,单纯靠OTA去增加功能、提升性能,想象空间有限;通过OTA能够大规模获得收入,要依赖汽车真正变成“移动的超级计算机”之后。

只有自驾驾驶基本实现,智能座舱进一步发展——汽车从交通工具逐渐转变为居住、办公空间之后,我们才能真正“预测”这方面的收入会如何。目前,还只能依靠“想象”。

通常情况下,“想象”对股价推动,比可预期的收入凶猛的多。比如,零收入、市值400多亿美元的固态电池企业,QuantumscapeCorp.(纽交所代码QS)。

此外,充电服务未来也是重要收入来源。目前基本情况:

截止20年Q3末,特斯拉全球超级充电站2181个,同比增加32%;而超级充电桩19437个,同比增加33%;

V3超充2020年开始推广,峰值功率250kw(V2为145kw),Model3充电15分钟可行驶200公里;

V4超充目前正在开发,峰值可达350kw。

12月21日,马斯克在推特上称,特斯拉超充桩已经开始向其他品牌电动车共享,不过目前还保持低调。

9月26日,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曾介绍,蔚来充电站90%充电量来自于非蔚来品牌电动车。

随着特斯拉汽车保有量增加、以及特斯拉超充的开放共享,预计特斯拉充电服务毛利在2022年左右将转正。

综合以上,按东吴证券测算,软件及服务在2025年有望贡献100亿美元利润。

按苹果40倍的市盈率,“软件及服务”对应的市值为4000亿美元;如果按亚马逊93倍的市盈率,“软件及服务”对应的市值可以达到9300亿美元。

(3)能源业务

在9月的“电池日”上,马斯克称将在2030年实现3TWh电池产能,其中一半会用于能源业务。

马斯克还认为,长远来看,特斯拉能源业务将与汽车业务相差不多,能源这一块市场其实是大于汽车市场的。

有一些风投机构观点与马斯克一致:

投行PiperSandler分析师AlexPotter表示,“我们现在预计,特斯拉能源部门的年收入最终将超过2000亿美元/年,特斯拉将控制固定电池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7月,风险投资专家、SocialCapital首席执行官ChamathPalihapitiy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的增长点远不止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业务可能使其市值达到数万亿美元。

3TWh电池产能,是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35倍,是特斯拉2019年动力电池装机总量的1818倍。

数字是夸张的,但是底层的需求、逻辑是清晰明确的。

最近,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现限电,这提示我们,即使是在中国,也要考虑用电的高峰、低谷问题。

如果电池足够便宜,以及电动车“报废”电池的梯次利用,我们完全可以在用电低谷保存一点儿,留待用电紧张的时候来用。

此外,无论风能、还是光伏发电,也都需要大量的储能设备。

进一步了解-->>《》

(4)Robotaxi

前面我们说过FSD,到2025年会带来90亿美元(东吴证券测算)利润。

那么,FSD之后,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想象”空间很大。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来简单看看:

美国的情况,Uber和Lyft每英里是1-2美元。成本构成主要包括:油费、车辆购买及折旧保养费、司机收入。

中国的情况,滴滴专车每公里3块钱左右。主要构成:车和油占1块钱、司机收入1块钱、滴滴运营成本及毛利1块钱。

特斯拉表示,驾驶一辆Robotaxi每英里的成本不到0.18美元。

除了电动车相对燃油车节省油费及保养费用外:

买一辆自己“驾驶”,可以节省时间成本,还能出租赚钱;

Robotaxi运营企业,主要是“节省”司机。

总的来说,这会是一种赚钱(省钱)的方式。但限于技术、安全、法规,以及特斯拉车主出租赚钱的意愿,短期收入规模并不会很高。

(5)创新创造价值

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应该不是整车价格(整车的低制造成本),而是算法和算力,是软件。

创新创造价值,最大的创新创造最大的价值。FSD是所有盈利方式中创新最大的,也自然会是盈利的主要来源(东吴证券预测占比超过40%)。

但是,创新也意味着风险、不确定性;很多人看好特斯拉、马斯克,是因为马斯克总能实现他吹过的牛。

根据东吴证券测算,2025年特斯拉主要运营指标:

汽车销量355万辆(JMP证券预计305万辆

营收1713亿美元(2019年苹果是2742亿美元

利润212亿美元(2019年苹果是574亿美元

利润率12%(2019年苹果是21%

按上面的测算,与2019年的苹果对比,2025年特斯拉营收是苹果的62%,利润是苹果的37%。

2019年12月31日,苹果的市值是1.206万亿美元。

那么,2025年特斯拉的市值,会是2019年苹果(1.2万亿美元)的一半?还是2倍(2.4万亿美元)?或许更多。

12月23日,在社交媒体上,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回应有关“”的传闻时说,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终将再次成为车企,这个位置可能是特斯拉、苹果或大众的。

总结

在这里,我们不推荐股票,也不鼓吹哪家企业。

我们希望探讨的,是汽车企业竞争的底层逻辑,以及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一些趋势。

为什么看好特斯拉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三个核心词,效率,创新,以及用户体验。

像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效率、创新、用户体验三者不可能都做到极致,只能尽可能做到均衡。

在PC及手机行业里的苹果,最接近完美的均衡状态。他最重视的是用户体验,所以一些新技术,比如全面屏、快充等,总是要稍微落后一点点。

我们在前面分析特斯拉的时候,提到最多的是“效率”。

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特斯拉,我认为这个词是“效率”,而不是“创新”。

在特斯拉,创新是服务效率的;对比一下,在谷歌才是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的。

无论建厂、造车、还是卖车及售后,特斯拉一贯强调效率。

比如,用三个域控制器,取代几十上百个ecu;

比如,用一个“Pad”取代仪表、车机,并且坚持不用HUD;

比如,特斯拉首席设计师Franz,这样解释Model3的外形设计:漂亮、能解决问题、效率高;

比如,马斯克辞掉了他的助理。

马斯克这个准备殖民火星的男人,一贯追求效率、追求极致。

那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么?

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特斯拉凭借效率、凭借创新,目前取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但,他还做不到大杀四方。

在追求效率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与代价。

当年亨利-福特的T型车流水线,高工资、高效率的背后,包含着大量工人妻子的抱怨,以及车型的单调。

在特斯拉,有极高的离职率;最近流传着,特斯拉中国工厂管理混乱。

中国车企的机会

按杰弗里・摩尔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模型,不同阶段的消费者是不同的。

在早期“极客”用户那里,创新与效率是极为重要的,他们通常愿意容忍新技术的“瑕疵”。越往后,用户越保守,对“瑕疵”的容忍度就会越低。

同样的早期用户,也不全是“创新”优先。这也是蔚来,能够崛起的重要原因,他把用户体验放在了极致的位置。

理想汽车用户体验与效率()并重;让并不高大上的增程技术,服务于用户体验;被说缺乏创新的时候,李想称“一帮臭搞技术的,瞎BB”。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用户用销量给了理想汽车最大的褒奖。

做纯电,理想汽车要等400kw充电技术成熟(特斯拉研发中的V4是350kw)——从这个视角,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更像苹果,而不是特斯拉。

应对特斯拉在中国攻势,要进行差异化竞争——特斯拉的效率与创新,短期内只能慢慢接近、很难超越;但是,在特斯拉“放弃”的用户体验方面,中国车企大有可为。

我们一再说“传统车企”如何如何,是因为在效率、创新、用户体验这三个方面,有些企业是全方面落后的。

不能在效率、创新、用户体验三个方面做到完美均衡;能够在其中一个有良好表现,就还有可能留在牌桌上。而像众泰那样破产出局,就永远都无法翻身了。

除了在效率、创新、用户体验的某一个方面努力突破之外,我们还要去“定义市场”。

比如,在4万元以下的代步车市场:技术是全面超越老头乐的,制造效率是全球领先的,用户体验也是“接近完美的”(相对电动自行车、摩托车)。

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会更容易去逼近效率、创新、用户体验的完美均衡。

写完这篇文章,我开始明白,为什么9月北京车展之后,对五菱、长城、蔚来特别看好。他们要么做到了很好的均衡、要么在某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作者微信:jycp2020,欢迎交流。添加时请备注公司、姓名。

《建约车评》出品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季度报告(2020Q3版)》

火热销售中

本报告核心描述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汽车科技,在当季的主要新闻、近期发展趋势,以及其对汽车产品、市场、供应链和商业模式的影响。

为大汽车科技产业从业者的战略、产品、投资等决策提供参考。

Q3报告特别增加对2021年新能源车市分析预测。对购买年度报告的客户,季度报告免费赠送。

往期内容参考:

预售价格及详情请咨询:

招聘

1.人品好,三观正;

2.极强的进取心;

3.文字好,以写作为信仰;

4.心态极度open;

5.英语好。

简历请发2691378@qq.com,附上任意自己满意的作品。

《建约车评》同时在招聘实习生

要求:有基本文字功底、一周至少四天在岗。

建约车评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