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完成!中国作了一个重要承诺
发布时间:2020-12-28 21:57:23来源:学习小组
最近,“碳中和”成了热词。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再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中国在不同的外交场合多次重申同一个重要承诺——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个目标在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再次得到强调。啥叫“碳中和”?小组今天聊聊这个话题。
图源:网络
一
所谓碳中和,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消除量相平衡。简单来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中和”状态。
碳中和目标被视作《巴黎协定》的升级版。
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巴黎协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碳中和目标,但要求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努力控制在1.5℃之内。
科学评估显示,如果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需要在2070年左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如果要实现1.5℃以内的目标,那就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
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缔约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重要承诺。但作为快速发展中的碳排放大国,中国这份承诺尤为沉甸甸。
因为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从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到其承诺的205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是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相比之下,中国正处于碳排放的增加阶段,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
而且,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兑现碳中和承诺所要面临的经济压力相对有限。但在单位GDP对应的碳排放量上,中国仍处于世界高位水平。
怎样达成减碳目标又不影响经济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考题。
二
挑战前所未有。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需要克服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和挑战。
比如,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交通、居住、出行等都会持续拉动能源需求,造成更多的碳排放。
另外,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需要政策强刺激以推动经济复苏。尽管以刺激高耗能产业来“保增长”的边际效应正在收窄,但不排除个别地方存在依赖重化工项目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冲动。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透露,现在还有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是继续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一个窗口期,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规划。这明显没有在思想上把碳中和当作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契机。
当然,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是有底气的。
目前,中国碳排放和GDP增长“脱钩”的趋势已经初步显现。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9年,中国GDP增长约4倍。相比之下,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却由2005至2013的5.4%,下降到2013至2018的0.8%。
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比如,中国是世界光伏行业的领导者,占全局光伏装机量的45%左右。在核电方面,中国已实现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在建核机组数量居世界第一。
“十三五”期间,中国致力于供给侧改革,清退了大量低效产能。以粗钢为例,从2015到2018年,高排放的低效产能被清退超过10%,利用率显著提升。
可以说,中国在技术、经济上已为减碳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
有人担心,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是不是意味着要放缓经济发展步伐?
恰恰相反。绿色低碳发展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协同,倒逼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从这点来说,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减碳承诺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当然,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做“减法”,更要学会做“加法”。换句话说,不能片面地为减碳而减碳,而要将减碳目标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比如,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新技术,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今后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有望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
此前,中央已经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5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作出系列具体部署。比如,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等。
中国向世界作出的承诺,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文/钟祺
编辑/鹤鸣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气候路径报告》等